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霞 王秀梅
摘要學科教學不僅僅承載著傳遞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的重任,還承載著更為重要的育人功能。以一位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實踐為例,探析如何充分挖掘學科育人價值,助力教師育人能力提升。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包括在“相互讀懂”中學會尊重、合作與分享,在游戲活動中培養規則意識與契約精神,在數學繪本創作中提升設計與創新思維水平。教師重建育人價值觀對其實現更好的專業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學科育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性”價值;游戲化學習;創新思維;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19)10-0037-03
任何教學都是一種教育,都是價值教育,教學失去教育、失去價值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學。[1]學科教學承載著重要的育人功能,教師對學科性質與價值的認識、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決定其育人觀及教學實踐行為,教師思想認識水平的不斷提升決定其教學能力水平、決定其課堂教學育人的質量和水平。數學作為最基礎學科之一,除了學科內容本身的價值外,還承載了哪些育人價值?教師應如何將這些價值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我們以北京市朝陽區一位數學教師王老師的實踐探索為例,聚焦教師學科教學育人觀轉變和育人能力提升的實踐路徑,以期為更多教師實現專業發展提供借鑒。
“教書育人”,看似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并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夠認識到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育什么樣的人”及“怎樣育人”的深刻內涵。對學科育人價值的追問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永恒課題。數學學科以培養學生學科能力,讓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為基本目標,但數學學習更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和收獲一個掌握知識技能、運用知識技能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承載著重要的育人價值,甚至過程本身即是價值。如果教師不能重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自主探究、表達、發現的過程,教育的價值就容易單一指向“為了考試成績優秀”。王老師在最開始當數學教師時就曾走入類似誤區。
1992年,由于工作需要,我從一名小學美術教師轉崗成為小學班主任,教語文、數學兩門學科。憑著對孩子們的喜歡,對教師職業的熱愛,我邊學邊教,認真履行教師職責,努力把課本中的知識給學生講清楚。那時候的我認為,我講的越多,教的越多,學生就會學的越多,學習成績就會很優秀,我的幸福感源于一句表揚,源于學生默契配合的流暢課堂,源于學生優秀的成績。然而,2004年4月執教二年級“平移與旋轉”一課時,學生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表現卻使我對數學教學的熱情降到了冰點:要么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完全不按我的引導進行學習;要么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我甚至心里暗暗責備學生:怎么這么不聽話,你們到底要怎樣學習……
誠然,教師及時的講解,學生適切、適度的練習都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但從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說,“只關注現成知識傳遞價值的教師,實際上是在‘育以被動接受、適應、服從、執行他人思想與意志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青少年內在于生命中的主動精神和探索欲望,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常常受壓抑,甚至被磨滅。這種情況不改變,教育將成為阻礙社會和個人發展的消極力量?!盵2]新時代的課堂教學是“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以探究活動、問題解決為主要方式的教學,因此教師應該反思什么是正確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是否追問了課堂教學的“過程性價值”,學生的“調皮搗蛋”是否也有其合理性,等等。
“學科教學不僅要關注作為人類經驗和精神文化成果的結果性知識,更要關注作為人的生命實踐活動的關系形態和過程形態的知識?!盵3]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科教學時不僅要拓展、開發學科內容本身的育人價值,更要充分開發學科學習活動、學習過程中蘊含的育人價值。王老師也在不斷接受“學生挑戰”的過程中逐步轉變教育價值觀、改進教學行為,從“單向傳授知識、鞏固練習”走向“傾聽學生心聲、讓學生思維外顯化”;改變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工具、充裕的研究空間。
1. 在“相互讀懂”中學會尊重、合作與分享
杜威提出,知識不是商品,不能直接地從一個人手里傳到另一個人手里,教學應實現對兒童的經驗改造的任務,主張從兒童經驗出發,通過豐富、擴展兒童直接經驗的方式來學習人類文化知識,并最終走向對科學知識的系統掌握。[4]因此學科教學不應是將“冰冷的”知識由教師單向傳遞給學生,而應是展露學生以及教師的思維過程,敞開師生各自的經驗與認識,師生、生生之間在相互讀懂與相互理解中學習的過程。
展露思維過程,讀懂同伴思考歷程與路徑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讀懂別人不同的方式方法過程中進一步感悟、理解其背后相同的數學本質,能增強數學概念理解的深度、提升數學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會相互尊重、分享與合作。王老師改變教學觀念重新建構數學課堂教學,就是從展露思維過程、讀懂他人開始的。

王老師營造出一個有溫度、有深度、有合作、有體驗、有質疑、有生成的真情課堂。學生們“講數學”“畫數學”,把自己的思考說出來、畫出來,在相互傾聽、相互讀懂、相互接納的過程中認知得到了升華,思維得到了提升。

2. 在數學游戲中培養規則意識與契約精神
玩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既是數學教學的良好媒介,能給予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同時也是良好的育人途徑,其激勵機制能夠引導學生不斷完善自我,公平的規則能夠培養學生的契約精神。王老師在認識到游戲的重要價值之后,也恰當、有效地將“游戲元素”落實在教育教學之中。
傳統的《百數表》教學大都讓學生填寫百數表,并借助百數表發現規律,同時運用規律解決問題。為了避免學生在被動的指令活動中“機械地”發現百數表中的規律,我們將學習活動設計為幾個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數學,在游戲中培養規則意識,感受游戲精神。
圍繞百數表的教學內容,學生自己創編和調整游戲規則,創造出多種玩法。游戲方式的教學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與創造力,學生在傾聽、接納、尊重的學習過程中,享受著創造的快樂。
隨著游戲化學習的不斷深入,游戲式數學課堂也從最初的一節課教師要多次“叫?!保粩嗟亟M織管理、重復規則,到學生們都能夠自覺守規則、講紀律、懂尊重。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們在享受到同伴間互助的同時,還學會了以平和的心態正確看待輸贏,成為他們很重要的成長過程。
3. 在數學繪本創作中提升設計與創新思維水平
學生學習數學不只是為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更要能夠在把握學科本質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提升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創新與創造離不開設計思維,而設計、創新思維又是數學學科教學的重要甚至是終極目標。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王老師根據自身的美術特長及兒童的繪畫天性,創造性地開展了數學繪本教學探索。學生結合所學數學內容及個體的理解與體驗,創設數學繪本,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設計與創新思維能力。一幅幅色彩鮮艷、語言豐富的數學畫,表現出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的深度與廣度,也讓他們初步把所學知識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
于是,抽象枯燥的加法算式,在孩子們的手中有了“生命”,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例如:“有4只小蜜蜂,飛走了1只,又飛來了1只”,小蜜蜂頭朝的方向不一樣,表示的意思也就不一樣。學生在動手畫故事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加法、減法以及整體和部分關系的理解。又如:一年級學生通過“我們來了”“我們走了”表達對算式的理解(見圖2)。因為學生的生活背景、成長的環境不同,所以每個學生的繪畫技能也存在差異,但他們都能夠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整體設計數學繪畫,感悟數學模型的價值,體會創造的快樂。在不斷的探索中,也有部分學生開始嘗試創作數學連環畫,兒童的天性在創作中得到釋放。

“作為個體最基本的關系與活動有兩大類:一類指向外界(外向式的),即個體與周圍世界的關系和實踐性活動;一類指向內部(內向式的),即個體與自我的關系和反思、重建性活動?!盵5]“學生發展”在這些關系和活動中得以實現。數學繪本創作融合了這兩類活動,既有指向外部周圍世界的觀察與探索活動,又讓學生的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等高階思維能力不斷經歷挑戰,激發出創造的火花。
“教育價值觀的重新認識是一切教育活動不可忽視的起點”,價值觀決定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與實踐水平。[6]王老師的學科育人觀也經歷過不同發展階段,在變化過程中有師父等“重要他人”的指導幫助,而與師父或同伴共同備課、共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關鍵事件”更對其育人觀念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二年級學習《平移旋轉》時,我向學生提問,如何用一個動作表示平移。一個學生說“平移要用尺子比著”,我想這個回答跟我的預設沒關系,就說:“哦,你是這樣想的,請坐?!比缓缶蜏蕚淅^續進行下面的教學環節。
這時師父孫老師插話:“用尺子比著你是怎么想的呢?”
“用尺子比著就能保證直直的了,不歪,平移就是要做直直的運動?!?/p>
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用尺子比著”回答的背后是孩子對平移概念本質的理解。師父的插話讓我茅塞頓開:心中有兒童就是留心觀察兒童行為表現的同時,更能追問其背后的思考過程,看到兒童的困惑就要讓他們表達、描述出來。
由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教師觀念轉變的核心是其在“關鍵事件”中能夠追問、理解與把握數學學科實質,以及整體把握學科內容結構、發展脈絡。認識兒童的學習需求、路徑,需要教師對學科實質有一定的把握。有了“把兒童放在心上”的信念以及對于本學科的深刻理解,教師才能夠“推動課堂教學的‘轉型‘轉向與‘改變—從‘教書走向‘育人,從‘知識傳遞走向‘生命價值的挖掘與提升?!盵7]
學科教師需要從“學科知識本位”走向“學科思想本位”,更要轉向“育人為本”,“建構起一種唯有在數學學科的學習中才有可能經歷、體驗和形成的思維方式,從而實現數學教學與學生生命成長的雙向轉化和雙向建構。”[8]這條路就是教師專業發展之路,教師的教學研究與教育能力提升永遠走在這條路上。
參考文獻:
[1] 成尚榮.用好統編教材,實現學科育人價值[J].課程·教材·教法,2018,(8).
[2][5] 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J].教育研究,2002,(5).
[3][8] 吳亞萍.學科教學育人價值的開發與轉化[J].人民教育,2016,(Z1).
[4] 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6][7] 李政濤.深度開發與轉化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J].課程·教材·教法,2019,(3).
注釋:
①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小學生數學關鍵能力的表現性評價研究”(課題批準號:DHA17034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