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高中和普通高中國際班旨在培養以留學為目的的學生,本土課程特別是語文受到了較大沖擊。在十八大以來日益重視“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應對現狀,培養文化認同的若干方案。
關鍵詞:國際高中?語文教學?文化認同
面對體制化的升學模式,家長們將眼光投向海外高校。國際高中和普通高中國際班應運而生。“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開始逐步把握世界,并對社會現象做出價值判斷,但這種判斷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是片面的、膚淺的和非理性的、不深刻的”,因此,高中教育是培養人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世界各國在規劃教育發展時,都將高中教育作為其關注的重要議題,注重升學、就業、全人三維目標的統一和強調學校類型的多元化與課程結構的多樣化成為這個教育階段的全球趨勢”。國際高中和國際班的語文教育可能是預備留學學生們最后一次體驗到的母語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語文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身負重任、義不容辭。
一、國際高中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作為傳遞中國文化精髓的課程,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母語語文的學習不止是為了儲備知識,更是為了培養文化認同感。然而,受留學考試和未來求學環境的影響,英語幾乎成為學生們的首要學習用語,語文課位置日漸邊緣,造成語文教學身處尷尬位置的原因復雜,但主要是以下兩點:
(一)學生層面:學生對語文課興趣較低
首先,受西方文化思想和留學考試影響,國際高中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思維,學生也會主動學習利于全方位發展的課程而非強制性教授科目,“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地吸收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國際高中(國際班)往往直接采用普通高中的語文書,以“學業水平考試”為教學目標,識記的內容較多容易招致學生反感。學生偏重于留學考試科目,自動削減語文的學習時間。且語文課時本身偏少,大量課時被英語科目擠壓。其次,國際高中學生選擇出國進修,很大程度上是尋找更多途徑開闊視野、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他們對這種多元思維方式的認同由此蔓延到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比如西方舞蹈、樂器和繪畫等藝術類活動。他們主動接受留學考試下的各種考驗思維深度、拓展思想維度的課程,語文科目自身的屬性使其逐漸形成一種被動接受語文教育的現象。最后,國際高中生在語文知識儲備方面相對薄弱,語文是普通高中生學習的主要科目之一,投入時間長、關注度高,而國際高中的語文作為會考科目,重要性低于留學考試,要求低于普通高中,因此對它的投入時間明顯比普通高中要少很多。國際高中的語文教學現如今應當隨時代發展而做出改變,國際高中與普通高中相比教學對象不同,其教學目標和方式也應作出調整。
(二)教師層面:“打鐵還需自身硬”
一方面,國際高中語文教學長期處于“被忽視”狀態,教師在授課時難免出現操之過急、情緒不佳的現象。另一方面,受國際高中生語文知識薄弱、國內教學體制的影響,脫離不了國內教學方式限制,始終將語文看作一門教學任務,力圖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不能從宏大視野體悟國際高中語文教學的意義所在,注重“教書”而非“育人”。種種困境為國際高中的語文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語文課被邊緣化,成為各種留學考試的“備胎”是現如今國際高中的普遍現狀。留學需要的各種考試需要占用大量復習時間和考試時間,語文課成為其他考試的復習課,大部分國際高中學生在高中就對語文教學做出了選擇,可當他們真正走出國門,真正的文化選擇和價值判斷才剛剛開始。
二、文化認同的意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中“文化傳承與理解”部分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應重視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文化認同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和不竭源泉,是黨和國家一直以來強調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全國上下雖高度重視文化自信,但沒有文化認同就不可能堅定文化自信。
青年是國家和社會未來的中流砥柱,而國際高中培養的這批即將走出國門、形成國際視野的高中生是將來國家與世界接軌的重要力量,在不同的文化認同面前,他們能否堅守自己的文化立場、不忘文化根本、保持文化自信是影響其成長發展的重要因素,否則稍有不慎,正值韶華的他們受到個人主義、功利主義、頹廢主義等思想影響時會極易造成價值混亂。語文教材內容精選千百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道德、審美等方面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價值觀教育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需要,當代世界各國教育的動向正在由能力導向轉變為價值觀導向,而價值觀導向就是對學生如何對待自己、對待他人以及對待社會、國家和世界的教育”。一個人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是人生成功的關鍵。培養國際高中的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提高文化自信,在學習優秀文化之中把握正確的價值觀,是學生教育的關鍵,也是國家發展、未來進步的根本。
三、改善語文教學現狀提議
教師是教學主體,課程是教師教學過程的體現。國際高中的語文教師不應將重點放在“教學”,而在“教育”。教育不只是知識傳授,更是全方位綜合教育。
改善當前境況需要老師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一方面,國際高中語文教師面對將要出國的學生,首先需要提高的是語言能力。語言是文化的橋梁和溝通的工具,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是拓展國際視野、打通世界文化脈絡的重要方法,也是和學生溝通、了解其真實想法以便把握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心理的關鍵。在英語為主的學習氛圍中,教師要學會適應當前形勢,以便掌握全方位教學。另一方面,國際高中的語文教師不應僅限于提高自己的國學素養和文化水平,還應該具備世界眼光,拓展國際文化視野和價值取向,要使傳統語文課程與國際化視野接軌,可以從創新課程著手。教師可以申請開設《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文化》《生活中的中國文化》《文化國際化》等拓展課程,形成一套立體的課程結構,主要講述西方文化活動中涌現的中國元素以及中國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融合,比如在英文電影《功夫熊貓》中對儒家“入世”和道家“無為”思想觀念的運用、功夫大師李小龍在國際上對中國功夫理念的推廣、中外文學作品比較等等,這種國際化十足的課程既豐富了學生的中外文化知識儲備,又使學生在學習中提高文化認同度、增強文化自信。通過這種國際化課程學生可以了解西方藝術活動的中國元素,感受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運用和地位,在比較和交流中認識不同的文化,增加文化的適應性、包容性,為將來的文化判斷和價值選擇提供先決條件。
當今世界的文化價值理念在碰撞中磨合的現象屢見不鮮,留學熱潮正是這種現象的產物。扭轉語文教學局面不光要靠學校,更重要的是依靠教師的因時而動、因地制宜,懷揣熱情和努力向這些即將走出國門的學生傳遞本土原汁原味的文化觀念和價值導向,教育靚麗奪目的國際英才。
參考文獻
[1]盧立濤.全球視野下高中教育的性質、定位和功能[J].外國教育研究,2007(4).
[2]王秀娟.對國際學校語文教學模式的探索[J].教育科學,2014(02).
作者簡介:吳笛(1998.10—)女,漢族,山東省濰坊市人,本科,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