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天平 王興翠 景泰縣第一中學
近年來,體育事業受到了人們前所未有的重視,高中體育特長生數量也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校園體育以此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同時高中體育特長生正處于生長發育與確定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階段,學校只有做好其學習與管理工作,才能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由此可見,高中體育特長生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僅有利于實現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目標,還能促進體育特長生的健康成長,促進價值顯著。
與普通高中學生相較,高中體育特長生在校期間面對的教學管理工作更加寬松,且由于頻繁的參加系統的日常訓練與不同級別的運動賽事,會接觸到不同的人,因此交際范圍偏廣。同時有研究指出,高中體育特長生的心理情緒會在不同環境的影響下表現出激烈性、集中爆發性與兩極性的特點,有時常常會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而表現出明顯的情緒變化,無法做到對情緒的穩定控制,這不僅會影響學生的人際關系,還對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造成不良的影響。
有調查顯示,我國現大多數高中生選擇高考體育加試項目的原因,便是受現行高考升學制度的影響,基礎文化課升學分數不夠理想,壓力較大,想要借助體育特長取得競爭優勢與升學空間,這也充分的證實了當前高中體育特長生文化課成績落后性、薄弱性的特點,因此在開展文化課方面的教學工作時,必然會遇到一系列的困難。
體育特長生要想完成相應的訓練任務,必然需要耗費大量的體能與精力,而由于繁重體育訓練造成的生理疲勞,會使體育特長生的大腦皮層出現生理上的下降,進而導致學習認知能力的下降,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與保障[2]。
針對高中體育特長生基礎文化課落后性、薄弱性的特點,教師可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對學生非智力影響因素的充分挖掘與應用,激發學生的文化課學習興趣;二是遵循體育特長生的心理情緒與表現特征,并結合其個人的學習基礎實況,實施針對性與有效性的教學手段。
其中要想實現學生非智力影響因素的充分挖掘與應用,便要對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進行關注,發現其遭遇困難與挫折的時間點,得知其學習情緒及積極性均顯著下降后,利用非智力因素開展針對性的心理支持與肯定,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基于學生的心理機制角度來分析,其也希望通過有效學習來不斷提升文化課成績,但苦于自身學習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不佳等一系列的限制,無法實現預定的學習目標[3]。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有效的文化課學習環境,鼓勵其主動參與到文化課知識的學習體驗當中,為之后學習成績水平的提高創造良好條件。
除了文化課外,體育專業能力也是體育特長生的高考重點考察項目,因此在管理過程中,教師要結合高校體育類專業及高等體育院校的招生標準,選擇科學、合適的考試項目,并制定日常的訓練計劃,保證能夠在滿足學生身體素質條件的同時,穩步開展訓練活動。并且還應加強對高中體育特長生的認知教育,培養其具備良好的抗擊能力與穩定的意志品質,這不僅有利于專業水平的提升,還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對當前學生學習困境的有效改善。另外還要進行必要的思想政治認知教育,有效提升自身的綜合性思想與認知觀念水平,鼓勵其有效進行文化課及專業能力知識的學習。最后就是要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制定針對性運動訓練計劃,促進實際訓練效果的優化與提升,推動升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高中是培養學生道德修養的重要階段,教師必須掌握良好的優化策略,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教師可遵循高中體育特長生的情緒發展特點,引進針對性的情緒實踐教育環節,逐漸形成有效、完整的情感表達體系,同時結合學生的性別、自我認知、個性等特征,為其應用、創立系統的負面情緒緩解方法。同時還要設置一些須共同完成的競技比賽活動與訓練項目來增強學生的集體責任感、歸屬感、榮譽感與認同感,以此形成激勵性的學習榜樣[4]。另外通過教育,還要讓高中體育特長生對師生關系有一個準確的認知,進一步提高集體認知水平。最后就是要開展苦難教育與挫折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品質,并通過家訪、家長會等形式,實現與家長的有效互動,最終形成家校聯合的教育機制。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國家對優秀體育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為進一步提高高中體育特長生的學習能力與專業水平,教師要積極探尋與創新相應的管理策略,從學習、專業訓練、道德修養等方面做到針對性、有效性管理,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高中體育特長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