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輝
摘?要: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睂炐愕膫鹘y文化與時代發展聯系起來,并對其進行創新轉化,使之進一步散發生機活力。青少年階段乃是人生的重要階段,最需精心引導和栽培。打造思政金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大學生頭腦,是黨和國家推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思想保障。因此,在今后的思政教育中,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使兩者能夠相輔相成,協同育人。
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在大學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方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方面有著重要的一樣。而在新形勢下,堅持以文育人是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產生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若是能夠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相融合,不僅有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還有助于推動思政教育的發展。因此,可以在傳統文化中尋找思政“金課”的精神來源。
一、加強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現實訴求
(一)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明辨義利、適當取舍的義利觀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儒家思想中,“仁”是其中核心?!叭室蕴幦?,有序和諧”??鬃铀岢龅摹叭省敝饾u成為儒家公民個體道德的評價準繩,將“愛人”作為道德行為規范,將“天下歸人”作為最高的道德要求。廣義的“仁”包括仁義禮智信,這五德與愛國、敬業、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準則一脈相承。仁者愛人,主張先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此外,還包括在愛親人的基礎上推及對他人之愛。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些思想都對中華文化以及中國的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新時代,深化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以儒家的“仁者愛人”的思想涵養使大學生能夠崇尚仁愛,幫助他們樹立明辨義利、適當取舍的義利觀。
(二) 有助于鑄造大學生崇尚和諧、包容互鑒的精神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是其中的重要思想之一。《道德經》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痹谌寮业乃枷胫校叭f物并育而不相害,……,各得其宜,方能恰到好處?!边@就是“和”。費孝通老先生將其總結為16個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贝送?,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指的是認同個體差異,尊重個體特性,求同存異,和諧共生。儒家的這個思想成為當今多極化、多元化的大學生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精神指導,有助于鑄造大學生崇尚和諧、包容互鑒的精神。
(三)有助于大學生對優秀文化的繼承與弘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凝聚力幾千年中華民族的精華,是我國各民族的精神食糧,只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才能夠更好地鑄就中國精神。傳承是創新的基礎,是發展的重要途徑,要想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面向世界,則需要對其進行繼承與弘揚。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主力軍,是我國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所以他們有義務有責任繼承與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四)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
作為最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一代,大學生承擔著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所以他們需要具備良好的精神氣質以及思想品德,并且需要對中華文化充滿自信。一個人的思想品德一旦形成,就會對人的行為具有導向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大學生的行為舉止與當前社會所提倡的道德規范相背離,甚至有些學生做出損害他人利益以及國家利益的事情,這不符合國家對人才的期望與要求。而中華優秀傳統非常關注道德教育,并且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其中有些內容可以作為道德教育的內容,如和諧包容、誠實守信、知行合一等等,通過這些優秀的文化道德資源,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質,這對于其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一)融入內容缺乏規劃
要想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之中,則需要有清晰明確的融入內容,但是,許多高校對于融入的內容缺乏一個系統性的規劃,這導致兩者的銜接受到一定的影響。具體而言,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對融入的內容挖掘不夠充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非常的豐富多彩,只有對其經過系統的整理與挖掘,才可以把握住融入的內容?,F如今,許多思政教育工作者更重視融入的形式,而忽視對融入內容的挖掘,這就很難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發揮出來。(2)教材中所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相對較少。通過閱讀許多高校思政教育的教材我們可以知道,雖然近些年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教材中不斷增多,但是卻缺乏系統的規劃,所以導致融入內容在結構上有所失衡。
(二)融入話語轉化不夠順暢
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話語轉化是在教育者在遵循傳統文化本義的基礎上,運用學生所喜愛的語言來闡述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融入上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話語轉化不夠充分。在教育過程中,有些教師只是做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搬運工”,沒有對知識本身的含義進行解讀,也未將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雖然他們能夠熟練地引用古語,但是學生去不理解這些古語的意思,這影響了融入的效果。(2)話語轉化過度。這主要是指一些教師在轉化中不尊重傳統文化的本來面貌,在對傳統文化的闡釋上毫無底線,這導致優秀的傳統文化失真。如,有些教師戲說傳統文化名人,或者是將經典詩句改編成段子,這導致優秀傳統文化娛樂化,顛覆了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三、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分析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引領作用
馬克思主義乃是在深刻總結歷史運動規律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科學體系,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因此,在思政教育中,教師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引,將傳統文化至于該思想體系之中進行選擇與揚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促進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結合。此外,深入貫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精神,以豐富的文化實踐來促進大學生文化水平以及道德修養的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應當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边@是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相融合。兩者的融合,其實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立場、觀點、方法等來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為大學生服務。
(二)完善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
在今后的思政教育中,教師要完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的方法。如,教師要完善實踐教育法,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實踐教育是組織引導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同時改造自己主觀世界的方法。在我國的傳統文化語境中,實踐便是“行”,也就是我國哲學中的知行觀。例如孔子的“吾始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吾觀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就是強調知識與實踐的踐行。此外,董仲舒提出了“先知而后行”的觀點,而王陽明則提出“知行合一”的觀點,這些都強調了知識對實踐的主導作用轉變為“知”與“行”兩者相互促進的統一體。此外,教師要完善言傳身教法。在思政教育中,言傳與身教相結合,身教重于言傳是其中的重要教育方法,兩者相輔相成。要向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與人功能,則需要堅持完善言傳身教法。也即是教師要改變以往灌輸式的教育模式,要從自身著手,為學生樹立榜樣作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給予學生榜樣力量。
(三)轉變教學方式
在思政教育中,有許多教師都是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這種教育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故此,將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要突出學生的主導作用。例如,可以適當增加經史子集、人文歷史等方面的教育比重,引入傳統文化案例式教學模式,將傳統文化整合為一個專題,然后通過開展主題辯論或者演講的形式,讓學生針對某一歷史人物進行辨析,使學生將知識上升至理性的知識架構,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此外,教師要拓展傳統文化融入校內外文化建設的平臺。對于大學生而言,校園文化對其有著重要的價值導向,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養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高校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傳統文化傳承互動,例如,“傳統文化日”“古今歷史人物賞析”等,以增強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此外,可以通過校外社會實踐基地來起到示范輻射、優化資源等帶動作用。因為我國歷史悠久,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社會發展中,沉淀了豐富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知識內容。所以,高校可以依托于校外文化遺產籌建文化基地,對于不同的專業,可以籌建不同的校外實踐基地。
四、結語
綜上,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是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需求;有助于大學生對優秀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更好地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之中,可以從學生、家庭以及學校三方面著手。如此,就能夠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也有助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程娟,戴學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創新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36(02):144—146.
[2]聶國梅.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青春歲月,2017(34):217.
[3]李文一.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與方法[J].科學咨詢,2018(11):3.
[4]丁宏.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