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錢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成長進步、整體發展出發,多渠道、全方位、深層次了解學生的感知能力、接受能力,創新教學策略、整合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創設學生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教學情境,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成長進步的樂園,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學會必要的數學技能,使學生學會學習、科學學習、樂于學習,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發散思維;思維能力
數學是一門集邏輯思維、空間思維、縝密思維于一體的教學活動,教師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數學活動,在課堂教學、師生互動、銜接生活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變通求異、靈活運用,使學生思想進一步集中、思維進一步發散、思路進一步清晰,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解題方法,還要注重培養學生靈活多變的解題思維,達到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學目標。
一、引導想象力培養發散性思維
想象力是發散性思維的基礎。想象往往是大膽的,沒有太多約束的。然而,想象又是以現實為基礎的延伸和發散。于是,想象力豐富的人遇事往往會有不同的見解和想法。他們懂得擺脫眼前亦真亦假的現實,在自己的思維空間里將事物或者事件完整體現。雖說想象出來的東西常常脫離現實,但是它們往往是對現實的真實反映。小學生的思維缺乏很多諸如嚴謹性、發散性和創造性等等素質,但是他們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如能正確引導他們的想象力,那么小學生豐富的想象將成為他們思維的最堅固的基石。
例如,最近網上傳的很火的一道小學奧數題。題目是問如何畫一條直線把下面的圖形分成兩個三角形。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不可能的,要用一條直線把一個五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怎么可能做得到!于是,我拿到班里問問我的學生。學生思考一段時間,有人回答說:“這怎么可能啊,我們都知道五邊形可以被兩條直線分成三個三角形,一條直線只能把五邊形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四邊形啊。”從基礎和常理來說,這樣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只是,缺乏想象力很難發現其中的關鍵點,也不能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于是,我慢慢道出問題的關鍵,“其實這道題并不難,如果你們把那條直線想象成可以隨意變細變粗的金箍棒,蓋住其中不相鄰的三個角那就成了。”話音剛落,下面是學生恍然大悟的唏噓聲。我接著說,“我們平時是很有想象力的,這道題是告訴我們要大膽的把想象力運用到學習當中,讓它為學習服務。這樣才能提升我們的思維素質。”
二、挖掘創造力促進發散性思維
創造力可以說是思維發散的催化劑,它可以很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的思考方向逐步擴大,讓學生懂得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是發散思維的關鍵所在。很多老師都知道創造力對于促進發散性思維的重大意義,只是他們在具體操作的時候難免要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使得整個過程停滯不前或者效果并不如理想中的那樣好。于是,學生的創造力始終得不到很好的挖掘。這就要求我們去積極探索出更加適合的方式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把握好和學生相處的每一個課堂。
例如,我經常會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兩張張圖片,然后對學生進行創造力的培養。為方便說明,我以比較簡單的在黑板上畫出的圖形為例,如圖。剛開始我都會問一些簡單地問題,諸如圖片都有什么圖形,能想到什么之類的問題。問這些問題是提醒學生進行觀察,讓他們對畫面內容有更多思考空間。接著我讓他們思考一段時間然后自己根據圖片內容出一道數學題,但是答案自己不一定要會。這樣可以更大程度上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造力。有學生在黑板上標明“甲、乙”后出了這么一道題,“甲的速度是每秒6個單位,乙是每秒8個單位。在圓上,甲和乙相距12個單位且圓的周長是40,問多久后兩者相遇。”其實這個圖形(原圖中沒有“甲”和“乙”)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很多學生都會從行程的角度去設置問題。但是從問題的設置上我們會發現它們的數學水平和創造力。這道題有非常多種情況,甲和乙的行走方向是不定的,要分開討論。學生能設計出這樣的題目足見他思維的創造性是很強的。
三、整合分析力完善發散性思維
沒有邏輯的思維是散亂的,難以形成隨時利用的資本。因而,發散性的思維需要邏輯的分析力加以完善。分析力注重邏輯性,但并不是給發散性思維上枷鎖,而是將散亂的思維梳理、整合,使思維有更多的發散空間。小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很是欠缺,從他們的言語和解題思路、步驟中不難發現他們很少有人能做到“三思而后行”。他們沒有體統的思考、分析問題的方法,只憑自己信手得來的"靈感"說話或者解題。因此,教師應漸漸教會學生系統的分析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的思維有進一步的發散。
為方便說明,我們就以上面第一點提到的例子為例。關于那道題,我向學生分析道,“分析這道題的方向有很多。我們都知道,一條直線可以把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那么我們會想,如果這個五邊形的兩個點很相近,相近到變成一個點就好了。于是我們很容易大膽想到所畫的這條直線要很粗。簡化一下分析就是,一條直線可以將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兩個相距很近的點慢慢看成一個點→一條線可以經過一個點同樣可以經過兩個并排的點→這條直線很粗。你們還能從其它角度分析嗎?”一段之間之后有學生回答,“先畫兩條線把它分成三個三角形,而題目要求的是兩個三角形、一條直線。從圖中我們很容易想出把中間的三角形看成直線的方法將這幅圖分成兩個三角形。”學生能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是很不錯的,想法即大膽又具有創造力。
小學生長期接觸和處理的都是一些常規的問題,這些問題無形中漸漸扼制了他們活躍的、大膽的思維。因而,教師要從平時入手,盡量以開放的教學方式,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從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分析力入手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發散性思維體系。
【參考文獻】
[1]宋杰.淺談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當代教育論壇,2006(02)
[2]蔡健飛.小學生數學創新思維的培養[D].華中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