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霞
(甘肅省康樂縣康樂中學 甘肅 康樂 731500)
首先,分層次教學的主體是班級教學為主,按層次教學為輔,層次分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分層次教學”的成功與否。其指導思想是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是成績差異的分層,而不是人格的分層。為了不給差生增加心理負擔,必須做好分層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講清道理:學習成績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分層次教學的目的不是人為地制造等級,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讓不同成績的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力,以逐步縮小差距,達到班級整體優化。
在對學生進行分層要堅持尊重學生,師生磋商,動態分層的原則。應該向學生宣布分層方案的設計,講清分層的目的和意義,以統一師生認識;指導每位學生實事求是地估計自己,通過學生自我評估,完全由學生自己自愿選擇適應自己的層次;最后,教師根據學生自愿選擇的情況進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學生同意的基礎上作個別調整之后,公布分層結果。這樣使部分學生既分到了合適的層次上,又保留了“臉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傷害,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1 分層備課。分層備課是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前提。改變過去“一刀切”的做法,對學困生采用低起點,先慢后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辦法,把教材的訓練目標分解成有梯度的連貫的幾個分目標,允許學困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一步或幾步逐步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對優生則允許他們超新課標,超進度學習。擬訂各層次教學要求既不能過高,增加教學難度,加重學生負擔,使學生消化不良,喪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新課標要求,過分放慢教學進度,完不成學習任務。力求準確地把握各類學生的認知“最近發展區”,較好地解決“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矛盾。如要求學困生掌握主要知識,學會基本方法,培養基本能力。中等生熟練掌握基本知識,靈活運用基本方法。發展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等。要求優生深刻理解知識,以及基本知識所反映的基本數學思想,靈活運用知識,培養探究和創造能力、發展個性和特長。
2.2 教學過程分層。教師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個學生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采用:低起點,緩坡度,多層次立體化的彈性教學。為了能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生機,教師應將有思維難度的問題讓A層的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優待C層的學生,適中的問題回答的機會讓給B層學生,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均等參與課堂活動,便于激活課堂。這是根據新課程標準基本要求設計的,面向中等學生,學困生經過努力也能完成。這樣,既緩和了學困生學數學難的狀況,切實減輕了學困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又增強了他們求知的積極性。
2.3 分層練習。分層練習是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有效手段。教師根據本節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內容,設計分類練習,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加深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再對綜合知識運用能力進行訓練,編制練習時教師應注意對時間、題量、難度等方面作合理的安排,保證各類學生練有所獲。
2.4.評價分層。分層評價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保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如對C層采用表揚與激勵,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喚起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對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B層的學生采取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A層的學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總之通過對作業評價,課堂學習評價,測試后評價等充分調動各層次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積極因素,促進智商和情商的協調發展,以實現大面積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
分層教學的實質就是,在備課、教學、練習、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分層練習,這樣既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又能讓優等生能不停地上進,一般學生能不停的進步。從而使分層教學效果達到最好。
通過這些中學數學教學出現的問題我們就可以從中看出,分層教學的重要性,它是現今中學教學出現的問題在有效的解決方法。分層教學不僅僅只是運用在中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對其他學科的教學也有異曲同工的妙用,所以分層教育是現今解決中學教學問題較好的辦法。
總之,實施分層教學充分考慮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內在的需求,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課余負擔,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對學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見”,要及時采納并給予充分肯定,鼓勵學生自由地進行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大膽懷疑,大膽想像,大膽創新,并能對某些帶有共性的看法或結論質疑,得出自己的結論。我認為,這樣的教學效果,遠遠好于“填鴨式”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