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特朗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湖南 婁底 417000)
關于初中數學“五還”教學,包括對于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歸還、對于學生學習空間自由性的歸還、對于學生學習用具的歸還、對于學生在課堂上自由提問的歸還、對學生評議自身和他人權利的歸還。從以上的“五還”教學細則可以看出,“新基礎教育”理念對于學生主觀能動性和言論自由的重視程度加強較多,這也預示著未來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主體從執教人員轉移到學生、教學評議從執教人員評議學生轉移到學生間相互評議或是學生與執教人員相互評議。以下是詳細分析。
“新基礎教育”理論下初中數學教學應該摒棄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將課堂時間更多的留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通常執教人員的講解占了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剩下的三分之一的時間給學生進行習題解答。這樣的教學方式顯然是與新課標背離的。一節課程四十五分鐘,執教人員的講解時間最好低于十五分鐘,其余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可以和同學進行討論學習、可以向執教人員請教學習。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掌握知識,比執教人員強硬要求下的學習成果會有非常大的改善。
在我國傳統的數學課堂中,學生們的學習空間只有課桌間的狹小范圍,那么在相對束縛的空間中進行學習,學生們在展開實踐活動時會非常的不方便。“新基礎教育”理論下數學“五還”教學則針對這點提出了解決策略,給學生相對自由的學習空間,比如在進行數學知識討論的時候,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空間擴展或者空間轉變,比如兩人探討可以面對面而坐,四人討論的時候可以四人圍坐,留一張課桌或者不留課桌都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需求來定。有需要情景演示的教學內容,執教人員還可以協助學生將教室空出一小片空地,給學生進行情景演示或者執教人員進行情景演示。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有著直接的關聯。
傳統的課堂教學都是由執教人員進行課本知識的理解、分析,對于教學內容也是進行完整講解和細化講解共同進行。學生們只要接受現成的知識灌輸就可以了。但這種教學方式非常不利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所以“新基礎教育”理論下數學“五還”教學,對于還給學生學習用具方面做出了明確指示。很多初中生的數學課本幾乎沒有注釋,因為他們沒有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理解。執教人員在今后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良好的利用數學課本、學習機等用具,讓學生對于知識點進行自主理解和查找。對于習題冊中的難題,如果學生無法解決,可以自行查找數學課本上的知識點,進行鞏固、學習,或者和同學進行討論,共同來解決難題。這將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工作、生活中遇到難題的妥善解決有著關鍵作用,利用手上已有的資源進行解決,而不是‘空等船到橋頭自然直’的事情出現。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本身更加重要。
在我國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上,提出問題通常都是執教人員做的事情,回答問題才是學生做的事情。但是這種課堂教學方式對于學生提問情況進行了限制,不利于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的思維建立。初中數學“五還”教學其中一還就是將學生課堂提問的權利加以歸還。學生們在傳統的教學中只能被動接收知識,對于知識沒有機會提出疑問、沒有時間探索問題,于是學生們漸漸失去了提問的積極性和善于發現問題的精神,這就使學生失去了一定的活力,非常不利于學生成長。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進行自主提問,其意義是深遠的,執教人員交出提問權也就是將課堂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學生掌握了課堂的主動權也就相當于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相較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填充,自主學習更能夠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活力和自主學習的動力。
“評議權”在我國校園教學中,一直都是執教人員對學生單方面進行的。而學生沒有對自己和他人的評議權,這是對學生言論自由權的忽視、對學生內心真實想法的忽視。于是“新基礎教育”理論下初中數學“五還”教學,把評議權還給了學生,允許學生進行自我評議、對同學評議甚至對執教人員的教學方式等等進行評議。這并不是說學生的評議就都是客觀的,但是傾聽學生的心聲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初中數學教學的良好展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執教人員使用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教學方式和語言進行教學,對學生們掌握數學知識的效率和質量有著很大的良性助益。所以歸還學生的評議權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未來的數學教學中應該提倡的。
結束語:在實施“新基礎教育”理論下初中數學“五還”教學的過程中,執教人員占據著重要的角色和地位,和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引導學生建立自主學習、自主提問、自主評議等的意識,是執教人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素養,包括自主性、創新性等等,對于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核心素養的具備非常重要。初中校園應在數學教學中徹底貫徹“新基礎教育”理論,嚴格執行“五還”教學,查漏補缺,為學生未來更好的發展提供最好的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