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容
摘?要:大學生是國家的主力軍隊伍,其人才的培養機制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近年來,針對學生就業難的話題,網絡媒體對此熱點一直議論紛紛,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對人才的培養。以就業為導向是當前高職院校較為新穎的思政課教學模式,也是其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教師應在教學方式與內容入手,培養專業技術過硬的人才,堅持就業導向的全程性,解決學生的思想與舊就業問題,培養道德素質高、三觀正確的人才。
關鍵詞:就業導向?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
當前國內高校注重對學術型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了解并適應社會的發展,同時,教育事業一直在不斷地摸索前進,在跟隨發展的階段也在進行相應的改革調整,而高職院校的思政課也正在朝著融入就業方向努力。而今就業導向逐漸成了人們的共識,也成為高職院校的核心理念,在進行思政課改革實踐時也堅持著就業導向的原則,本文主要從就業導向的重要性著手,分析改革中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對策。
一、高校思政教學以就業為導向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利于緩解學生對就業壓力的恐懼,大多學生在選擇院校及專業時,會著重看重其專業的就業率情況,這也出現了較為尷尬的局面,熱門專業的學生較多,冷門專業的學生被忽視,這時學校更要針對就業問題對學生進行專業的解答。高職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改革,將就業相關內容融入課堂之中,既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夠提升教學內容的實效性,緩解學生焦慮的心情。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大多高職院校開設的思政課學生并不認同其中的內容,認為其對自身職業發展無關,也不愿去上思政課。而這些想法出現后,也導致了高職思政課的出勤率不高,因此,變革創新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及方式還是很有必要的。其次,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政課教學對學生的職業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還能為學生進入社會奠定一定的思想道德基礎。同時,也能讓學生清晰認識到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發現自我的優勢與弱勢,提升就業能力作保障。最后,利于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職業崗位定位清晰能夠創造更多的物質精神財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發揮出卓越的品質。
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思政課面臨的問題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其一便是相關領導及教師的不重視,導致教師在開展思政課教學時只是流于形式,學生也會因此忽視這門課,同時,大多執教講師會存在對這門課的思想偏差,認為以就業為導向思政教學時簡單的就業指導,其主體性的思政內容還是不變的。其二便是在教學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在講解思政課時還是以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講授,像哲學及理論課教學是較為枯燥乏味的,學生會產生一定的厭煩心理,甚至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三便是思政課教學與就業融合度不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并未很好地將兩者相結合,再加上教師的專業能力及綜合素養有所欠缺,自身理解不夠也無法引導學生去深入理解。當然,以就業為導向進行思政課相關教學研究還是較匱乏的,新事物的融合需要不同老師進行溝通,但在實際過程中相關研究還是很少的。
三、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思政教學改革的對策
(一)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提升思政的實效性
以就業為導向的基礎便是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念,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與職業技能,將思想道德與職業技能進行融合,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而高職院校開設相關思政課,也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融入就業觀念,加深對學生主流意識的影響,讓學生更好地規范自身的行為。同時,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大多是官方化的語言,讓學生感覺在上政治報告課,提升思政課的實踐性,突出思政課與社會經濟的結合,明確就業的導向目標,將進一步提升教學的質量。
(二)豐富思政教學方式,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在高職思政課教學融入就業導向的觀念,讓教師加深以學生為中心思想意識,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學會取其精華,同時,創新現今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結合理論聯系實際,感知思政教學的內容。基于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想觀念下,完善高職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是很有必要的,其不單單是局限于某一方面,更包括學生的素質及實踐能力,可見,將這些納入考核標準也是很重要的。
四、結語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還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其錯誤的觀念使得社會就業形勢更加困難,可見,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還是很有必要的,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以就業為導向的方向還是很重要的。就業導向是高職院校教育較為看重的核心目標,尤其是在如今的大環境下,國內市場就業存在一定的難度,在這一情形下各校對就業目標就更為重視,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在深化教學改革實踐中,不斷體現了自身的教育特色,其更是保證高職院校持續發展的基礎要求。
參考文獻
[1]朱詩蕊.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思政教學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2019,2(12):79—80.
[2]夏路.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青年時代,2018,13(34):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