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承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承擔著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任務,因此應當以傳承傳統文化為核心,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改革,加強對大學生傳統文化的滲透,以使我國傳統文化可以被有效傳承和復興。本文選擇在傳承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對大學語文教學的改革與實踐進行探究,展開傳統文化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必要性的分析,提出了傳承傳統文化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途徑與建議,以使傳統文化得到良好的傳承。
關鍵詞:傳承傳統文化;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1-00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1.005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根源,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標志。同樣,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一直以來也是我國國民教育的重點內容,根據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應當深一步的進行改革調整,將傳統文化的內容融入到其中,深化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和能力與素養的提升。這也是對大學語文教學的一種創新和改善。同時,語文作為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也是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能力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另外,大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情感狀態也較為成熟,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也有了深刻的學習狀態和研究的能力,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成效也有著促進作用和意義,可以真正發揮大學語文教學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職能。
一、大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逐漸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發展局面,這樣的狀況同時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削弱,使得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忽略,還導致其處于了相對弱勢的位置,甚至不少的傳統文化處在了邊緣化,被人遺忘或者冷落,甚至有的是面臨消失。好在這種情況后來被人們逐漸重視了起來,也得到了一些改善。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社會思想得到發展,人們開始重新認識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道德傳承,也是文化思想和精神觀念的形成根源,其含有豐富的內涵,韻味深遠。
大學校園作為培養社會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地,其主要的職責和任務就是對社會文化教育的實現。在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背景下,大學校園應該積極響應和承擔其應有的責任。而大學語文是一科以文載道的課程,對大學生起著非常重要的文化教育作用。因此可以通過大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對大學生增加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這不僅是對大學生的傳統文化能力和素養的提升,還可以激發大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和發展,同時還可以幫助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推進文化復興。所以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實行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大學語文教學要實現傳統文化傳統的目標及與時俱進的作用,創新教學模式,掌握新一代學生的認知特點,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去去傳授,綜合現代文化形式去闡述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這樣也可以起到引導大學建立正確的認知觀念,深刻領會傳統文化的意義。
二、傳承傳統文化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
(一)重視國學經典閱讀教學
傳統文化是反應和體現一個民族的特質風貌,而形成了一個民族的思想和價值觀。中國歷史久遠,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傳統文化富含內容和內涵,文化遺產豐富其精深。其中的各種國學經典可以說是我國的傳統思想和文化留下的痕跡和記錄,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結晶。為了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以及其文化知識、能力、素養的提升,教師可以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采用對經典國學閱讀的教學方式。比如像《春秋》《詩經》《三國志》等國學經典,這些書籍都使記錄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思想的發展,通過對國學經典的閱讀可以使得學生更加深刻認識和了解傳統文化,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的思維。
首先,教師要先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重點放在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處,注重為人行事的道德培養。這是因為深化母語教育,保證一份有質量、科學的教學大綱是教學的重要開端。其次,設置和教學大綱匹配的教學內容,確定統一適合本校學生的教學內容,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當中,拉進傳統文化與現實的距離。最后,教學實施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語文教師可以系統性地指導學生,去閱讀這些國學經典。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做引導工作和詳細的解釋,使得學生可以順利閱讀、快速了解、高效理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記錄下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然后再讓教師檢查和批閱給予明確的評價,給學生提出有幫助性的指導建議和閱讀的意見。通過對國學經典閱讀的重視,也是對大學語文教學的質量有效的提升和幫助,同時也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合理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
當今的教學條件,是非常先進和科學的,使得學生的學習需求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教師可以自教學的過程中,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技術。信息化教學技術,能對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激發,并且還可以讓學生通過信息化教學技術收集相應的學習信息,從而更好地展示傳統文化,同時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比如,針對《李將軍列傳》這篇文章的教學,教師可以應用方便快捷的網絡資源,借助信息化的教學技術,用畫面和聲音來體現出這些古代的英雄人物,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認識,獲得更加形象的感受。這樣可以使得學生更加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還能更有效接受大學語文帶來的語言文字知識的傳遞。
(三)增強教學中學生的主觀學習體驗
若想增強大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育質量和成效,以及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教師就需要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可以具有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參與到語文教學中來,進而對傳統文化有主觀和深刻的學習感受,促進學生真正掌握傳統文化的知識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才可以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因此,找尋這樣的教學形式,才可以取得真正有效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指引學生來展開探討的形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出自己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勇敢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體驗,并在和同學教師的交流過程中不斷改善自己的思想認知,修正自己的理解,從而在其中獲取到深入的學習感受。這樣的教學形式,就避免了教師的一味說教,讓學生作為主體,促進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當中,活躍思維,說出想法,并且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到課文當中,真正促進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體會和領悟。比如像《歸園田居》這一課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探討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深入分析出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表達,從而改善語文教學的形式和質量,同時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
(四)組織學生建立課后傳統文化研究小組
在大學的語文教學中,不僅是在課堂上對學生傳授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貫徹,教師還可以將傳統文化的教學拓展到課外,深入到學生課外生活的部分。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得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可以使學生更加全面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氛圍,這樣也可以讓學生在學校傳統文化的方面增加對其的研究,獲得更加多樣化、主體化、個性化的發展。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建立課后傳統文化的研究小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課后的學習內容與課題。例如,學生可以通過對四大古典名著為學習和研究的方向,進行系統的對名著中的背景、人物、思想等方面的分析。或者是選擇一種傳統文化的藝術課題,對其起源、發展歷史、特點及發展中的情況等方面進行探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還可以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意識的培養,有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三、結語
大學校園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領域。可以說,大學語文教學的水平直接關系到傳統文化的傳承成效。在當今傳承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需要作出革新和調整,發揮大學語文教學傳承傳統文化的職能,重視對學生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同時要結合到實際的實踐當中去,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并且深化對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和提升,不僅要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更要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岑澤麗.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以中國四大名著為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2).
[2]李苗苗.繼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精神部署下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策略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5).
[責任編輯 張翼翔]
作者簡介: 楊柳(1963.3— ),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