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麗花
(甘肅省積石山縣紅星小學 甘肅 臨夏 731700)
小學數學和其他學科一樣扮演著培養會思考的人,通過發展人的數學思維,鍛煉人的思維敏銳力達到發展人的生存意識和主體意識。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的必要趨勢。提倡生活化的數學已經不是一個多么陳舊的話題了,當下小學數學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趨勢下必須走生活化的道路。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觀察到兒童數學的教學認識是從生活情境中來的。所以如何就小學數學生活化問題回歸到學生熟悉的,樂于接受的場景中來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關心小學生喜歡學習數學的什么問題以及數學感受等等,以學促教,以學促用,將生活和小學數學問題有效地融合起來,讓他們在數學問題中尋找、探索一個個生活化的問題有助于更好的發展學生。
新課程下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得到重視,也就是情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這也是新形勢下數學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有一條就是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重點強調。并明確提出:“初步的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形成可操作性的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
2.1 知識經驗缺乏實際操作。要解決數學問題,就要對數學問題進行有效的分析,以往學生只停留在知識層面,對于實際的數學問題缺乏經驗判斷,只有他們熟悉的領域才能理解問題的性質和步驟,對于陌生的數學問題是很難拓展延伸的,因為當學生面臨一個新的數學問題時,學生已有的知識才能被二次利用,但是這只是極少一部分的數學信息被提取出來,大部分腦海中的已有數學知識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只有學生曾經的數學經驗才能幫到他們。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問題解決的判斷能力時,面對新的數學問題,就能把一個復雜的數學情境轉化為簡單的數學問題,把未解決的問題轉化為已知解法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形式達到較好的效果。
2.2 數學教學目標意識淡薄。數學問題的解決是學生借助于思維剖析數學情境的過程。從數學條件到解決數學的目的,操作法是指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學知識經驗和方法等。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探究的可持久性不強,不能抓住問題的本質,不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進行有效的思考和解答。學生只是用復式的思路,僅從已知條件中提取有用的數進行計算,對最終的目標要求也沒把握。
2.3 數學問題解決的自信心不夠。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興趣等直接影響他們的問題解決的效果。學習態度好的學生,就表現出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這樣的學生對問題解決,有著較強的自信心。而學生在這方面總是缺乏自信心。有時出現比較困難的數學問題會猶豫不決,失去方向,最終導致不假思索胡亂計算,大部分學生空白不做解答,這最終只是對數學問題的把握不夠,同時也缺乏一定的數學自信心。
3.1 改善傳統的學習方式。數學問題是做的過程,只有通過親身實際地去思考,去演練,才能將所掌握的知識和現有的知識經驗有效地結合起來,發揮最大優勢。這些操作的過程才能真正轉化為自身的知識儲藏在大腦中。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握教材的新知識點發揮教材的延展作用,以問題的解決能力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數學解決思維,從而達到優化數學教學的過程,起到輻射學生的最終目的。
3.2 培養數學問題解決的有效策略。數學教學不可能按照之前既定的目標,把各式各樣的數學問題全部講全,解答的方法不可能完全都教給學生。數學教學的功能是幫助學生習掌握一定的數學解決方法,而不是傳達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并引導他們靈活應用這些數學方法,適應數學問題的變化。小學生具有數學問題解決的策略主要呈現在積累了一些常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經常巧妙地應用這些方法去解決數學問題,對合理的使用方法有所體驗、有自己的經驗之談和想法。
3.3 注重數學問題解決的引導過程。教師面對一個具體的數學問題情境,不僅自己要思路清晰,在傳授知識時要正確引導學生的科學思考,學生要通過一系列演練才能系統地解決這些問題,得出最終的答案。教師應該構建數學模型,對問題解決的策略多元化,課堂教學模式多樣化,把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看成一個數學教學片段,讓他們以一種科學合理的、富有情景化的方式組織自己的教學效果。
3.4 重視對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考察。小學數學學習評價的方式應該多元化,就是根據小學數學的課程內容,對教師的教學課堂過程采取多樣化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有效反響。新課程下的數學教育評價結果,注重的是學生數學思維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和開發,不僅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結果,更關注每一個學生在數學問題過程中體現的數學素養。數學課本為學生的數學發展提供了一個個富有數學理念的場景,數學教學的內容也不僅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數學運算的真個過程;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掌握,更關注學生技能、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等等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向學生的發展探索傾斜,關注數學問題解決的實效性和長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