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美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烏江中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傳統英語教學過于注重對英語詞匯、語法等知識的教授,導致英語教學成效低,學生學習主動性得不到有效提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良好的課堂提問是促進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提問方式,其不僅能夠推動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還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能夠使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掌控,激發學生主動性,因此加強對課堂提問技巧的研究變得非常重要。
1.1 承接作用。英語教學與學習都是系統化的過程,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整個過程中環環相扣,前期基礎知識對后期的教育實踐有很強的支撐作用。英語教師要參考初中英語課程的特點,加強學生在學習中“向前回憶”的作用,提問是一種很好的回憶觸發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不知從何入手的問題。例如,同一個類型的句式下套入不同的詞匯,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以前的應用實踐,進而提高對生詞的記憶力。
1.2 啟發作用。“提問”這一舉動具有明顯的驅動特點,在英語課堂中利用技巧性提問方式,不僅能夠實現教與學的同步,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將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工作層面。初中學生思維活躍,想法較多,很容易在課堂上開小差,提問有利于學生認真聽講、仔細思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能力提升。同時,針對一個英語教學的難點進行多方位的技巧性提問,可以讓學生加深印象、提高關注度,學生在同一個知識點全面了解它的用法和深入知識層次,必然可以提高其學習自豪感,由此產生更強烈的學習動力[1]。當然,啟發作用下并不能強調每個學生都必須給出正確答案,而應該重點從思考能力方面發揮作用。
1.3 鞏固作用。鑒于提問在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加深記憶的功能,很明顯其也具有對知識鞏固的作用。從英語本身的特點來說,作為一門語言要充分地掌握它就必須不斷地練習,在大腦中形成鞏固的知識要素,提問既可以促進學生記憶力的提升,也可以形成“舉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教師在講解系動詞(be)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局限于母語環境下的“是”的獨立用法,對am、is、are的應用無法有效地展開對應區分,教師可以先側重講解知識點,然后對學生做出不同的提問,對于這種語法規定的知識點只需記憶而沒有其他的技巧,但提問技巧卻是需要科學化的。教師可以通過現實對話中的“who is she?”和“who am I?”這樣類比的句式,讓學生了解系動詞be的應用環境,再進一步以打電話為例,闡明 she、he、I和this、that之間的用法對照關系。這一過程中也可以融入其他的英語知識,有效地實現對學習效果的鞏固。
1.4 反饋作用。每個學生都是有差異的,尤其在語言天賦方面表現的更加突出。在充分肯定學生學習能力不同的基礎上,可以利用提問的反饋功能來收集學生對英語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進而實現對教學工作的科學化調整和安排。例如,對于同一知識點內容,可以通過提問學習成績好、一般和較差的三類學生,進而分析整體掌握水平,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教學方法、策略的改革。
2.1 抓好時機。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在不同的時機提出的問題所產生的作用和效果是不相同的。例如:在英語課堂開始時,教師一定要抓好剛上課的幾分鐘為學生提出有興趣且與課本知識相聯系的問題。這樣可以最快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讓學生盡快地進入到學習狀態中。在課堂中間進行提問的時候,要注意學生此時的學習狀態比較疲憊,因此可以提出一些相對開放的問題,讓學生積極進行討論,能夠有效減少疲勞感。而在英語課堂結尾時進行的提問,應當做到不僅讓學生對本節英語課堂學習的知識內容進行總結,加深學生對本節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鞏固知識點,從而提升教學效率。而且要承接下一節的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下一節課的預習。
2.2 提問方式多樣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比較常見的課堂提問問題屬于“封閉性問題”,會對學生思維能力起到一定的阻礙或者是束縛作用。所以,初中英語教師要想從根本上促進學生主動思維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大力培養,應在教學期間配合開放性問題的科學應用[2]。一般情況下,開放性問題與學生日常生活體驗息息相關,可以與學生興趣愛好緊密相連,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參與回答的欲望,激勵學生大膽思考。此外,初中英語課堂提問不能僅僅局限在教師提問這種形式,應增加學生向英語教師提問、學生搭檔間提問及小組代表提問等方式。
總而言之,課堂提問與反饋策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啟發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投入到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鍛煉學生的學習思維。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必須要積極探索課堂提問技巧,并實施科學化評價,不斷培養初中生的創新能力,從根本上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