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芹
按照教育改革的規劃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程,是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了解社會的發展,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課程的內容主要圍繞著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以具體實際的案例作為參考,給學生帶來學習與生活的啟示。經過幾年的探索,品德與社會課程設置日漸成熟,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發揮了重要作用。
問題探究法是當前在許多課程教學中被運用的教學方式,其主要形式是教師在課堂上借助于各種有利途徑,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可以根據課堂教學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按照問題的線索,教師和學生一起在課堂中尋找答案,得出與教材內容相同的結論。
隨著教育理念的改革,許多新的教學方法被運用到實踐中,問題探究法就是其中一項有效的教學方式。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實施問題探究法,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有積極的作用。小學生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心,教師只要調動起學生的探索欲望并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課堂就會變得輕松愉快,學生更加積極地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增強了自我學習的意識,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探究法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激疑階段、探究階段和釋疑階段,按照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特點,下面分別對其進行介紹。
(一)激疑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創設積極的情境,把握好課堂節奏。教師需要調動起各種有效的方式帶領學生融入課堂,積極參與教學。但是考慮到小學生活潑好動,很難保證所有人都精力集中地聽講,尤其是面對枯燥復雜的教學內容,學生往往會排斥,不能按照教師引導的思路進行下去。面對這一問題,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創設積極的情景,活躍課堂氣氛,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切入點,讓他們可以快速地對問題進行思考。課堂氣氛既要活躍,但也不能讓學生放飛自我,教師要把握好課堂的節奏,做到收放自如。
(二)探究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積極思考,設想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案,然后幫助學生一起進行驗證,或為他們劃分小組進行討論,爭取得到問題的答案。在課堂上教師的主要工作是傳播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如何將這一工作通過更加有效的方式開展是需要探討的。問題探究法提供了一種選擇,教學活動學生可以真正地參與進來,成為教學主體的一部分,學生之間也會通過合作培養團隊協作意識,促進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教師的工作從直接傳授知識轉向幫助學生去探索未知,解決問題。
(三)釋疑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學生將通過驗證或討論得到的答案進行總結,從而得到明確的結論。考慮到小學生年齡小,總結能力不足,他們即使能夠得到問題的解決辦法,但也很難用自己的話總結出規范化的結論。教師需要引導他們可以把結論進行不斷的修整,讓他們在一遍遍的調整中對結論的產生過程和意義加深印象,從而牢牢地掌握這些知識。
(一)選擇合適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做好這一階段的準備工作,可以一下就抓住學生的心思,讓學生開始動腦筋思考或互相展開談論,對接下來的教學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蘇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八課《怎樣到達目的地》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猜一個謎語,“充汽橡皮腿,喝油也喝水,送人又載貨,奔跑快如飛。”相信這一謎底多數學生都可以猜得到,然后可以再問學生“你們今天是怎么來上學的啊”,學生肯定會七嘴八舌地回答“爸媽開車送的,坐公交車來的……”,這時便引入了我們今天的課題——交通工具,教師可以帶著小學生一起思考,“我們周圍除了汽車,還有什么其他的交通工具呢,這些交通工具的特點是什么”,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常見的交通工具還有公共汽車、高鐵、飛機、輪船等,但是要說這些交通工具的特點,可真難住了學生們,這一問題的出現引發了學生的思考。
(二)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積極思索得到答案 學生對于課堂上出現的問題不知該如何回答,教師需要通過提問的形式引導他們進行思考,讓他們的思維與實際生活和已有的知識進行關聯,通過已有的經驗獲得未知事物的現象。教師還可以將班級進行分組討論,利用學生不同的閱歷,爭取得到有效的答案。在《怎樣達到目的地》的教學中,如何獲取每一種交通工具的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問題探究的方式進行指導。“如果你們外出旅行,想去近距離觀看大海,那你們應該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輪船”,學生們一定是異口同聲,“輪船需要在哪里才能帶著你們走”“大海”“那說明輪船行走需要什么條件呢”“有水的地方才行”學生自己便回答出來輪船的一項特點,其他的交通工具特征也可以通過這樣提問的形式得到。
問題探究法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應用于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鍛煉了學生思維能力。這個過程中,思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主要是引導作用,無論處于哪個階段,學生都要配合教師共同完成,這可以確保學生可以完全參與到教學中,以親身體會的方式掌握知識,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