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美華
【摘要】小學是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道德與法治課堂更是小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但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抽象理解能力及注意集中力持續性都差一些,為了彌補學情的不足,增強課堂的實效,“體驗式”的教學模式就應運而生。
【關鍵字】教學模式;體驗式;小學
小學生來自不同家庭,生活環境不同,受到的德育影響也不相同。有的孩子從小家教嚴格,對人彬彬有禮,有的孩子家長溺愛,導致任性妄為。學生個體家庭背景的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個性特征也各不相同,由此造就了千差萬別的生命個體。而對學生加強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將德育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體驗中感知德育,在實踐中提升德育知識。
體驗式教學指的是教師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及特點,以生活實際或情境為切入點,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通過親身感受某些事件或情感,以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感受性。“體驗式”教學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注重學生的思想建設,啟發學生要尊重生命、熱愛生活、注重環保意識,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體驗式教學應用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當中,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彌補學生理解能力弱的不足,讓教學活動更順利地展開。
《小學德育大綱》明確指出,教師“既要重視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使他們懂得一些淺顯的道理;同時也要相應提出一些合理、適度、具體、明確的行為要求,引導他們在道德行為實踐中逐漸加深認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個別指導,促使其個性在集體中得到充分發展,并初步培養他們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體驗式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直接經驗,自己教育自己,逐步提高自律水平。那作為一名小學教師,該如何將體驗式教學有效運用到道德與法制課堂中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創設情境,增強學習體驗
情境教學是新課改后,強調學生自主性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教學方法。它以心理學中情緒感染力以及集體暗示等理論為基礎,以多媒體、語言、活動等手段為媒介,營造出符合本課教學內容的情境,方便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同時用這種方法進行導入還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奠定一節課的感情基調,方便教師之后教學活動的展開。
在《最美是家鄉》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在上課之初,利用多媒體進行了情境的創設。在上課前,教師收集所在市的著名景點以及當地的民俗、特產,以及學生春游等活動時的圖片,并將其制作成視頻,讓學生進行觀看。學生看完后,教師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在看視頻的過程中,看到了哪些熟悉的內容。之后出示國家地圖以及所在行政區的地圖,讓學生試著在地圖上找到自己的所在位置。利用地圖和當地學生熟悉的內容來創設情境,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家鄉的美麗,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又如在《祖國真美好》中,教師一開始創設情境,采用課件形式,播放視頻“我們的祖國風光”,讓學生從祖國地理、歷史、杰出人物等方面全方位了解祖國的變化。接著出示中國地圖“祖國有多大?它像什么?”“祖國地大物博,那到底有多大?”孩子們紛紛動腦筋,有的說查閱資料,有的說可以用測量的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積極進行體驗式的教學,親自動手在地圖上進行測量,按照地圖上的示范比例,算出中國的大致面積。孩子們在體驗式教學活動中,學會了看中國地圖,學會了看圖例,了解了比例尺的含義。他們通過地圖不但知道了祖國的大致面積,還了解了祖國的行政區劃,知道自己在哪個省,國家有多少個省和直轄市。體驗式教學,讓學生親自感受到了祖國的疆域遼闊,物產富饒,在心中升起由衷的自豪。
利用情境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促進學生快速地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學習上,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增強學習體驗。體驗式教育,在教師精心創設的德育情境中,孩子們通過體驗,逐漸理解德育知識,獲得好的學習品質,漸漸形成積極主動的情緒,使的德育學習不再枯燥無味,而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在體驗式教學中,提高了生活技能和社會認知,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逐漸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學生們生活也豐富多彩。教師有必要按照預定的德育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讓孩子們“身臨其境”或者“心臨其境”,在體驗中學習,自覺感悟生活的真諦、生命的美好、祖國的強大,產生積極情緒。
二、發現生活,促進學習感知
生活化教學也是近年來比較倡導的教育理念,個人覺得這種教育理念也應是“體驗式”教學模式的一種,只不過其更側重于喚醒學生的現實感受。這需要教師在生活中注重發掘素材、積累素材,這樣才能將生活實際準確地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才能在課堂上通過語言表達等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全身心地投入。
在《維護集體榮譽》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便利用生活中的場景,增強了學生的感受。在上課之前教師先問學生記不記得上次運動會我們取得第一時的心情?記不記得我們在默寫比賽中取得名次的心情?記不記得我們取得班級流動紅旗的心情?教師提出問題后,讓學生選擇一個方面說說,進而總結道:“我們為什么會在集體獲獎的時候特別開心、激動,那都是因為我們有一種集體榮譽感”。教師設置問題,喚醒學生曾經的感受,讓學生以更具體的方式感受到了集體榮譽感。
又如在一年級品德課程《今天吃什么》中,教師給孩子們準備了好多食品,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每種食品的味道一樣嗎,都是什么味道?” 吃,孩子們都喜歡,他們爭先恐后地回答,甜的草莓,辣的辣條,酸的檸檬,苦的苦瓜。 孩子們不但說出了各種食物的特征,還將他們分別放到了相應的味籃里,按照酸、甜、苦、辣的標記給它們分類。孩子們完成任務后,教師提問“你們怎么知道是甜味,是酸味的?什么器官幫的忙?”從而引出“神奇的舌頭”。孩子們先拿出鏡子自己觀察自己的舌頭,摸摸舌頭上的小突起點,教師及時介紹,那是味蕾。孩子們邊觀察邊用不同的食物,接觸舌頭不同的部位,體驗舌頭不同部位上的味蕾,對味覺的感受程度的不同。體驗式教學,把德育蘊含生活之中,教師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生活環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孩子們在生活中感知生活的美好,產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內容更偏向于習慣的養成與情感的體驗。如果單純地讓學生理解抽象的詞語是很困難的,將其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件相結合,可以起到化抽象為具體的作用。
三、勇于實踐,提升學習效率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夢》中指出,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學生的德行,讓學生在游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增強學生感受的重要途徑。教師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以及學習內容,設置相應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本上的知識,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等。課堂上比較常用的實踐活動有繪制宣傳報、進行社會調查并完成報告、搜集相關資料等等,這些都要求教師要提前做好課堂預設。
在完成《遵守交通秩序》一課的教學后,教師便帶領學生利用課堂剩余時間,繪制了關于號召大家了解交通規則的宣傳報。為了讓學生更加明確繪制的內容,教師提供了兩個主題以供學生選擇,第一個為“我們應該知道的交通信號”,第二個為“認識交通標志及標線”。告訴學生可以采用文字與圖畫相結合的形式,可以獨立完成也可小組合作完成。學生在繪制的過程中,將教材內容重新進行了梳理與整合,在展示時又完成了內容的輸出,這既可以幫助學生完成課本內容的學習,又起到了規范學生行為的作用。
又如在《祖國真美好》中,教師不僅注重情境的創設,更注重學生的體驗式實踐。有的孩子對中國行政省份不了解,教師給孩子們準備好中國行政區拼圖材料,鼓勵學生進行中國政區圖拼圖比賽,看誰能第一時間掌握內容。為了讓孩子們感受邊界線的漫長,教師組織孩子們玩游戲“徒步旅行”,帶領孩子們邊看圖例,邊認識國界和海岸線。孩子們在游戲式的體驗中,知道了中國的最南邊、最西邊、最北邊、最東邊分別在哪里,都是什么地方。在放松環節,教師讓孩子們欣賞了兒歌《我們的祖國真大》,詩歌中“在同一個時候,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圍著火爐吃西瓜。”教師提問,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情呢,孩子們看看地圖,得出結論,那是因為祖國很大很大,疆域遼闊,再一次對祖國的疆土有了深刻理解。
總之,體驗式教學的理論還在不斷成熟,具體的實踐也須我們一線教師不斷地探索。將體驗式模式與學生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學情上存在的不足,為實現高效課堂及活躍學習氛圍提供了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鄒瑜梅.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索[J].學苑教育,2019(03):18-19.
[2]周雪梅.讓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J].文理導航(下旬),2019(0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