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成 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第一中學
科學系統的進行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整體體質水平,調節其各項身體機能,還能有效提高其綜合素質,這與素質教育對學校體育教育提出的要求相吻合。高中階段是整個學校教育的重要一環,也是學生身心發展最為快速、關鍵的階段,同時也是學生進入不同人生階段的重要分水嶺,高中畢業以后,部分學生會直接走向工作崗位,而另外一部分學生則會進入各方面管理均相對寬松的高等教育階段,若在這一階段實現對青少年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與自主鍛煉能力的培養,可幫助學生在脫離教師監督的情況下,依舊能夠定期參加體育鍛煉,為其身心健康成長保駕護骯。
高中體育教學不僅要實現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運動技術與技能的傳授,還應有計劃的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與自主鍛煉能力,使其通過參與高中階段的體育教學活動,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進步與發展,高中體育教學也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與創新,基層教師在做課前教學設計時,也能夠充分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將其興趣點以及現有鍛煉習慣做為教學活動的有效切入點,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參與積極性,這對其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高中階段通過體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與自主鍛煉能力,除可有效促進學生現階段及將來走向社會之后的身心健康發展之外,還可引導學生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的設計環節,與教師合作共同尋找更多能夠使體育教學活動開展形式更為多樣的可能性,使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同時得以有效提高。同時,教師可定期組織學生開展體力與智力兼具的體育課外活動,使學生的創新能力、終身體育意識及自主鍛煉能力等通過參與相關活動得以有效提高。
當前我國高中體育教學包含體育理論課程和體育實踐課程,無論是體育理論課程還是體育實踐課程的開展均需以與學生年齡及具體年級相符的體育教材為指導基礎。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接受程度將直接影響體育教學的整體收效,因此基層體育教師在選擇體育教材時要將其是否符合當前學生的認知規律做為首要參考依據。以體育理論課為例,高中生的理解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已經趨于完善,在體育理論課上,教師應向學生明確講解體育之于生命的價值,并科學系統的向學生傳授參與體育運動與鍛煉的方法、原則、基本技術技能要點、各項體育運動的規則以及如何處理體育運動過程中出現意外損傷等。同時,在選擇體育理論教材時,教師還應將學生的性別因素、年齡因素、等考慮在內。處于青春期與青年期的過渡階段,高中男女生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心理和生理差異,如高中女生在參與體育運動時,通常會考慮到相關體育運動是否能夠起到塑造優美形體的作用,因此,筆者建議基層體育教師可根據男女生之間的身心發育差異,為其分別選擇最為合理的教材內容。在教材確定之后的體育實踐課中,教師可將男女生進行分組教學,可為男生組多安排一些對抗性較強的體育教學項目,而為女生多安排一些能夠鍛煉柔韌性、有效減脂塑形的體育運動項目。最后,無論是針對男生還是女生,體育教材內容及體育實踐教學開展形式都應兼具科學性與趣味性,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使學生持續保持對體育教學以及體育運動本身的興趣,這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與自主鍛煉能力的培養頗有助益。
無論教學理念如何發展與進步,興趣始終是引導學生不斷學習與進步的基礎。就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來說,學生只有擁有持續的體育興趣,才有可能會長期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運動,并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處于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學生有著比其他教育階段學生更為旺盛的求知欲與求勝心態,且其身心發育已經趨于成熟,在無特殊疾病的情況下,高中生均具備一定的運動能力。此時,開展形式多樣,且兼具趣味性與競技性的體育運動項目是激發學生體育學習與參與興趣的不二之選。因此,基層教師在開展高中體育教學活動之前,可將原有教材內容配合以體育競技比賽的形式對體育課堂進行設計,旨在通過這種趣味性更強的體育教學開展形式培養學生的體育情感與體育參與意識。最后,教師需向學生明確,體育教學活動中的相關競賽只是一種常規教學形式,學生對相關競賽的參與性要高于對比賽結果的重視程度。長期參與學生興趣點相契合的體育教學活動,是培養其終身體育意識、自主鍛煉能力及良好鍛煉習慣的有效途徑。
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不同,此處筆者所說的“開放式”教學相較之下,更為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在開放式教學模式下,基層教師應通過構建合理的體育認知結構,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對相關體育知識與技能的自我加工與內化的能力。開放式教學模式對基層教師提出了思想上的放心與實踐中的放手這兩大原則。教師可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給予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與權利,在確保體育教學開展方式與內容符合當前學生的身心發育現狀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對體育教學活動的參與度。另外,教師針對學生做課后教學評價時涉及評價內容應全面,且應將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考慮其中。例如:對學生體育學習收效的評價應涵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進步幅度、學習興趣、具體表現等多個方面,盡量避免采用量化評價方式,學習收效及成績可設定為優、良和合格三個不同的等級,在對學生學習收效進行了全面評價之后,也避免了因評價方式不當而打消學生自信心及學習積極性的情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