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鑒賞一般是指讀者通過與文本的交流獲得的一種心靈上的美感,并進而在這個基礎上做出的一種價值判斷,同時它也是與一種客體的作品共同作用、共同完成的一種審美認識的學習過程。所謂多元解讀,就是同樣的閱讀文本在不同的學生身上或同一學生處在不同的氛圍之中,所引發的一種不同的生活和學習感應,當然,作者所觸動的思維流程不同,所產生的心靈震撼也會不同,所引起的聯想、啟迪不同,所構建的知識也就更不同了。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閱讀文本;多元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1-012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1.112
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閱讀文本總是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和“空白性”,所以使得廣大讀者在文本閱讀的鑒賞過程中有著非常大的主觀性和能動性,另外,更是存在著一些讓讀者能夠自由發揮主體的極大空間;而且由于讀者本身的一些個體差異,比如:因為時代的背景、知識的結構、生活的環境、心理素質等方面的不同性,其面對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現出的相應的興趣與深度等也都是不相同的,且更是因人而異,這樣一來,勢必會導致學生對文本解讀的多元化。
文學解讀正常情況下有三種理論:文本理論、讀者理論和作者理論。
1.文本理論:文本意義是文章本身自生、存在的,它是與作者、讀者無關的一種傳遞載體,正常情況下,它包含在文本的整體結構和文字、語言符號中。所以,對文本進行解讀時就必須要著力分析它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層次,進而使學生能夠在各個層面上多角度地理解文本的意義。
2.讀者理論認為:文本意義是讀者參與閱讀的一種結果,進一步講是指讀者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大腦中產生的一種基本認識理論和印象。
3.作者理論認為:對文本的解讀其實就是恢復作者的本來意愿和思想。這就要求讀者排除自己的心理轉換,對作者的精神世界進行進一步重建。當然,這種解讀過程是讀者對參與文本創作的意義的一個再生過程。即讀者要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將自己的全部身心置身于文本之內,一方面接受并探討文本的意義和思想內涵,另一方面將自己的認識注入文本內容中,同時進一步擴展文本的主題思想和意見。可見,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存在著三個意義,即文本的意義、讀者的意義和作者的意義。其中文本的意義是固化在文字系統中間的,因而也是唯一的,即一元化的;而讀者的意義卻呈現一種因人而異,還可能是因時而異的狀態,這就表現出了一種網狀多元化。而作者的意義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逐漸變化的,因而表現為一種線性多元狀態;另外,在這三種意義之中,文本的意義既是獲得作者思想意義的依據,也是評判讀者意義的參照物。對讀者而言,閱讀有三方面的價值:一是讓讀者有所吸收和學習,二是有所聯想和啟迪,三是有所評價和質疑。
在文本閱讀中,多元解讀一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自由與尊嚴;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一方面要給學生培養一種懷疑批判和獨立思考的精神;另一方面,還要對學生進一步地進行多元解讀和強調他們獨特的生命價值,同時尊重學生思想的獨特性、差異性和多樣性;另外,在教學中,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重視學生探究性學習方式和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多元解讀強調用語文課程所特有的豐富的人文知識、內涵對學生進行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學生的精神領域,使得他們的個性得以充分的張揚,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另一方面,我們還要正確處理好“多元解讀”與堅持正確的價值觀與標準導向的辯證關系。既一方面要重視對文本的多元解讀,另一方面應堅持“多元有據”和價值取向的引導;“多元”是在“有據”的基礎上的“多元”,是在充分占有“據”的整體性、確定性后的“多元”。美國教育家小威廉姆E·多爾在《后現代課程觀》中提出了文本解讀的“多元而有界限”的觀點,在其中,作者特別肯定了文本闡釋的多元性,個體體驗的差異性、同時又著重強調了要防止“感情用事的唯我論”和“蔓延的相對主義”。即教師在多元解讀實踐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知識“生成”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文本的價值取向。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即:有些教師為了使課堂“生成更精彩”,對學生拋棄文本、曲解文本知識的“生成”或大加褒揚,或不置可否,對文本價值取向的引導而完全忽視,即進一步導致了文本的失落。眾所周知,教學過程是一種學生自主建構與教師價值引領相統一的過程。價值引導要基于文本:一要基于文本的價位取向理解文本,二要基于文本的歷史規定性,三要基于文本豐富的內涵。因為即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完全自主學習能力,教師的引領卻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學生遇到疑難時,教師要引導他們積極思考;若學生的思路狹窄時,教師則要適時啟發他們拓寬;若學生無路時,教師要引導他們進行鋪路架橋;若學生迷路時,教師要引領他們走上陽光大道。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閱讀文本的多元解讀中,我們要讓學生親近文本,走進文本,傾聽文本,使其在交流、對話、碰撞中提高認識,正確把握文本的價位取向,從而使他們形成一種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宮雪媛.“多元解讀”視野下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葉瑞娟(1974.9— ),女,漢族,甘肅民勤人,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