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蘭
[摘要]產業發展是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通過提高經濟水平,使鄉村更為富強。從冷水灘區5個興旺產業的案例出發,總結歸納它們的方法路徑,以期為鄉村富強提供參考。鄉村產業興旺離不開村干部的帶頭和幫扶,需要人才支持,需要村民發揮勤勞的優良傳統。
[關鍵詞]鄉村;產業;冷水灘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
1冷水灘區概況
冷水灘區是湖南省永州市的一個縣級區,發展速度處于永州市第一方陣的領先地位,重點項目建設和投資均處全市首位。冷水灘總人口5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0萬人,農村人口23萬人,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43.4%。轄9個鄉鎮、9個街道辦事處、1個工業園區、1個農業開發區,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冷水灘認真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以興旺產業來實現富民興村。冷水灘農耕文化歷史悠久,農業技術經驗豐富,農業品種資源多樣。現通過發揚特色手藝,引進投資,積極利用國家政策的幫扶,構建“合作社+農戶”模式,來帶動當地農業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提升農民幸福感和歸屬感,減少鄉愁,留住人心。
2冷水灘區發展產業的主要案例
2.1 發揚傳統手藝,建立專業合作社
冷水灘區普利橋鎮竹家沖村地處偏遠,經濟落后,是一個貧困村,當地的貧困戶何運林、楊小艷夫婦,想到一個主意,把古法工藝腌制壇子菜發展起來。以壇子菜為主導,竹家沖村“一村一品”產業鏈架構初具規模。壇子菜味酸而爽口,開胃助消化,老少皆宜,深受大眾喜愛。何運林經過多次考察,決定發展壇子菜產業,牽頭組建了竹家沖壇子菜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了6戶貧困戶合資入股,流轉土地、購置壇子腌制。組織了將近20戶貧困戶,流轉了6.7hm2土地,自種、自己腌制,不放任何食品添加劑,傳統腌制。腌制壇子菜講究食材原料和手法工藝,立秋之后采摘的辣椒,雖然外形不佳,但腌制出來口感脆且辣味適中。將辣椒抹凈晾干表層水分,放入消毒后的陶瓷壇,配以定量的食鹽、白酒,再密封腌制。楊小艷深諳此道,辣椒腌出來,耐放、不起白、又好吃,有點酸甜酸甜。因為品質味道好,何運林腌制的菜在當地已小有名氣,銷售渠道也在逐步拓展。現在主要銷往本市各大型酒店,下一步何運林計劃擴大規模,注冊商標,借助互聯網平臺走電商。2018年,合作社預計能出產腌辣椒3.5萬kg,腌豆角2.5萬kg,產值突破100萬元。很多村民紛紛加入,有的幫忙種植成為固定供貨商,有的進社區務工賺取工資收入,以壇子菜為主導,竹家沖村“一村一品”產業鏈架構初具規模。
2.2引進投資,利用優勢資源
冷水塘區伊塘鎮利用自身優勢,引進投資,發展種植基地,利用地理位置優勢,建設農莊,搭建電商平臺拓寬銷路,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山門口村地處偏遠,土地多為紅壤,很適宜茶花等喜酸性植物生長, 2014年,鎮村兩級合力拉通水泥公路,引進了湘之源名貴花木公司總投資3000多萬元的世界名貴茶花科研基地。產業引進來后,越來越多的村民扛著鋤頭變成了工人。除了茶花種植基地外,還已形成了30hm2的桃花基地和3.33hm2的永康養身園。通過土地流轉使老百姓獲得了土地租金,老百姓在這里務工也得到了工資,壯大了村里的集體經濟收入。伊塘鎮茶花村的江楠湘文化旅游公司借助臨近市植物園和本地優質資源優勢,開發建設生態農莊、采摘樂園、農產品直銷網銷等項目,讓一批返鄉青年有了施展拳腳的機會。江楠湘文化旅游公司把當地老百姓種植的好的生態的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出去,2018年預估年銷售額會突破200萬元。
2.3 吸引人才返鄉
冷水灘蔡市鎮三聯村扶貧工作隊成績喜人,召回在外發展的能人,回村帶動村里人致富。養殖場的負責人張桂華是三聯村的村民,之前在外地從事養殖行業多年,生意做得風生水起。2018年6月,扶貧工作隊與村干部一起多次上門邀請他回本村發展,并承諾解決用地用工等問題,工作隊的誠意打動了張桂華,他決定將自己的孔雀養殖基地遷回到三聯村。通過扶貧工作隊的支持,張桂華與部分農家樂簽了協議保障銷路,養殖基地已與當地多名貧困戶簽訂合同,無償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持,讓孔雀來帶領貧困戶“飛向”致富路。三聯村有貧困戶127戶387人,新一屆扶貧工作隊駐村后,將扶貧工作重點放在產業扶貧上,依托村里豐富的林地資源,大力培育多元化富民產業,目前村里已建起了孔雀、竹鼠、黑山豬養殖基地、400畝柑橘標準化生產基地和30畝油茶基地,每年可解決40余戶貧困戶就業,勞務收入3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達6萬多元。
2.4人才主動歸鄉創業
冷水灘區黃陽司鎮五峰嶺村民錢安華看準商機,歸鄉創業,帶動貧困戶脫貧。在冷水灘區黃陽司鎮五峰嶺的金槐基地,一株株金槐枝葉繁茂,淡黃色的果實結滿了樹枝,散發出沁人心脾的香氣,然而這里曾是一片荒山石嶺。2014年,錢安華懷揣著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放棄原本的事業回到家鄉,帶領村民種植金槐脫貧致富,如今該村已成了當地有名的“金槐村”。錢安華了解到金槐抗旱性和抗貧瘠土地能力特別強,經濟價值也相當高,作為重要的中藥材原料,多年來,槐米暢銷,供不應求。看準這一商機,錢安華回到家鄉創業,種植了33.33hm2金槐,同時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帶動全村200多戶村民種植了26.67hm2金槐,免費為村民提供種植技術和統一銷售,并聘請貧困戶到基地務工,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在本地就可以保證自己的收入,還可以在家里幫兒子帶孩子,照顧大人。除了自己家里種植金槐以外,到基地來工作,每個人每年收入可觀。該村的金槐已進入豐產期,每667m2可產槐米150kg左右,收入可達4000元左右。錢安華準備把金槐產業做的更大點,讓所有老百姓都通過金槐發家致富。
2.5 借助國家幫扶政策,勤勞致富
冷水灘區花橋街鎮扶貧干部利用國家扶貧政策,提供貧困戶資金支持,幫助學習技術,鼓勵勤勞致富。冷水灘區花橋街鎮溫水塘村村民曾慶云,妻子患有慢性疾病,無法從事生產勞動,小兩口無一技之長,生計問題就靠曾慶云打零工所得的微薄收入勉力維持,日子過得緊巴巴。曾慶云以前對自己的生活沒有規劃,2014年,在溫水塘村村干部的幫助下,曾慶云遞交了貧困戶申請書,鎮扶貧干部及村干部多次到曾慶云家走訪,講解當前國家扶貧政策,激勵他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斗志,甘于貧窮。就這樣,曾慶云慢慢改變了“等、靠、要”的想法,開始養牛養雞。通過建檔立卡貧困戶小額信貸政策,扶貧干部為他家牽線搭橋,曾慶云拿到了5萬元無息貸款,他開始搞養殖。在養殖創業的過程中,曾慶云遇到了許多問題,沒有養殖場地,不懂養殖技術,缺少營銷渠道。在扶貧干部指引下,去衡陽技師學院學到了很多養殖知識,還進行了養殖技能培訓。業精于勤,曾慶云的養殖事業越來越紅火,2018年曾慶云光榮的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成為溫水塘村脫貧致富的榜樣。
3 冷水灘區產業興旺的經驗
3.1 發揮好村干部的作用
村干部是村集體的領頭部隊,要有擔當的意識和有作為的動機。及時的了解信息,傳播信息,為村集體文明富強提供指導。大力宣傳國家幫扶政策,提高村民認知度。公正公開處理集體事務,樹立威信。留住人才,引進人才,樹立模范,提高凝聚力。引進投資,注入新活力,帶動新發展。對發展勢頭好的產業,給予幫助,擴大影響力,擴大規模,增加參與人數。了解自身優勢,積極向外宣傳,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給外界留下好的深刻的印象。借助著名旅游點的客流量,圍繞它發展其他產業,迅速提高知名度。
3.2依托人才發展產業
人才是限制鄉村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該區應做好人才內留外引工作,將有技術、懂發展的人才引回來帶領鄉親一起致富。有些在外打拼多年的農民工因為家庭返鄉創業,他們在外面經歷了很多,有眼界,有市場頭腦,有社會資本,能為鄉村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3.3補限制發展的短板
補限制發展的短板,尤其是道路交通這一塊,一定要把路修好,方便運輸,搭建好與外界聯系的橋梁。要搭建網絡平臺,做到光纖到戶,針對農民開展專門的技能培訓,增加其了解農業信息的渠道,使廣大農民更加便捷地了解新信息、新技術。物流在城市已經很普遍很常見了,農村淘寶也在逐步發展中,全國近年來涌現了很多淘寶村。因此,也要加強農村物流體系建設,讓農民從中獲益。
3.4 發展“合作社+農戶”模式
“合作社+農戶”模式可以很好的形成一個有信譽度的集體。當大家組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的時候,要追求可持續發展,不要急于求成,做到穩中求進,做好評估風險。要善于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把鄉村發展好。
4 結語
村民對鄉村振興有強烈的愿望和訴求,在未來很長一段路程里,鄉村建設將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主戰場,我們要發展好農業,搞好鄉村建設,增強農民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
[參考文獻]
[1] 陳鵬.鄉鎮干部隊伍建設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 2019(03): 1-8.
[2] 王倩倩.鄉村振興,如何讓人才歸來[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24): 201-202.
[3] 崔傳義.農民工返鄉創業:促進鄉村振興農民小康的重要力量[N].中國經濟時報,2017-12-28(005).
[4] 文曉國.加快農業信息化 助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N].中國民族報, 2019-05-31(005).
[5] 周靜.電子商務推動的鄉村空間重構——以南通三合口村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8(06): 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