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格
[摘要]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戰略規劃的不斷推進,區域經濟的增長更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嘉陵江發源于秦嶺南麓,流域面積達16萬km2。嘉陵江流域經濟是川渝經濟帶的重要部分,但區域內工業發展相對滯后,總體經濟實力薄弱。流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從戰略規劃上,協同好各區域間的發展問題,通過分析嘉陵江流域區域發展現狀,找出影響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問題,并著重從規劃、協調、組織制度創新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議。
[關鍵詞]嘉陵江流域;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嘉陵江全長1120km,流經甘肅、陜西、四川及重慶等地,在長度上僅次于漢水、流量上僅次于岷江的內陸大河。嘉陵江流域內各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緊密,發展沿江經濟走廊,順應國家“一帶一路”和發展長江經濟帶戰略需要,流域內各區域要能夠從跨區合作機制中,科學規劃、協同并進,發揮各區域經濟優勢,全面提升嘉陵江流域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立足嘉陵江流域區域空間經濟發展的現狀,從微觀、宏觀層面來探究經濟運行機制,積極圍繞生態經濟目標,提出可持續發展創新建議。
1 “一帶一路”背景下嘉陵江流域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水運是嘉陵江流域經濟帶的主線,從國家提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戰略規劃以來,沿江各區域政府積極響應號召,圍繞水運為紐帶,從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方面,優勢互補,產業合作,共同繁榮。從流域內各區情發展來看,具有顯著差異性。西部大開發實施以來,西部交通樞紐的建設,為嘉陵江流域經濟注入活力。廣元—南充—廣安港口群建設、成渝經濟圈發展,促進了嘉陵江流域成為新型經濟增長極。被稱為四川北大門的廣元,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資源富集度高,廣元、達州、巴中又是銜接成渝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在連接嘉陵江與長江、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南充的地理區位優勢,可以很好的兼顧重慶、成都雙核城市,特別是近年來南充對周邊縣區的經濟拉動,對外招商引資項目的增加,利用南充人力資源優勢,服務成渝經濟圈建設。在沿江港口建設上,水運成為嘉陵江流域區域經濟協作的重要載體。瀘州港、宜賓港占據四川港口貨運的一半份額,廣元港、南充港年貨運吞吐量也獲得了快速提升,但廣元港以砂石資源為主。嘉陵江是長江上游主要支流,在討論長江生態建設、上游經濟帶發展問題上,對嘉陵江流域重視不足。但近年來,隨著成渝經濟圈的北擴,嘉陵江流域自北向南三條支流,全部納入成渝規劃區范圍內。廣元、巴中位于四川盆地邊緣,均屬嘉陵江流域,廣元與成都經濟圈關系緊密,巴中與重慶經濟圈關系緊密,但因受秦嶺、大巴山的阻隔,未能獲得經濟發展契機。西部大開發為遂寧、南充、達州提供了交通機遇,特別是一些鐵路線、高速線的建成,成、南、遂、渝快速崛起。隨著成蘭、蘭渝、西安重慶高鐵、西安成都高鐵的建成,廣元、巴中、達州等樞紐城市,又成為嘉陵江流域重要節點,必將推進成渝經濟圈的進一步北擴。
2 嘉陵江流域區域經濟的微觀分析
流域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的重要表現,從微觀層面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利益性關聯。從流域經濟層面來看,經濟利益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動機,并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受到利益驅動,也成為各區域各政府追求經濟利益的重要內容。從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各沿江省市紛紛挖掘自身資源和區位優勢,來加快區域經濟建設。如三峽工程建成后,沿三峽水庫發展起來的諸多經濟項目,構成三峽經濟產業集群。水資源是流域上下游經濟發展爭奪的焦點,因水資源、土地資源競爭而帶來的利益沖突,也是制約流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難點。同樣,在嘉陵江流域,對于因利益機制而誘發的區域不協調問題,更應該通過協同組織機制來進行化解,特別是從流域經濟整體規劃上,在確保嘉陵江流域各區域整體利益基礎上進行優勢互補,避免水資源過度開發。二是競爭關聯性。競爭是市場機制的重要內容,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對資源配置的合理化使用。從嘉陵江流域各區域經濟發展現狀來看,競爭機制是殘酷的。干旱地區水資源匱乏,制約區域經濟發展,對于流域內各區域管理者,僅考慮自身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各行其事,導致水資源開發過度、破壞了生態環境。從流域內產業結構發展來看,市場競爭機制,一方面推動了流域內產業結構的升級,但也從另一方面帶來了更為嚴峻的惡性競爭,進而影響流域內的產業布局。如從原材料、人力資源到市場份額的爭奪,都導致流域內城市間的惡性競爭。從微觀層面來審視市場機制,更應該突出嘉陵江流域經濟帶協同機制的統一規劃,立足流域內各區域人口、社會、地理、水文、氣候等特點,從構建跨區協調管理機構上來科學管理、協同優化,建立相互補充的產業結構體系,促進各區域經濟的合理分工和最優化配置。
3 嘉陵江流域區域經濟的宏觀分析
相對于微觀分析,宏觀機制的構建,著重從流域經濟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出發,加快對流域經濟的綜合開發與協調發展。首先,要明確規劃機制。科學規劃是實現嘉陵江流域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通過規劃手段,明確生產、需求之間的內在關系,借助于規劃機制,來優化資源合理化配置,促進各區域經濟有機協同。在規劃機制中,要立足嘉陵江流域經濟發展戰略,流域經濟總量增長與平衡、流域空間組織關系等問題,發揮規劃機制的統合作用。一方面,要深入嘉陵江流域,對各區域進行全面調研,了解實際情況,編制發展戰略、預測未來目標,梳理關系到流域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并就此進行戰略規劃。另一方面,要立足規劃,兼顧流域經濟增長與平衡問題,特別是在提升流域經濟總量上,要注重對各區域經濟間的調節與均衡。嘉陵江流域各地方政府,要從規劃調節中來優化各區域經濟結構,從空間組織的集中與分散上,兼顧產業平等與產業效率。其次,要明確協調機制。為了促進流域經濟各區域間的協調、平衡發展,必然需要構建協調機制,來約束和規范各區域經濟發展方向,來實現互惠共贏、協作互補。如通過制定統一的協議、政策,來避免流域內各區域間的經濟矛盾和惡性競爭。同時,積極順應國家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需要,立足嘉陵江流域,制定金融、政策、財稅、投資、法律法規和制度,來指導流域經濟各區域投資、產業的穩步發展。最后,要完善組織機制。所謂組織機制,就是要依托現代產權學派的創新理念,通過組織創新、制度創新,來協同各區域經濟規模擴張與內部結構的關系。如引入現代科技,降低生產成本,通過制度創新來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4 完善嘉陵江流域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縱觀嘉陵江流域經濟帶的發展現狀,建議將廣元、南充、合川、廣安等作為流域內經濟樞紐,以水運為紐帶、增進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差異化、協同發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
4.1 樹立開放發展理念,統合流域經濟整體目標
嘉陵江流域經濟帶建設,要轉變過去各自為政的發展格局,樹立開放的經濟視野。明確蘭渝鐵路、嘉陵江航道的獨特交通地位,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進行關聯,提升嘉陵江流域發展理念,為“兩帶”戰略發展提供強力支撐。同時,順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積極發揮自身流域區域優勢,加快建設西南經濟大通道,拓展與東南亞、中亞等國際間經貿往來,提升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力。另外,憑借“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區位優勢,要逐步打造四川內陸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
4.2 合理定位,積極融入成渝城市群建設
推進嘉陵江經濟帶建設,要依托流域經濟發展實際,著力發展廣元、南充、合川等城市節點,培育產業結構,完善水陸交通體系。同時,加強關鍵節點城市核心力建設,構建成都、重慶次一級城市群體系。如依托南充、廣元、合川等人口集聚優勢,來打造連片城市群,實現區域經濟的集聚效應。
4.3 整合水陸運輸,實現交通動脈無縫銜接
經濟要發展,交通要先行。以嘉陵江經濟帶為主線,積極建設水陸多元化交通體系,降低運輸成本。如在港口建設上,從財稅政策調整上,來優化收費問題,避免收費過高影響水運吞吐量,要協同好各區段收費問題。如瀘州港在經營管理上,要統合省交通廳、財政廳、發改委等多部門意見,適度降低瀘州港集裝箱運輸費用。其他沿江港口在運費管理上,也應該合力爭取優惠政策,促進流域內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同時,在水資源開發與利用上,要處理好發電與通航關系。考慮到當前發電與通航分屬不同機構,存在多重利益矛盾的實際,建議從航道建設、改造中,來化解航道、發電矛盾。
4.4 注重產業分工,構建成渝經濟大市場
據統計,2013年合川城鎮化率達到60.64%,遠高于南充40.89%,廣元更是面臨人口外流的嚴峻形勢,城市吸引力下降,人口流動帶來的經濟市場效應難以發揮。提升嘉陵江流域城市群的凝聚力、輻射力,加強對人才的引進、集聚人氣,構建成渝大市場。一方面,在軌道交通上要積極與重慶、成都進行對接,打造重慶、成都一小時經濟圈;另一方面,加強廣元、南充、合川輕軌對接,延伸城際高鐵網絡,對接德陽制造業。另外,在城市醫療、教育、養老方面,來提升城鎮化建設水平,增進人流匯聚效應。
4.5 加強招商引資,實現錯位、創新發展
嘉陵江流域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立足各自區域經濟現狀和優勢,從人力、財力、物力集中,實現“錯位”發展。在對外招商引資中,要走出稅費優惠怪圈,要突顯各區域經濟總實力,從軟環境、硬設施等方面,打造區域核心競爭力。廣元、南充、合川要發揮人才教育資源優勢,提升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積極構建科技創新與區域合作機制。建議各區域節點城市能夠依托人才教育平臺,加強對區域內產業科技水平的提升,組織重大科技工程、攻關項目,打造區域產業核心競爭力,優先發展技術成熟的科技項目,提高流域內科技創新水平。
5 結語
嘉陵江流域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僅關系到地方經濟發展,還要串聯國家經濟戰略。面對未來發展前景,嘉陵江流域經濟各區域政府,要發揮導向作用,轉變理念,開放視野,注重區域間合作與協調,促進嘉陵江流域經濟獲得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興華,鐘業喜,李建新,等.長江中游城市群縣域城鎮化水平空間格局演變及驅動因子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5,24(06):899-908.
[2] 李崢榮,徐鄧耀,雷舒硯,等.成渝城市群縣域經濟差異及其成因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03):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