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靜茹
摘 要:新時代需要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人才,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積極參與學習、思考探究、獲取知識,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成功的喜悅,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關鍵詞:小學語文;改革措施;課堂教學;策略探究
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培養不出現代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全面改革課堂教學勢在必行,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成為當前我國小學面對的焦點問題之一,它與基礎教育教材改革實驗一起進行,標志著我們國家的教育改革朝著縱深發展的階段。
素質教育是提倡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堅持“生本主義”原則,以人為本,以發展人的個性為基礎,提升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是“精英教育”,不是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優秀學生為主的教育,而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建設者為主要任務的教育。他與應試教育的最大區別是以“學生”為中心,一切活動都圍繞學生的健康發展來進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積極主動、自主思維、獲得情感體驗,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而傳統的“應試教育”以“分數”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培養高分數的精英人才為目的,只考慮結果,不考慮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也不考慮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態度,極大的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價值取向,品德教育也被忽略,最后把學生變成了會考試的機器。
一、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弊端
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主要以課本為主、教師為主、分數為主,把學生當做來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主要采用“滿堂灌”的形式把知識塞進“容器”,學生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被動的接收,學生的學習要是死記硬背,最后體現在考試試卷上和分數上,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基本不參與活動,只是聆聽知識的化身——老師的講解。這樣的“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更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改革課堂教學,創新教學模式
探討適合素質教育的教學新模式或學習新模式,正是時代的要求。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關于最佳“教學模式”的討論在國內不斷進行,繼續討論,但是不管教學模式如何定義和變化,都是以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培養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為目標的?,F代教學模式的創新特征是以“發生認識論”為基礎,提倡“生本主義”的教學原則,把學生看成教學活動的主體,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是合作者,配合者、組織者。并以此指導課堂教學設計,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教學,創設情境,協作學習。平時,我在教學時采取合作討論模式。我所采取的合作學習就是把班級不同性別、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學生交叉分在一個小組里,讓組長組織開展教學討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經過研究發表大家的意見,最后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讓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相互幫助,團結協作,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在小組討論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其中,做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不能袖手旁觀,同時也要發表自己的見解,開展導議,教師導議主要是相機誘導點撥,及時給與評價(提倡學生相互評價),適時歸納總結。例如,我在教《凡卡》一課時,為了促進學生思維發散,我出示了三個討論題,讓他們分小組展開討論:(1)通過朗讀你懂了什么?(2)你想到了什么?(3)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再如,我教《桂林山水》一課時,讓音樂始終貫穿于教學中,讓學生配樂朗讀,配樂看圖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情畫意。這樣為學生創造了一種情景,營造了一個“敢想、敢說、敢干”的氛圍。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文教學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
三、參與性是創新教學的關鍵
創新性教學的另一個主要特點是參與性。如果說預期性反映的是創新性學習的思維特點,那么參與性體現了創新性學習的社會實踐功能。《學無止境》指出:“我們所說的參與性學習的含義,可以通過考察一旦缺乏這種學習,就會在比如教育這樣一個系統中發生什么情況這種方式加以了解。以課程為主,即老師講課、學生聽課這種形式,通常有缺乏參與性的特點?!彼裕處煹慕虒W任務就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一些,而引導他們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一些。”開發學生的學習、創造的潛能,實現學生主體發展,其根本出路在于有效地設計語文學習的內容和訓練的形式,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到閱讀、感受、領悟、篩選、吸收、運用的訓練實踐中去,讓他們能保留求知的新奇感和權利。讓他們能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頭腦去接觸、思考、欣賞語言文字。讓他們動手去發現新知,去創新運用語言知識。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才能體驗獲取知識的成就感,才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