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渝晗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思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注重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性。
【關鍵詞】觀念;閱讀;語言
一、轉變教學觀念
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幾乎都是滿堂灌,老師成了灌輸知識的機器,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在新課改下,就必須改變這種落后的教學模式,真正達到新課改的要求,決不能“貼著現代化的標簽”、“穿新鞋走舊路”。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主要圍繞教與學兩個方面,探討教學規范的轉型,重新對教、學、教材、教師與學生下定義,堅定不移地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綱要》規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整、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地發展,同時倡導信息技術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我們老師在新課改下就要革除陋習、轉變觀念、更新思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老師為導,一定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老師只是起引導作用。大家都知道,真正的教學活動中心是學習活動,教學行為的中心是學習行為。我們老師只是課堂的策劃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習需求的提供者、學習質量的評價者。在新課程改革后就要求語文老師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學生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支持和幫助。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實際,不要把自己當“圣人”或者高高在上的“權威者”。
二、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列寧說過:“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們用語言交流思想,用語言傳達感情,用語言增進了解。也就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交流的重要媒介就是語言,而且近幾年提的最多的就是語文閱讀能力的理解。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在2018第五屆“北大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啟動儀式現場上扔下一枚“炸彈”——“再不閱讀,你連卷子都做不完。”“語文高考最后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震撼了許多學子和父母的心,父母和老師都不再淡定。比如在2017年高考語文試卷中的閱讀分為六大類:1.論述類閱讀;2.文學類閱讀;3.實用類閱讀;4.文言文閱讀;5. 古代詩歌鑒賞;6.默寫。閱讀總分70分。在2018年高考語文試卷閱讀分為五大類:1.文化常識;2.古代詩歌鑒賞;3.文言文閱讀;4.連續性文本閱讀;5.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閱讀總分80分。由此可想語文閱讀的重要性。相信以后高考語文試卷中的閱讀量會繼續增加,如果我們的學生平時不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平時不愛閱讀,閱讀不思考,閱讀時間緩慢,就會影響考試中答題的進程以及整個試卷完成情況,最終影響語文考試成績。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首先就要加強語感訓練,提高理解能力。語感是閱讀能力高低的具體體現。其次是強化語言鑒賞,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對于一篇文章,要知其美,而且要知其所以美,就要通過對所學文章的鑒賞,進一步深入理解其內涵。總之,加強閱讀教學就重視語言理解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三、采用詼諧幽默的語言
很多老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基本上就是一個腔調從頭到尾,平時根本就沒有注意到語言的藝術性。如果我們老師在課堂語言上下功夫,可能語文教學效果又不一樣。一堂好的語文課一定要有良好的節奏。語文教學語言的節奏,是指由語文教師內心的情感引起語言快慢急緩的變化,并和語言的輕重強弱、語句的斷連疏密、語氣語調的剛柔抑揚有機結合,融為一體。教師在課堂中應合理運用語氣、語調與語速,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要根據教學內容本身,根據學生答題的情況,根據學生課堂參與的表現,合理采取語氣、語調與語速。學生對答得好,我們就要用鼓勵性的語調、語氣來進行表揚與激勵,學生弄不懂的或模糊不清的,就要用疑問或反問的語氣、語調加以啟發。有時根據需要甚至可以適度夸張。這樣,讓課堂張馳有度,啟發、激勵學生探究的好奇心,活躍課堂氣氛。錢仁康:“幽默是一切智慧的光芒,照耀在古今哲人的靈性中間。凡有幽默的素養者,都是聰敏穎悟的。他們會用幽默手腕解決一切困難問題,而把每一種事態安排得從容不迫,恰到好處。”我們老師在運用教學語言進行教學,就要盡量采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強學生的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可見,教師的語言藝術對學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意·索菲亞·名蘭曾說:“我相信幽默感也是魅力的一個組成部分。有了幽默感,人們可以在一種非常融洽的氣氛中彼此交流思想和看法。缺乏幽默感,生活就變得非常單調和枯燥。”學習也是一樣的。在新課標的旗幟下,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言藝術,增強語言表現力,讓語言的教育性和審美性達到統一,讓語言的藝術魅力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