類延釗 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轉型的加速,人民已經進入快速的信息化時代。信息化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極大地壓縮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生存空間,阻礙了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傳承的途徑,造成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急速失傳,開拓新的傳承途徑已迫在眉睫。與此同時,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從未間斷,體育課程急需多元化的特色項目的充實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以打破現代體育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擠壓,協調競技體育與傳統體育和諧發展,為建設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體系打下夯實的基礎。本研究從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學校體育課程資源進發著手,探討開發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資源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與發揚,豐富學校體育課程,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構建的重要性,為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改革添磚加瓦,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發揚與學校開創多元特色體育課程體系開發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筆者依據研究需要,通過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和超星電子書等網絡資源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期刊、著作以及相關政策進行查閱,收集整理相關資料,為本文研究提供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和清晰的研究思路。
筆者對查閱的相關文獻進行歸類總結,以實際情況為基礎,結合相關資料給出的依據,運用演繹、比較、邏輯推理與歸納的方法對結果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與研究,最終得出相關結論,提出相關建議。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歷經數百甚至上千年積淀形成的獨具民族風情與區域特色的寶貴財富,是承載著我國多民族深厚文化內涵的“活化石”。它以社會教育傳承,家庭教育傳承和學校教育傳承的“教育傳承體系”相傳[1]。
機械化、信息化所代表的現代化生活無非是一把“雙刃劍”,帶來現代便利生活的同時對于生存在相對閉塞空間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絕對是一種巨大的沖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主要依賴于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傳承主要通過渲染宗教祭祀儀式、節假日慶典,婚喪儀式等民風民俗將活動形式和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傳承給年輕的一代;家庭教育傳承是指血源家庭或氏族家庭中的長者對少數民族家庭或者家族中的年輕一代進行口口相傳或者有意識教授的傳承方式。這兩種傳承方式在相對封閉的空間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化文明的融入,少數民族區域的生活、產方式,休閑娛樂形式等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原有賽馬、叼羊、姑娘追等傳統馬上體育項目已全面被汽車、摩托車等工具取代[2];民俗慶典逐漸被漢化,閑暇時的消遣活動也被電視、電影或者網絡等現代方式所改變;面對開放的生活環境,這兩種傳承方式已不具備原有的生命力。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放棄了祖祖輩輩生活方式,走出深山,走向都市,原來由宗法、地緣、血緣維系的群體結構[3],階層、權力、地位和角色發生轉變,固有的傳承關系不在牢靠,嚴重的人員流失造成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傳承的作用越來越小甚至根本沒法進行。
面對緊迫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形勢,學校作為思想與文化交流傳播重心,應該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豐富的教育模式,先進的教學理論對人類歷史上產生的思想文化、科技文明成果進行有效的傳播與發展。由此看來,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學校本身固有的社會責任擔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是繞不開學校教育這關鍵一環節。
自學校體育課程改革開展以來,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開創了形式豐富的校本體育課程形式,課程結構更加科學,課程目的更加明確,教學手段更加豐富,學生素質也進一步提高。但是絕大部分體育課程只是對以三大球為代表的現代競技體育項目在時間與空間進行重新的編排,使其更加接近國際標準,大大拉近了中國競技體育與國際之間規則與規范方面的距離;從本質上看,并不是對體育課程的創新性定位與設計,并沒有就構建我國特色多元化課程體系進行深入的思考。
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汲取世界優秀體育文化,體現時代性、發展性、民族性和中國特色的課程改革原則,各民族傳統體育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的“東方保健體系”,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健身性、競技性、多樣性、地域性、傳統性、季節性和大眾性[4],其符合體育課程要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不僅可以起到現代體育所帶有強身健體、競技觀賞性等功能,還帶有育心、悅情、傳承數千以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傳統體育理論,可以彌補現代體育課程所或缺的人文關懷,豐富體育課程的特色性與多元性。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并不僅僅是指向體育本身,而是對于體育課程附屬的健身性,趣味性、加強人際交往、了解民族文化、掌握更多知識技能,獲得心理滿足等方面均有所追求。多樣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不僅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還可以滿足不同多層次學生的選擇,時效性強。多樣的民族特色會使學生對體育更感興趣,參與度更高,鍛煉積極性更強。
我國傳統體育以漢族文化為主,融合多種民族文化形成的一種文化狀態,是各民族養生、健身和娛樂體育活動的總稱,它強調寬厚、禮讓、和平為價值取向。開放的文化精神直接造就了張揚的西方體育的文化品質,張揚的文化品質最終使更高、更快、更強成為西方體育的價值取向[5]。相較兩種體育價值取向,后者則更容易被傳播,因此,一百多年來西方競技體育不斷對中國傳統體育進行擠壓。目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處于被忽略的尷尬位置,嚴重的重西方輕傳統的體育文化觀使中國特色體育體系的構建停步不前甚至出現了。筆者將“多元文化教育理論”下,我國傳統體育與西方競技體育相互融合共同發展,既能夠表現強大競爭力的現代體育水平又能夠把各族傳統體育發揚光大的體育體系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體系。構建中國特色文化體系是實現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舉措,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各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構建中國特色體育體系便尤為重要。
構建中國特色體育體系需要從思想上把西方競技體育與傳統體育特別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尋找兩者共同點,以兩種體育文化和諧共同發展的形式構建中國特色體育體系。以此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改革應該著重放眼于中國傳統體育特別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人文情懷的傳承與傳播上來,而不是只偏向于已經致力十幾年的西方體育項目改革上。學校校本體育課程的開發上不僅要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身”的發展而且要致力到“心”的內涵。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大眾體育的基石。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終身鍛煉的項目選擇與理念往往都決定于學生時代所接觸到的體育項目,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融合可以影響到學生終身體育項目上的選擇,從而間接的影響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播的路徑,使少數民族大眾化,最終起到調節西方體育與我國傳統體育和諧發展的作用。
通過篩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將符合課程標準原則的體育項目列為課開發課程資源,尋找該課程資源與之相類似的西方體育項目,兩者結合共同開展,兩者結合不僅可以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還可以培養射箭人才為發展競技體育項目儲蓄后備力量。
實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必須在體育教育系統中培養一定數量的中級、高級專門人才,來從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科研和傳播工作,這樣我們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才能在理論的指導下得到良好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是該民族相應項目的大師,最為專業的“學者”,他們不僅能夠出色的展示本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還能夠完美闡釋該項目的歷史由來、精神內涵。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人聘請為高校體育教師或者相關學者,對教師進行培訓,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不僅能夠增加教師的多樣性,增強學校相關領域的科研能力,還可以擴大傳承范圍,培養校內傳承人才。
暑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高校紛紛如火如荼地組織大學生開展各具特色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與大學生暑期實踐相結合,學生在學校體育課上學習到相關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可以借助暑期實踐的平臺到發源地進行探討交流,深入體驗該項目所包含的民風民俗,對在學校內學習到的內容進一步深化,對項目所包含的人文情懷進一步的了解。
民族區域的學校走在開發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資源的前列,具有豐富的經驗,其接下來的體育課程改革將側重競技體育。與此同時,非少數民族區域的學校對西方競技體育的研究已經歷時多樣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現在缺少如何合理的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引入到體育課程中的經驗。體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雙方交流合作可以促進中國特色體育課程的完善與發展,避免改革出現方向性偏移,營造良好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條件與發展空間,利于共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體系。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受阻與失傳嚴重的緊迫局面要求學校更加注重學校教育傳承的重要性,學校開發多元特色體育課程又需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豐富,可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時雙方互利共贏的共同需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體系要求傳統體育與競技體育和諧發展,而學校體育又是其實現重要陣地。因此,不管是從少數民族體育傳承,學校特色體育課程建設的微觀方面,還是從構建我國特色體育體系的宏觀方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都勢在必行,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改革理應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予以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