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洺瑞
摘?要:翻轉課堂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以其獨特性與創新性深受廣大學者青睞,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將其引入到日常的教學實踐,改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讓廣大高中生獲益。然而怎樣將傳統高中英語教學模式與翻轉課堂進行有機結合,業已成為高中英語教學的一大研究課題。
關鍵詞:課堂實踐?翻轉課堂?高中英語教學
在2016年12月~2017年2月份期間,學校組織本校優秀教師遠赴美國接受了將近2個月的英語培訓。在此次培訓過程中,學習到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即翻轉課堂教育模式,該教育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顛覆了傳統的教學理念,令我耳目一新。培訓結束之后,回歸正常教學的時候,本人一直試圖將這種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有機結合,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在就把該教育模式分享給諸位教育工作者,為高中英語教育略盡綿薄之力。
一、翻轉課堂的概念
翻轉課堂,又叫顛倒課堂,也就是將課內和課外的時間重新安排,把學習的主控權由教師交到學生的手中,教師將學習內容以視頻的形式傳輸給學生,學生在課余的時間觀看視頻內容,當回歸課堂的時候,教師與學生當面進行溝通,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師給予積極解答,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成主動學習的一種教育模式。
二、翻轉課堂的歷史背景
翻轉課堂的創始人是一位孟加拉裔美國人,他的名字是薩爾曼·汗,此人在輔導侄子與侄女功課的時候,突發奇想制作了一些教學視頻,便于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學習,學生在課余觀看視頻講解,從而對所學內容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在2016年11月的時候,此人將其制作的某個教學視頻上傳到YouTube網站,此舉在短短時間內引發廣大網民的關注。在2007年3月的時候,美國科羅拉多州的高中化學老師亞倫·薩姆斯與喬納森·伯爾曼將課堂教學內容錄制成視頻,并將其上傳到學習網站,讓高中生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視頻講解來學習高中化學知識,這樣教學模式就會為教師和學生節約出大量的課堂時間,來解決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由于是和教師面對面溝通,教師還能在課堂上對學生的作業給予輔導。自此之后,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就被教育工作者所認可,并迅速流行起來。在2011年9月的時候,美國明尼蘇達明州的斯蒂爾沃特中一個小學五年級試用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方法,即取代傳統教師在課堂授課,學生回家鞏固的教育模式,經過兩年的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
三、翻轉課堂的教學實踐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我國高中英語教學模式正不斷改革創新,語法教學、情景教學、思維導圖教學、核心素養教學等教學模式層出不窮,然而現下應用最為廣泛的教學方法就是語法教學與情景教學的結合,這種教學模式因其實用性與有效性被廣泛應用,然而其存在的隱患也不容小覷。高中生在教師設定的情境中學習,表面來看積極參與其中,課堂氛圍異常活躍,然而因為缺少語法規則作為支撐,學生們往往下課后就忘記了。如若在課堂情境教學過程中插入語法規則的講解,則會破壞情境教學的效果。那么怎樣將語法規則融入情境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會語法規則的基礎上,進行情景教學,一直困擾著我。通過學習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嘗試將翻轉課堂與情境教學相結合,并將結合后的教學模式應用到高二(4)班,將未實行翻轉課堂教學的高二(3)班進行對比實驗。具體實驗方法:兩個班級同樣進行英語語法的學習,將所要講授的語法知識、語法規則、語法使用方法、語法習慣等制作成視頻,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畫、PPT以及嚴謹細致的語言加以講解,之后將制作完成的視頻利用互聯網上傳到高二(4)班的班級群中,讓學生回家自行下載學習,這樣學生就能夠隨時隨地的學習語法規則。并未將視頻上傳到高二(3)班的班級群中,只是單純布置了預習任務,讓學生們回家自行看書學習語法規則。在課堂教學的時候,我運用情境教學的方法,設定教學情境。
高二(4)班的學生順利完成了學習與訓練,然而高二(3)的學生在進行同樣的情景練習的時候,則進展緩慢,在選擇用詞的時候也難以決斷,相關練習也未按時完成,教師還需花費課堂時間去講解語法規則,不僅耽誤時間,而且效果不佳。通過為期一周的實驗,對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測評,發現高二(4)班的學生做題正確率明顯高于高二(3)班的學生,通過研究對比,我意識到翻轉課堂教育模式實用新穎。
總而言之,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使得課堂互動效率更高,更具意義。因為學生在課前已經對授課內容了然于心,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會節約出大量時間與學生探討,解決學生的問題。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學理念革新,在實踐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諸位教育工作者戒驕戒躁,探索創新,尋找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教育之路。翻轉課堂這種新型教育模式,教師可以大膽嘗試,改變教學思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切以對學生有利為前提,改革創新,積極探索。
參考文獻
[1]劉燕.談高中英語翻轉課堂中的激勵性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6(8).
[2]梁瑾.高中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學周刊,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