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培培 王福興

摘要:闡述了莆田市荔枝林景觀帶規劃與建設基本情況,對現狀進行了認真分析和總體評價。針對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為下一步指導全市荔枝林景觀帶規劃和建設,提升城市形象和提高市民生活質量,打造特色“荔林水鄉”,提供參考。
關鍵詞:荔枝林景觀帶;基本情況;現狀與評價;存在問題;采取措施
中圖分類號:$68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9-0081-03
1基本概況
莆田市區內眾多溪河交錯成網,蜿蜒曲折,莆田又稱荔城,市區內荔枝林蔥翠茂密,倒映水中,與溪河交映成輝,宛若一幅幅如詩如畫的“荔林水鄉”自然畫卷。近年來,由于城市空間的逐漸擴大,荔枝林帶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遭到極大的破壞。為順應莆田城市的不斷發展,對中心城區荔枝林景觀帶進行規劃與建設,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新需求。莆田市荔枝林景觀帶位于莆田主城核心發展區的中央腹地,北依綬溪公園,南連荔城區,西接城廂區。東鄰莆田生態綠心。荔枝林帶由企溪支流、延壽溪支流以及周邊分散的荔枝林帶組成,主要在文獻路和城涵大道之間分布。
2荔枝林景觀帶規劃建設現狀與評價
2.1荔枝林景觀帶規劃建設現狀
到目前為止已完成中心城區河道11條荔枝林景觀帶規劃和建設。各段面積和范圍即荔能約3.6hm2(東圳路——延壽路)、豐美約3.2hm2(海源酒店——鎮海路)、莘郊約3.7hm2(儀莘路——海源酒店)、濠浦約4.1hm2(下店路——東圳路)、四中約2.8hm2(赤溪——下店路)、北大約4.2hm2(大妹橋——南郊路)、秀水約1.1hm2(下店路——東圳路)、荔園約2.6hm2(延壽路——蘭亭園)、三亭園約6.1hm2(東圳路——儀莘路)、南郊約3.8hm2(南郊路——下店路)、荔浦約6.2hm2(海源酒店——文獻路)。荔枝林景觀帶總面積約41.4萬m2。總長約12km。實際完成投資近12000萬元。建設包括河道兩岸30~50m寬的荔枝林景觀、人行慢道、濱水景觀工程、河道防洪整治改造、污水截污管網等。配備相應的驛站、茶室、橋梁、停車場、自行車等設施。初步形成一個“水清、河暢、岸綠、景美”具有荔林水鄉特色一道亮麗風景線。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親水及休閑健身需求(圖1)。
2.2荔枝林景觀帶規劃建設評價
2.2.1園林綠化
園林綠化能夠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把現有保存成片荔枝樹做為基調樹種,運用園林藝術造景手法,營造色彩多樣、層次明顯、空間變化的植物景觀,使市民能夠有景可觀,步移景異,避免因單一荔枝林過于單調而趨于平淡。保留一些原有香蕉樹形成一種鄉愁和野趣。在荔枝林下種植的成片大葉油草,長勢良好,表現一種頑強生命力,營造出開敞綠色空間供人們野外活動。
但荔枝林景觀帶大量荔枝處于原始狀態,其中:荔枝古樹及古樹群管理上按照《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定》《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等一系規定、規范、辦法等要求落實不到位。對它歷史、文化、科研、生態、旅游等價值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2.2.2園林建筑、小品及服務配套設施
管理設施、商業服務設施建筑均能融合莆田建筑元素進行設計建設,如自行車租賃棚、驛站、公廁等以紅磚、燕尾脊的莆田傳統民居特色進行設計。
整個服務配套設施能以人為本,體現一種人文關懷,配置坐凳、亭子、長廊等休閑設施。在岸邊還有配置救生圈等安全保障設施以及垃圾箱等環衛設施。
但引導標識比較簡單,且分布較少,不方便市民出行、活動。解說標識匱乏,市民不能更好地了解該處具體規劃、建設情況。警示標識缺少,特別是水體周圍,給市民帶來一定安全隱患。部分臨水欄桿高度40cm時,必須有警示標識提醒市民注意安全。
2.2.3水體
隨著城區人口數量的劇增,河道缺乏截污和治理,生活污水,現代工業廢水、城市垃圾和農村農藥殘余物等的亂排亂放,造成河流污染嚴重。由于水體流動性差,存在嚴重黑臭水體,破壞周邊優美景觀,給整個荔枝林景觀帶帶來很大負面影響,也是目前市民反映最大問題。
2.2.4園路及廣場
園路寬度設計為4m。便于市民慢跑、散步和自行車活動等構成綜合慢道。慢行系統表面材料如彩色瀝青、透水混凝土、透水磚等,用途多樣,抗腐蝕,表面堅硬,天氣適應性強,維護費用低,滲水性能好,且符合環保生態要求。既與周邊環境比較協調,又能體現健康環保理念。為市民提供一個健身、休閑、活動場所。
但開敞廣場空間規劃不足,市民開敞活動空間較小。
在交通銜接系統方面重視不夠。如荔能段與荔園段、四中段綠道分別與延壽路、東圳路之間交通銜接沒有采用較經濟、簡單、實用的平交方式設置減速帶、過街信號燈、斑馬線等設施,也缺少橋下下穿涵洞、慢道安全通行存在漏洞。荔枝林景觀帶的停車設施、與城市其他交通系統的接駁設施等還不夠完善。給整個交通帶來安全隱患和不便。
3荔枝林景觀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中心城區荔枝林景觀帶規劃和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秉著環保、低碳、綠色的原則,以健康、生態為出發點,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使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生。
3.1提高古樹保護意識。挖掘荔枝文化價值
3.1.1做好古樹保護工作
認真落實國家、省、市等有關古樹名木保護相關規定、規范要求。積極開展荔枝林景觀帶內古樹名木調查、鑒定、定級、登記、編號,并建立檔案,設立標志。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
3.1.2挖掘荔枝文化價值、豐富景觀內容
莆田荔樹栽培始于唐代,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現有唐宋元明清,千年的時間,千年的故事,五朝古荔活樹共存的區域,赫赫有名的古荔枝除了“宋家香”,還有“狀元紅”、“荔枝王”等,這些屹立上百甚至上千年的古荔樹,見證時代變遷,城市變化,也形成莆田獨特的“荔枝”文化。北宋著名政治家、書法家、詩人、農學家蔡襄,寫出世界上第一本的荔枝專著《荔枝譜》。“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在古老的興化府城,掛在府衙門口的那副對聯,一直掛在莆田歷史上,掛在莆田人的心上。在20世紀60年代,郭沫若來莆田考察,就寫下了“荔城無處不荔枝,金覆平疇碧覆堤”的贊美詩句。
荔枝林景觀自古以來都是莆田城市的驕傲。“一樹荔花一樹蜂”便是市民形容荔花叢里蜜蜂繁忙勤快采蜜粉而匯成的“嗡嗡”聲,宛如美妙動聽的勞動樂聲。更有市民欣賞它們紅彤彤、沉甸甸、拂于水面的掛果。荔枝農諺里講“小暑小熟,大暑大熟”,即每年7、8月果實成熟時節,果農們劃著小船、登上高梯忙于收獲時的采荔景象更是一道城市獨特的旅游風景線口。
通過研究莆田荔枝林景觀帶古荔枝樹的歷史沿革、歷史典故、歷史遺跡等來挖掘其人文屬性,將其融人景觀設計之中,使景觀設計的整體框架、構思原則與地域歷史相結合,保持地域歷史的延續性,這樣的景觀才會有其獨特的生命力。
3.2園林建筑、小品及服務配套設施要以人為本、體現特色
園林建筑、小品及服務配套設施設計除了以莆仙建筑元素為基礎進行設計和建設外,還要把莆田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人文景觀融人設計中。如通過楹聯、匾額、詩文、碑刻、雕塑、景墻等形式表達出來,既體現特色,又做到雅俗共賞、寓教于樂。
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增加配套設施如亭、廊、花架、各種類型坐凳、健身器材等盡可能滿足各類人群需求。
3.3治理水體要標本兼治
3.3.1建設自然式駁岸
擯棄駁岸硬化的傳統作法,以松木樁上配置卵石及格賓籠等形式打造生態親水環境,有效修復生態環境,拓展親水空間。
3.3.2斬斷岸上污染源
莆田的河道整治,應從機制和體制人手,發揮河長制在河道管控上作用。在滿足防洪條件的基礎上,最根本的是要斬斷岸上污染源,從源頭上解決污水排放問題。做到治河先治污,按照先支流后干流順序進行有效治理。莆田水資源相對豐富,水系十分發達,要把木蘭溪流、延壽溪流域水引進城區、留在城區,讓河水動起來、活起來,改善內河水質。再生水來補充。莆田除了上游來水外,還可以嘗試處理再生水來補充城區內河水量,再通過生物、物理、化學、生態等辦法,讓河水恢復清澈。保留歷史自然風貌。整治中要注意保留歷史文化風貌和荔林水鄉特色。通過荔枝林帶景觀帶建設和水系綜合整治,吸引更多市民到河邊進行健身、休閑活動,促使有關部門及時進行清水整治,強力推動了黑臭水體整治力度,提高了市民對黑臭水體治理的關注度,形成了全民共同來監督的局面,讓亂排放污染現象象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只有通過多個部門合作起來,共同努力、共同保護,才能讓城市內河干凈起來。
3.4營造通暢的園路、開敞的廣場空間
在選擇園路、廣場鋪裝材料方面上,要注重材料的安全性、實用性、經濟性、生態性和易維護性的特點,結合莆田本地自然、文化、歷史和民俗風情等本土風格,秉著節約和生態環保的精神,形成協調統一的莆田地域文化特色。
通過增加園路人口、建設生態林蔭停車場、設置交通換乘點、完善停車設施配套等措施,來提高園路的可達性、安全性和便捷性。
在荔枝樹分布較少地方,應因地制宜,創造條件盡可能多安排可供市民活動廣場空間,大大豐富空間形式,增加荔枝林景觀帶吸引力。
4結語
荔枝林景觀帶不僅僅是一條市民的休閑健身之道,也是文明傳播之道、旅游觀光之道,更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可以讓市民充分享受“綠色福利”帶來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本文通過已建荔枝林景觀帶規劃與建設進行認真分析、總結和探討。是對多年來工作一次系統總結。掌握一些規律性東西。對下一步指導全市荔枝林景觀帶規劃和建設,提升城市形象和提高市民生活質量,打造“荔林水鄉”特色具有十分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