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琪
(遼寧省盤錦市鶴鄉小學 遼寧 盤錦市 124000)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不管是知識還是技能的學習都是學習者本身對學習活動的認可,只有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愉悅感和成就感才能獲取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小學生年紀小,思想行為活動完全取決于個人喜好,對學習的態度也是如此。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下,單調枯燥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課堂參與感不強,對語文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率低下。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與教學方式,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精彩的課堂導入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感。課程導入猶如一顆火苗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使學生投入學習發揮他們無限的創造力。首先,直觀導入法。小學生的思維比較簡單,更樂于接受直觀、易懂的事物。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插圖、圖片、模型等作出展示使學習內容更加具體、形象,學生就更樂于參與到學生當中去了。其次,懸念導入法。學生對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心理特點,在課程導入環節中根據教學內容設置與之相關的問題,給學生留下問題和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帶著疑惑主動進行探究學習,激活學生的思維,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后,故事導入法。學生愛好講故事、聽故事,用故事引出學習內容,能夠讓學生在了解學習內容的背景知識的基礎上產生對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完全融入到故事情景當中,進而順利地進入學習。例如,在教學《憫農》一詩時,教師就可以向學生講述農民辛勤農作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農民耕作的不易,更加能夠體會到詩中表達的情感,從而學會體會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珍惜糧食。最后,游戲導入法。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非常喜歡游戲,學習也是一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可以結合這些情況,將游戲代入到課程導入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添課程的趣味性,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教師在課程導入的過程中巧妙地設置游戲能夠將新舊知識很好地聯系起來,學生在完整的知識體系中通過游戲減輕對新知識的陌生感,且復習與反思舊知識,提升學習效果。
首先,關愛學生身心成長。小學生渴望得到關注,需要教師和家長及時的鼓勵。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應以“愛”為主題,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關心學生的心理變化。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觀念,走下講堂與學生做朋友,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一視同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聽取學生的意見,指導幫助學生需求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快樂學習。
其次,做好教師的帶頭作用。教師是學生的成長生涯中對其影響重大的因素之一,其言行舉止都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行為的塑造,教師能夠為學生起到榜樣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就要規范自己的言行,文明用語,學生在與教師的日常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學習語言規范用語。其次,教師還要不斷地學習,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素養,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淵博的文化知識的教師更值得學生尊敬和欽佩,才能使學生以教師為榜樣更加向往學習、熱愛學習。
語文的學習是語言的習得和交流的過程,不是單方面的學習,需要學生與教師、與同學之間進行相互交流合作。教師創設小學合作探究學習,能夠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教師作為引導者,幫助學生構建語言知識體系和完成多向互動的過程。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意識,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享受合作的樂趣、探索知識的樂趣,從而感受學習的真諦。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其改變了傳統的教師單口傳授、黑板書寫的單調的教學方式,以圖文聲像綜合體現教學內容,刺激學生的各項感官,這不僅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還貼合了小學求新立異的心理特點,能夠將靜止的、平面的文字圖像動態、立體、形象地為學生呈現出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在小學階段,學生年紀小,雖然天性活潑,對一切事情充滿著好奇和求知欲,但自制力不足,難以對一件事物保持長久的興趣和熱情。小學語文是學生形成語言交際能力和對漢字認識的基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覺得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逐漸喪失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上文是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本質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探討了怎樣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