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李紅 鄭州大學 體育學院(校本部)
荷球是一項起源于近代歐洲的集體球類項目,與北美現代球類運動如籃球、排球、橄欖球以及棒球等運動項目不同,荷球以男女同場競技、禁止身體接觸與對抗以及倡導歐洲紳士精神傳承著其歐洲球類運動項目的傳統,并通過一系列的規則改革來迎合現代體育更具觀賞性的發展訴求。2004年荷球初傳入中國大陸時,人們一度將荷球誤認為是一項邊緣的、小眾的群眾游戲,先入為主地對其價值進行了窄化。然而,21世紀以來中國城鎮的高速現代化發展,為廣大城鎮居民提供了更加完備與先進的現代城市生活服務體系,人們對新興體育項目的期盼程度與接受能力均有所提升。與此同時,當前中國社會中不同性別間的話語權沖突日益隱性且劇烈,青少年的社會失范行為日漸復雜且多樣,過度城市化對城市休閑娛樂空間的負面影響日趨凸顯且多維度,需要發展更多的體育項目來協同承擔體育,促進社會治理的時代任務。荷球運動作為一項新興的、集體的、強調男女平等參與并致力于開發青少年體育參與興趣的體育項目,其自身的價值屬性與文化內涵決定了對當前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潛在的積極意義。
2004年,荷球運動最早在北京體育大學、鄭州大學等一批國內高校中開展。經過十余年的發展,鄭州大學成為了國內荷球運動項目發展的“領跑者”。河南省教育廳、體育局與鄭州大學對河南省荷球運動的發展高度重視與認可,相繼出臺系列政策,支持河南省荷球運動的高校、中學與小學的“三級化發展”及高校與社會間的“荷球運動發展共建工程”。較之于其他省份與地區,河南省對荷球運動的政策支持與保障,不僅客觀上加快了荷球運動的本土化進程,而且也為荷球運動的中國本土化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實踐經驗。
國內學者主要從荷球運動的社會價值、校園文化價值、教學方法、訓練方法以及域外經驗借鑒與啟示五個方面對中國荷球運動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從荷球運動的社會價值看,馬襄城(2009)認為:荷球運動的開展有助于拓展民眾的健身空間、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具有獨特的健身價值與健心價值。從校園文化價值看,馬襄城(2009)認為:荷球運動的開展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有著推動作用。從教學方法看,蔡軍與張振東(2012)認為:城市重點中學的體育場地和體育師資是完善和優越的,在這些中學開展荷球項目具有可行性。從域外經驗借鑒與啟示看,黃延春與馬襄城(2015)認為:構成阻礙荷球運動項目大眾化、規模化發展的關鍵因素有政策制度、賽事宣傳、媒體關注等各方面的因素。
國外學者主要從荷球運動的價值屬性、歷史譜系、文化價值、校園開展與教學法等五個方面對荷球運動進行了研究。從價值屬性看,克魯姆(Crum)認為在荷球運動的具體實踐中男女權力的平等劃分仍然差強人意,但荷球運動的發展必然能減少競技體育中的“男性霸權”,創造出一種男女平等的競技運動模式。從歷史譜系看,雷森(Renson)認為傳統荷球運動扎根于荷蘭文化土壤,荷球運動的國際化傳播從鄰國比利時開始。早期的傳播主要在荷蘭的殖民地國家內進行,后傳播至英格蘭的部分殖民地區。“現代荷球”的創始人布魯克修森(Broekhuysen)對傳統荷球進行了改造,使得荷球運動的男女平等、娛樂性與競技性融合等元素獲得了實踐層面上的鞏固。從文化價值看,古比(Gubby)與威爾拉德(Wellard)認為荷球運動本身為男女平等創造了話語空間,但是調查發現這種空間的存在以具體的荷球訓練與比賽為主要依托。脫離了比賽與訓練,這種文化價值則表現出明顯的微弱。
荷球運動的本土化發展是針對于荷球這項在中國發展歷史短、普及人數少、大眾認識弱的新興體育項目的深化發展與群眾普及而言的,基于比較體育學理論與文化本土化理論的實踐探索,其目的在于加快荷球運動的普及并服務于荷球價值的彰顯。從本土化發展與路徑選擇的視角來研究河南省荷球運動的發展,不僅符合荷球運動的價值屬性與文化價值,而且抓住了促進河南省荷球運動發展的核心問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操作性。
從比較體育學與文化本土化這兩個視角對河南省荷球運動的發展進行研究,研究視角具有前瞻性與創新性。基于河南省荷球運動發展中的現實問題,荷球運動的發展應在本土化深度融合中尋求“獨立自主”與“域外引入”有機結合的發展理念,以進一步形成本土化發展的縱深化與持續化,研究河南省荷球運動的本土化發展經驗,對今后荷球運動在中國的更廣泛普及可提供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