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芳
摘? 要: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都擁有屬于自己民族特色的舞蹈元素,在排舞創編過程中借鑒其舞蹈風格,不斷創造出具有民族烙印又有時代特性的多樣化風格的排舞曲目,使排舞更具頑強生命力。本文以藏族、侗族、蒙古族、羌族、苗族舞蹈為例,剖析了不同民族舞蹈元素的動作特色及風格特征,為排舞創編時不同民族舞蹈元素的融入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關鍵詞:民族舞蹈元素? 排舞創編? 啟示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9(c)-0176-02
1? 不同民族舞蹈元素對排舞創編的啟示
1.1 藏族舞蹈元素對排舞創編的啟示
藏族舞蹈具有獨特的民族風味,其舞蹈創作風格傾向于詮釋農耕文化和宗教文化。當音樂響起時,人們會借用姿態優雅和迷人的舞蹈抒發情感。藏族舞蹈具有手腳“一邊倒”的獨特特征,做動作時腰部松弛、背部彎曲;“顫”“開”“順”“左”是藏舞的共同點,被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藏族舞蹈步伐豐富,腳步動作上有蹭、拖、踏、搓、點、掖、踹、刨、踢、吸、跨、扭12種基本步伐。藏族舞蹈音樂風格連續、輕松、活潑,舞步變化多端,上下肢運動如流水般流暢。在創編具有藏族舞蹈風格的排舞時,要體現藏族舞蹈“三步一變”“后撤前踏”“倒腳輾轉”“四步回轉”的動律規律。在現有的排舞曲目中,《哈達》《藏歌唱起來》《快樂騎手》都是具有藏族風格的排舞。《哈達》和《藏歌唱起來》的舞蹈動作都運用了當地的弦子、堆諧牧區等獨特的舞蹈元素,其拖、踏、點、踢的舞蹈動作以及倒腳輾轉、后撤前踏的舞蹈動律著實彰顯了藏族風格特性。《快樂騎手》排舞曲目則融入了藏族騎馬、揚鞭、踢踏等動作元素,其創編兼備了藏民族元素中的力量感與排舞的現代感。
1.2 侗族舞蹈元素對排舞創編的啟示
侗族自古至今無論年長年幼,人人都能歌善舞,有著事事以歌對答、以舞尋偶的傳統。侗語“多耶”翻譯成漢語就是“踏歌而舞”。它以歡樂、友誼、安定、團結為永恒的主題,傳達“平等、和諧、大同”的理想。侗族有史以來就喜歡聚集在一起以這種形式歌唱生活憧憬未來。侗族在歌舞時都離不開蘆笙的伴奏,在侗族統稱的《蘆笙舞》中,包含著多種內容和形式的舞蹈。在舞蹈中,男女往往分為兩隊,分成2個圈,手拉著手,雙手來回擺動,下肢靈活舞動。從動作特點上看,可分為“踩”和“跳”2種。“踩”以兩膝的輕微屈伸并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是由動力腳落地后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肢隨之自然的擺動為特色,前一種嫻雅、端莊,后一種柔和、瀟灑。侗族舞蹈氣氛非常溫馨,已成為當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國際系列舞蹈中以侗族舞蹈元素創編的舞蹈得到人們的關注,排舞的創編可以充分考慮與蘆笙舞舞蹈元素的結合,在創編風格上融入“踩”“跳”的動作特色,創編出具有侗族舞蹈風格特色的排舞。
1.3 蒙古族舞蹈元素對排舞創編的啟示
蒙古族勞動人民自古代就生活在草原上,漫長的游牧生活塑造了蒙古人民熱情、大膽的個性。蒙古族舞蹈特點是節奏明快、熱情奔放、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美、熱情開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彪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蒙古人民在揮舞、鞭打和跳躍時表現出勇敢和堅強,民族特色非常獨特。創編具有濃郁蒙古族特色的排舞,要將其橫向扭曲、地面搖晃、肩膀抖動等經典動作融入其中,不能脫離其風格特點。在排舞演繹中,適當加入模仿騎馬動作,使動作感覺輕松愉快,節奏清晰鮮明,讓舞者能夠感受大草原萬馬奔騰的場景,激發舞者踏馬揮鞭的激情,體會策馬奔騰的愉悅。蒙古族舞蹈風格獨特、動作鮮明,排舞創編時要突出其風格特色。
1.4 羌族舞蹈元素對排舞創編的啟示
羌族勞動人民常年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環境中。人們為適應山地環境所進行的勞動方式和行動往來的體態逐漸升華為羌族民族舞蹈的風格特點。羌族舞蹈中手臂動作較少,腿部動作較多,小腿靈活、敏捷,形成“胴體的軸向后轉動韻律和上身傾斜轉動的擰傾韻律”。這種舞蹈動律是隨著舞者移動重心,胯向兩側斜前方頂出中形成的,重心在出胯一側的腿上,膝部微屈、側向,腰胯以上至肩部(胴體)作軸向的環動,上身微擰傾,從而形成“S”型的優美體態。這種別致的動態和韻律是羌族特有的“一順邊”之美。羌族舞蹈形一般無樂器伴奏,舞者經常在舞蹈表演中通過吶喊和踩踏地面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并在舞蹈中充分釋放自己。動作沒有嚴格的規范或標準的行動要求,變化自由、形式古拙、生活質樸、生活氣息濃郁。在創編具有羌族舞蹈風格的排舞曲目時,要體現出羌族舞蹈“一順邊”的舞蹈風格,身體動作要展現“S”型優美體態。動作編排要將羌族舞蹈古樸典雅的舞風,節奏明快、動作有力、粗獷、健美、熱情豪放的風格特點體現出來。
1.5 苗族舞蹈元素對排舞創編的啟示
苗族歷史文化豐富,舞蹈分支繁多,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舞蹈發展史上,以蘆笙舞和鼓舞為主。僅鼓舞就包含木鼓舞、銅鼓舞、花鼓舞、踩鼓舞、猴兒鼓舞、跳年鼓舞、單人鼓舞、團圓鼓舞等10多種類型,不同形式的鼓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地區各有不同的功能,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如今都演變成節慶活動和人們勞動之余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動作特點上,木鼓舞與苗族人“斗牛”“宰牛”“狩獵”的生活和勞動緊密連聯,舞姿上身前傾、弓腰甩跨,動作順手順腳,步法在雄渾的木鼓敲擊聲的伴襯下跳躍沸騰。銅鼓舞動作主要來源于狩獵生活、農業生產勞動和對動物的模擬,如“趕鴨”“騎馬”“捕魚”“撈蝦”等,動作以胯部的扭動和上身的擺動為主要特點。踩鼓舞風格特點自然甩手甩腰、輕快的抬腳踢腳,主要動作有四方舞、六方舞、旋轉步等。花鼓舞動作多來自生活中的插秧、割稻、打谷、梳妝等動作,動作特點男的健壯有力,女的灑脫、柔美。團圓鼓舞基本動作有“大擺”“小擺”“細擺”3種,晃手擺腰是團圓鼓舞獨有的韻律和風格。蘆笙舞可分為“踩”和“跳”2種,注重下肢的靈活性,“踩”以兩膝的輕微屈伸并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是由動力腳落地后,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的擺動為特色。前一種嫻雅、端莊,后一種柔和、瀟灑。舞法主要采用左右旋轉、摩擦步、跳躍步和點步的四步舞法。創編具有苗族風格特色的排舞時,要體現不同舞蹈特有的風格特征。排舞《太陽鼓》就是具有苗族舞蹈風格的舞蹈,舞蹈創編將木鼓舞弓腰甩跨的動作和蘆笙舞短步跳法發揮的淋漓盡致。
2? 將多樣化風格的民族舞蹈元素融入排舞創編的要求
國際化排舞曲目其舞蹈風格不再是單一的,而是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創編過程中,根據排舞的特點和規則,整合多元素舞蹈風格,結合民族舞蹈和音樂思想、民族情感,創編出既與民族舞蹈元素相吻合又與排舞基本原則相適應的排舞曲目。
中華各民族因地理環境和民俗風情的不同,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在民族音樂演繹中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在排舞創編時創作者需要加深對各民族音樂的認識,精心設計符合排舞風格特點的舞蹈音樂,使排舞曲目既能夠清晰地表達民族情感,又能渲染強烈的藝術色彩。
排舞是由一個個完整的舞蹈動作構成,其舞蹈動作要有時間控制、節奏控制、力量控制和軌跡控制。排舞創編時不論融入何種風格特點的民族舞蹈元素都應遵循自己的動作規則。
參考文獻
[1] 鄧嘉.健身排舞的多元特征及其推廣價值[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32-34.
[2] 鮑其安.排舞創編的策略與方法[J].四川體育科學,2010,12(4):123-127.
[3] 鄧嘉.我國健身排舞創編現狀與對策分析[J].成都大學學報,2011(3):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