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麗 于麗燕
【摘 要】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癥與雙相障礙患者認知功能損害情況的差異性。方法:采用隨機抽選法從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精神分裂癥及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各選取45例,精神分裂癥組為對照組,雙相情感障礙組為實驗組,通過MCCB對兩組患者進行心理及行為測試,觀察兩組患者認知功能損害情況。結果:測試成績顯示實驗組患者符號編碼、言語流暢、持續操作、言語記憶及迷宮要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操作總分數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精神分裂癥患者比雙相障礙患者認知功能損害更嚴重,這可能是精神分裂癥治療預后效果比雙相障礙更差的原因。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雙相障礙;認知功能
【中圖分類號】R749.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2--02
精神分裂癥和雙相情感障礙是常見的精神類疾病,在精神科中占比超過85%,精神分裂癥病因復雜,尚未完全闡明,引發精神分裂癥的因素主要有神經生物因素、遺傳因素、社會因素等;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的重性精神疾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確,多與生物、心理與社會壞境等因素有關,具有早年起病、頻繁復發的特點,可導致慢性認識功能損害,提高患者死亡率及自殺率[1]。精神分裂癥與雙相障礙部分臨床癥狀重疊,常常難以鑒別而影響治療,兩者認知功能都會出現缺陷,如感覺門控、持續注意、執行功能障礙、記憶和問題解決等,導致臨床對雙相障礙及精神分裂癥鑒別診斷較為困難[2]。本研究對精神分裂癥與雙相情感障礙認知功能進行探討分析,旨在為臨床提供一些參考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精神分裂癥及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各選取45例,精神分裂癥組為對照組,雙相情感障礙組為實驗組,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CD-10)中精神分裂癥及雙相障礙診斷標準。雙相障礙患者中抑郁發作期23例,躁狂發作期22例。納入標準:(1)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評分<20分;(2)雙相障礙患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7分;(3)近1個月內未服用抗精神病藥物;(4)家屬知情同意并簽字;(5)患者年齡18~60歲。排除標準:(1)重要器官病變的患者;(2)精神發育遲滯患者;(3)非成癮物質導致的精神障礙患者;⑷合并其他類型精神疾病患者等。對照組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齡20~58歲,平均年齡(42.6±5.1)歲;病程2~26年,平均病程(8.6±1.2)年;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2例,中學24例,大學及以上9例。實驗組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齡19~55歲,平均年齡(42.1±4.8)歲;病程1~25年,平均病程(8.2±1.3)年;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3例,中學22例,大學及以上1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測試方法 采用美國神經精神指定測驗MATRICS共識認知測驗MCCB進行測試,由專業的醫師對患者的連線、符號編碼、持續操作、言語流暢、言語記憶等認知功能進行測試評分,根據結果對患者語言能力及操作能力等進行分析[3]。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兩組患者MCCB 測試成績可以看出,雙相情感障礙組患者分數在言語流暢、記憶方面顯著高于對照組,在迷宮、持續操作、符號編碼及操作的總分數上看也顯著比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雖然精神分裂癥和雙相障礙作為兩類獨立的精神障礙,但兩者不僅在臨床表現,且在家系的研究當中已被觀察到有交叉現象,且近年的神經心理學、腦影像、分子遺傳學等方面的研究進一步顯示兩種疾病可能有某些共同的生物學基礎。近年來有學者研究認為[4],精神分裂癥患者與雙相障礙患者認知功能損傷的差異可能是由于兩種疾病預后狀態不同而造成。雙相障礙患者在疾病發作期仍然可以保持正常的社會功能,但精神分裂癥患者卻在疾病發作期逐漸表現為精神殘疾。認知功能損害是獨立于疾病以外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其病理學基礎是邊緣系統、前額葉及皮質層損害導致的功能缺陷[5]。同時,與多巴胺、5-羥色胺等多種神經元遞質參與的生物學改變有關[6]。認知功能評價受到被檢測者精神狀態、年齡、性別及受教育年限等因素的影響。
由于精神分裂癥與雙相情感障礙的臨床癥狀有部分相似,為臨床診斷帶來了一定困難,本研究中,通過MCCB 的12個項目對患者進行測評,主要測試患者的記憶力、注意力、操作能力等認知能力,測試結果顯示雙相情感障礙組患者的言語流暢、言語記憶、符號編碼、持續操作、迷宮的分數及操作總分都顯著高于精神分裂癥組,證明雙相情感障礙組患者的抽象思維、聯想、操作、記憶、持久的能力及注意力都比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要好,與部分研究結果一致,有關研究認為這與精神病的癥狀相關,且其還表明處于緩解期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邏輯記憶分數要比緩解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高,社會功能也明顯優于后者,因此臨床可根據對兩種疾病患者的測試進行診斷,與臨床經驗相結合進行判斷,從而精準確診患者病情,予以患者相應治療[7]。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及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損害,但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損害程度相較與精神分裂癥患者要輕,主要體現在注意力、記憶力及執行能力等方面,臨床可采用MCCB 測評方式對患者進行測試診斷,從而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避免治療不及時而導致病情加重。
參考文獻
雙相障礙誤診及患者求醫軌跡[J].林康廣,陳玲玉,陳琨,李婷,歐陽惠怡,黨亞梅,陳曉東,徐貴云.四川精神衛生.2016(05)
首發精神分裂癥與雙相障礙及抑郁障礙認知功能比較[J].陳大春,陳科,張榮珍,馮薇,高嵐,楊甫德,張向陽.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6(09)
精神分裂癥與雙相障礙認知功能損害對照研究[J].張理強,林家幸,呂小霞.精神醫學雜志.2016(03)
康復期大學生精神障礙患者情緒調節策略調查研究[J].孫巖,吳微,劉強.精神醫學雜志.2016(03)
DSM-5精神障礙分類的新特征[J].樸軼峰,李鑌.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5 (01)
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障礙的影響[J].王小花,寧潔,葉敏,黃皿.罕少疾病雜志.2013(04)
雙相障礙住院患者臨床特征及診治相關因素的回顧性研究[J].羅炯,路亞洲,李曉虹,王雪,史曉寧,王剛.精神醫學雜志.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