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世珍 蒙素華 鄧肖麗 黃妙紅
【摘 要】本文基于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的情況分析高職院校教師的信息素養,針對部分高職院校對于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重視不夠、教師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提出“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策略:培育教師信息素養知識及技能,提高信息化應用能力;完善信息化人才激勵和考評機制,培養一批信息化水平較高的骨干教師;教師專業教育與信息素養教育融合,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整合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 ?高職院校 ?教師信息素養 ?提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C-0086-03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是革命性的,教育思維、教學模式以及操作方式等多方面都出現了“數字化”的新教學模式,高職院校的教師不僅需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還要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和信息素養,熟練掌握多種教育技術融合的方法,從而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提升教學質量。本文基于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的情況分析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能力水平現狀,提出提升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的策略。
一、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
信息素養是每一個公民在信息化時代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如何能夠在互聯網時代根據實際工作、生活的需要,學會獲取信息、評價信息以及組織信息,如何提高個人的信息素養就成了每一個公民應該思考的問題。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 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應以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為發展方向,較好地推動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轉變,更好地服務師生信息素養的提升,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取信息不只是在教室,可以實現處處可學、時時可學,因此學生學習的環境既然已經發生改變,獲取的信息也因人而異,學生的基礎自然不一樣。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師如何適應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這對于高職院校的教師的來說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包含信息化教學意識與理念、信息化教學設計水平、信息化教學資源開發能力、信息化教學實施能力等多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能充分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獲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育教學信息,并整合獲得的信息,設計并應用到課堂教學當中,從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以達到優化的教學效果的目的。通過這種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學生獲取知識更加全面,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及信息化能力現狀分析
目前,國家為了建立與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出臺了較多的措施,從基礎設施建設、課堂教學資源建設、教師的培訓以及一些職業類信息化比賽等,從學校的標準要求到教師個人的成長要求都提出了要求。本文結合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的參賽及獲獎情況,并經過調研了解到的教師信息化能力現狀,分析目前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及信息化能力現狀。
(一)高職院校教師逐漸提高信息化實踐能力的意識及操作能力。目前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能力大賽主要分為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信息化課堂教學比賽以及信息化實訓教學比賽三種賽項,不管是參加哪一種賽項都需要將專業教育與信息化教育緊密結合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
參賽作品如何將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用信息化的手段體現出來,這非常考究教學信息化實踐操作能力,筆者分析了2017、2018年參賽情況,發現這兩年呈現出參賽院校、教學團隊覆蓋面廣的情況,比如超過35支參賽隊的有福建省、陜西省、江蘇省、廣東省、湖南省等8個省份。其中又以廣東154支參賽隊、廣西152支參賽隊名列前茅。這充分說明了教師信息化實踐能力的意識和實踐操作能力都在不斷提高。
筆者分析高職組參賽作品成績,排在前八名的同時都有江蘇、安徽、山東、北京、河北、湖南、河北等省份,從數據來分析獲獎數量比較多的主要還是集中在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獲獎數量相對少一些,這說明教師信息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差異。而從獲獎的省份來分析,2017年排在前三位的是江蘇、北京和山東,而2018年排在前三位的是安徽、江蘇和山東,江蘇和山東近兩年都一直名列前茅,這與該省重視教學信息化密不可分,同時也說明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的意識在不斷提高,個人信息化實踐操作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二)部分學校對于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重視不夠。根據筆者的調查以及近兩年的信息化大賽獲獎的情況分析,如以廣西為例,廣西參賽隊伍也是比較多的,從獲獎情況分析,2018年比2017年新增了7項獲獎作品,這也可以看出參賽教師的信息化水平確實在逐漸提高,但是從獲獎的學校來看,2017年只有9個學校的作品獲獎,2018年只有10個學校的作品獲獎,這只占全區38個高職院校的26%,其他學校要么是未參賽,或者是參賽了但信息化水平未達到獲獎要求。不管是哪種原因,都說明大部分學校對于教師信息化水平提高的重視度不夠,這種情況在全國大多數職業院校都存在。當然并不能僅以一個比賽來論證學校教師的信息化水平,但卻可以從一個獎項來分析有可能存在的問題,要么學校對于教師信息化能力的重視不夠,要么是教師本人并未意識到需要提高個人的信息素養、信息化應用能力,或者雖意識到但是并沒有采取措施提高。
(三)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機制、學校的重視程度、個人的年齡、個人對于信息素養提高的意識等。從學校的角度分析,如果學校對于信息化的重視度不夠,那么自然不會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各類評價體系當中也不會有所體現。而如果是教師個人雖有心學習,但是學習之后并未在個人的績效、個人的教學當中能夠發揮作用,那么對于信息化手段的重視度自然也不夠。因此,各種原因會造成教師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一些老師具有開發慕課、微課的水平,而部分老師卻只懂得制作簡單的PPT,并未具備互聯網思維,將互聯網豐富的資源用于教學當中,個人的信息化水平比較低。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策略
在“互聯網+”背景下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水平需要學校、教師雙方共同努力。學校的導向決定教師發展的方向,因此學校可以在教師培訓、考評激勵機制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措施;而教師個人也可以在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當中對個人的能力和素養提出一些進步的標準。學校與教師雙方共同努力,必然能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讓教師能夠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推進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的開展,從而為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奠定基礎。
(一)培育教師信息素養知識及技能,提高信息化應用能力。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的意識已經在不斷提高,但因為教師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學校應做好教師信息化培訓需求的分析,根據學校對于教師的要求以及老師個人目前信息化水平情況制定適合教師的培訓方案。比如可以考慮進行全員培訓,以及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來開展教學,或者培訓教師使用一些在線課堂互動平臺,比如雨課堂、微助教等,以及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如何使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師如何獲取更多的教學資源應用于課堂教學當中等方面的內容。
同時也應根據教師個人的層次和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如針對新進教師以及一些不具備信息化應用能力的教師,主要學習最基本的PPT制作或一些基礎的微課制作技巧,以及如何在網絡上尋找適合的資源等,從而提高教師個人的意識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而對于已有一定基礎的老師則需要開辦提高班,通過校內培訓、網絡培訓以及校外培訓多種培訓方式相結合,提高教師個人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技巧。總之,應結合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制定適合的培訓方案,并長期實施下去。培訓結束之后再通過多種方式調查評估了解教師是否有所進步,信息化水平是否有所提高。通過培訓引導高職院校的教師樹立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觀念,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
(二)完善信息化人才激勵和考評機制,培養一批信息化水平較高的骨干教師。提高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水平不僅要靠培訓,同時還需要在學校建立或完善激勵機制。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表明,激勵理論當中包含“激勵因素”和“保健因素”。對于教師日常教學的要求屬于“保健因素”,比如日常教學水平中對教師的評價其中會包含多媒體課件制作這一項指標,讓教師了解課件制作是常規的要求。而“激勵因素”的體現可以考慮以項目的方式來激勵教師。可以在教師的信息化知識與技能、信息化應用水平等方面進行評價和激勵。
教師的信息化知識與技能可以從教師的日常教學進行判斷,比如教師是否使用多媒體授課、是否在日常教學當中具有互聯網思維,如是否能夠將網絡資源用于教學,或者使用在線課堂互動平臺等。考核的方式可以采取每個學期組織校級的課件制作比賽、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等方式,對比賽中表現優異的教師給予獎勵,通過比賽培養一批信息化水平比較高的骨干教師。
當然除了常規的比賽引導外,還可以結合當前國家對于職業院校信息化的要求,從信息化應用水平方面激勵教師,比如要求制作學校的教學資源庫。教學資源庫建設是推動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專業教學領域綜合應用的重要手段,其建設好之后可以在學校內部共享,甚至可以與其他高職院校共建共享。
(三)教師專業教育與信息素養教育融合,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整合能力。在“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取更多知識需要借助網絡資源來實現,因此高職院校教師應將專業教育與信息素養教育相結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運用互聯網思維,從備課、上課以及課后每個環節都將專業教育與信息素養教育相融合。首先是備課,同樣的一門課程,需要的教學資源、教學素材非常豐富,應結合教學內容搜索更多的網絡教學資源用于教學當中。其次在上課中,由于上課的時間非常短暫,有時候需要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上課內容,這個時候就可以借助在線教學互動平臺來了解。比如筆者使用微助教這個平臺讓學生做一些習題或者提問等,學生一做完題目,微助教就可以馬上統計誰做了題目、正確率情況,這都可以反映學生掌握哪個知識點比較好、哪個知識點出現失誤比較多等,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答題情況投放到大屏幕上,讓學生快速觀看自己和其他同學的答題情況,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老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基礎,學生也能第一時間了解答錯部分,上課的效果也會比較好。最后是課后,我們仍然通過這個平臺讓學生做一些課后問題,但要適當增加難度,讓學生學會通過上網尋找資源或資料來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在系統上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師能夠將專業教育與信息素養教育融合在一起,對于教師個人、學生或者學校的教學水平都是有益處的,這也是我們致力于提高教師信息素養能力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孫漢群.教育信息化與教師信息素養[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12)
[2]沈新藝,陳衛忠.淺析高職院校管理者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9(7)
【基金項目】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2018—2020年信息化教學研究課題立項項目“‘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策略研究”(2018LXB0157)
【作者簡介】鄭世珍(1981— ),女,廣西南寧人,管理學碩士,廣西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蒙素華(1982— ),女,廣西崇左人,研究生,廣西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鄧肖麗(1982— ),女,廣西扶綏人,廣西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育;黃妙紅(1978— ),女,壯族,廣西崇左人,研究生,廣西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學。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