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生
(河北省遷安市沙河驛鎮北部社區完全小學 河北 遷安 064400)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要緊跟數學課程改革的進度,充分開發和利用好各類數學教學資源,改變陳舊的數學教學觀,把課堂學習與我們現實的數學問題進行銜接,促進小學生數學技能的大發展和教師專業素養的大進步。當前,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開發課程資源上還存在誤區,如只關注教材,認為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全部;只關注教參,教學完全照抄照搬;忽視教學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學生找不到學習重點。因此,如何使有效開發課程資源,更好的利用課程資源為小學生服務,就成為了我們一線教師應該思考的重要任務。本文結合數學資源類型方面從五個側面進行論述。
小學數學教材是課堂教學實施的本,也是國家課程的核心內容,數學教師要靈活的運用教材,深入鉆研數學教材的結構和內容,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對數學的專注力,增強學習的自主性。比如講《認識周長》,建立周長的概念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基礎,在教學中首先認真研讀教材,在科學引導學生從實物中認識物體表面的周長,然后從對固定形狀物體的周長的認知拓展為對隨行物體的周長的認知,加深小學生對周長的理解,使小學生全面的掌握周長知識,便于運用到生活中。其次,變換課堂呈現方式,以教材為基礎,通過創設“測量與計算”、“觀察與對比”、“拆分與組合”等活動,讓小學生獨立探索,引發小學生思考,讓生活數學變為課堂教學元素,使數學課程具有生命力。
在日常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內容,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更好的體會數學的價值。比如講《辨認方向》,為了讓小學生很快很準的辨別方向及認識空間,教師課堂上帶本班學生到室外活動場上,利用太陽東升西落的現象,讓學生辨別各個方向以及方位信息,如學校主席臺在教學樓的什么方位上等。小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真正發揮了主體性。再比如講簡算117-94,此時數學教師可創設買東西的情境:爸爸拿著117元錢去眼鏡店,買了一副老花鏡用去了94元,問如何付錢?手里還有多少錢?小學生很快回答:爸爸拿百元給售貨阿姨,阿姨給爸爸找回6元錢,最后剩17+6=23元。通過實例使小學生了解了簡算的方法,117-94=117-100+6=23,運算素養得到提升。
情感資源是一種新型的課程資源,是學生在課堂中展示的自我行為傾向,通常會被很多數學教師忽視。開發和利用情感資源,有利于優化師生關系,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課堂教學更加和諧、高效。比如小學生認識了時間以后,數學教師給學生展示了一份優等生的學習和作息時間表,再給學生展示一個毫無時間觀念的后進生的案例,通過對比給學生一種珍惜時間的觀念,從而養成合理分配時間的好習慣。再比如講圓周率的時候,數學教師告訴學生,我們熟知的祖沖之首次將圓周率的計算結果精確至小數點后的第七位,知道了他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讓學生的數學情感教育恰到好處。
捕捉動態生成資源是小學數學的目標之一,將基礎的數學資源與教師、學生等互動中形成性課堂資源結合起來,實現大數學教學資源觀。小學數學教師要遵循新課改理念,推進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比如講《兩位數乘兩位數》,數學教師讓小學生用簡便算法計算25×32。小學生經過思考后得出如下方法:①可將題中32合理分解為2乘以16,使用乘法法則計算:25×32=25×2×16=50×16=800;②可將32合理分解為4乘以8,再使用乘法法則計算:25×32=25×4×8=100×8=800;③可將32合理變成2加30,然后使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25×32=25×(2+30)=25×2+25×30=50+750=800;④還可將32合理分解為2乘2乘8再計算:25×32=25×2×2×8=50×2×8=100×8=800。對于小學生提出的多種算法,教師必須及時加以贊賞,使數學課堂開放而有活力。
信息資源進入數學課堂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數學教師要善于開發信息資源,使教學內容得到極大豐富,也使數學知識具有趣味性和知識性,幫助小學生形成數學學習習慣和終身學習意識。比如講《圓的面積》,圓的面積是教學的重、難點,教學時數學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小學生展示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更加直觀的感知將一個完整的圓通過多次分割之后再進行有序拼接最終得出的圖形和長方形極其相似,進而找到圓與長方形兩者的關聯之處。小學生經歷了觀察和探究的過程,再去自主推導圓的面積公式就會得心應手,輕松掌握圓的面積的求法。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小學生也接觸到了極限的思想,體會到了“化圓為方”的教學方法,為下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開發數學課程資源是新課改賦予數學教師的重要使命,是提高數學課堂質量的關鍵。小學數學教師要保持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把課堂數學活動的主動權放在學生身上,利用課堂資源構建輕松、開放的數學課堂,充分發揮各類資源的優勢互補作用,使學生熟練掌握數學常識,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終身數學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