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互聯網 + ”背景下,結合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近況與問題分析,從完善的就業機制、全面的就業指導課程、個性化就業服務機制、自助式的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專業化和職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等 5 個方面提出了構建“互聯網 + 就業服務”的就業指導工作新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 + ”;高職院校;就業指導
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自 2002 年以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攀升。2019 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34萬人。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日益增大,而高職生由于知識理論不強,學歷不高,其就業問題更加復雜嚴峻。近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新一代信息技術及產品的發展不斷出現,使“”互聯網+”與高職院校就業指導結合成為可能。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精準就業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充分利用好“互聯網 +”的資源優勢,落實精準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目標任務。[1] “互聯網 +”時代的到來在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一定便利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大學生的就業思維,同時也給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研究“互聯網 +”背景下,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探尋有效的就業指導模式,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合格的職業教育人才,是高職院校應有的責任擔當。
一、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現狀與問題分析
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思想上也重視就業指導服務工作,大部分高職院校都能確保就業機構、設備、人員和經費到位,設立就業指導機構等機構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課程,開展各類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指導講座,舉辦各種校園專場招聘會,初次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也穩中有升。但是在“互聯網+”背景下,還缺乏互聯網思維。[2]
(一)未能充分運用“大數據”方便聯動優勢,就業指導機構缺乏多方聯動服務機制
當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機構多采取院系輔導員三級管理制,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職責主要是統籌協調,系部就業專干和輔導員應該是配合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落實具體工作。但在實際工作中,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系部就業專干和系輔導員經常各行其是,在各方協調溝通聯動方面缺乏制度化。系部就業專干和輔導員往往忙于事務性工作,對就業指導工作有心無力,經常對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安排的工作拖拉等不負責任的態度。這一各方機構職責不明確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效果。
(二)缺乏運用“互聯網+”能力,就業指導教育人員缺乏專業化和職業化
就業指導是一門系統的工程,非常復雜,這就要求就業指導工作職員要專業化和職業化,現階段高校就業指導教育工作者普遍認為就業指導工作就是事務性工作,負責收集和處理就業信息,協助辦理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流程,這不明白就業指導工作人員的核心優勢是就業指導服務所在。目前大部分就業工作人員比較年輕,職稱比較低,多為高校各部門機關行政人員、輔導員兼任,學科背景缺乏,缺乏就業指導需要的學科背景知識,平時工作繁雜,就業指導作為他們工作內容的一小部分,必然不可能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相關就業信息收集、處理中來。就業人員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缺乏導致的后果是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不夠專業,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多數高校就業指導人員信息化技術操作缺乏,不能熟練、科學、有效的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無法充分發揮“互聯網 +”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作用。
(三)沒有充分利用“大數據”優勢,就業指導內容缺乏全面化和全程化,指導形式缺乏多樣化。
“大數據”是“互聯網 +”時代最為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目前高校對大數據的利用嚴重不足。目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內容多是實踐性較強的、見效快的內容,如利用互聯網和微信等平臺提供就業信息服務,提供就業簡歷制作,就業應聘筆試面試技巧等介紹,而對于學生就業心理、職業生涯規劃等指導普遍缺乏。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課程更多停留在理論上的、階段性的教學。在教學活動中缺乏真實案例支持,缺乏生動通俗易懂性。就業指導形式比較單一,缺乏個性化指導服務,多是集體教學,如大班教學、舉行大型就業講座等,學生普遍缺乏主動積極參與,多是被動參與。很少有針對學生個性化需求定制的職業生涯咨詢和指導,這必然影響就業指導工作的效果。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機制探索
(一)健全學校、系部和班級輔導員三級聯動的就業工作機構
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信息方便快捷的特點,成立了各級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努力構建“學校統籌,院系負責,各方聯動,全員參加”的就業創業工作體系;明確各方職責,強化各方責任,校領導帶頭,上下聯動,多方協力做好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根據就業工作制度規定的指標體系開展院系就業工作評優,推動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專業化、制度化建設。各系部共抓,廣泛宣傳、深入動員,共同完善分片負責的就業推薦機制。創設起就業指導研究室、就業心理咨詢室、大數據分析室等機構,對學生做好就業指導工作的服務。
(二)實施“三級融通”的全程就業指導服務,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互聯網+”思維要求高職院校加強就業指導全程化,實施“三級融通”的就業指導教育,構建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求職體驗、擇業指導、升學指導和求職面試指導等完整的全程化就業指導教育體系。大一開展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同時將課程教學與學科專業相融合,提高課程質量。大二開始創業課程教育,大三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同時,積極開辟就業指導“第二課堂”,通過組織企業精英職業生涯訪談、校友報告會、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就業政策知識大賽、創業大賽、求職體驗等活動,全方位動員、全員參與,有力促進了學生了解企業,掌握政策,樹立正確就業觀,提高創新創業意識和就業能力。
(三)運用互聯網提升個性化就業服務機制。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就業指導服務模式應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和他們獨特的職業發展需求,給予個性化的就業指導,以便幫助他們了解每個人的性格特點、確定職業定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的方式,精準識別學生的問題點,需求點,加強個性化就業指導服務團隊的建設,并制定相關配套制度,以團體輔導、個性化咨詢等為學生送服務、送政策、送信息。這些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服務,滿足學生的就業需要。運用互聯網提升個性化就業服務質量,通過互聯網平臺提供“個性化”精準就業服務預約系統,為學生提供線上預約或線下解答的就業指導服務,消除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增強信心,提高抗挫能力。針對學生個性化需求,通過開設綜合素質提升訓練營,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多開展各種職業實踐的第二課堂活動。舉辦職業輔導月活動,開展企業精英進校園。加大就業政策宣傳,開展就業咨詢,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舉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精心社級素質訓練內容,幫助他們增加職業經歷及擇業技巧。
(四)搭建“互聯網+就業服務”就業服務平臺建設,
全面升級改版學校大學生就業業務辦理和就業微信公眾號功能,以線上崗位推送與線下招聘相結合,為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加充分就業提供精準服務、智力支持。高職院校要就業信息化建設,實現互聯網+就業“云共享”。通過有效的就業管理系統,搭建供需信息精準網絡對接平臺,完善我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信息數據庫,充分就業網、手機短信、利用手機APP、微信公眾號、QQ群等新媒體渠道,送政策、送指導、送服務,建立供需精準對接服務平臺。加強構建“門戶網站+手機端微信”同步的就業創業服務信息云平臺,實現信息查詢、網上預約、招聘會報名、宣講會申請、簡歷投遞、對接24小時QQ客服學生團隊等均“一機”完成,通過線上線下互動的“Q20”模式,實現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就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五)打造雙師素質的職業化就業指導隊伍,提高就業指導水平。
在當今“互聯網+”背景下,就業指導工作有必要打造一批職業化和專業化的工作人員。他們擁有專業的學科知識理論,擁有專業的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就業指導理論。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專職就業指導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專職就業指導人員對供需市場、企業人才招聘機制等認識。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就業指導人員的培訓,提升其使用互聯網技術的能力,讓就業指導人員熟練掌握互聯網新技術。
三、結語
互聯網技術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有著深遠的影響。高職院校要盡力研究“互聯網 + ”與高職學生就業的關系,高職院校應具有互聯網思維,整合各方資源,構建高職院校就業指導“互聯網+就業”模式,創新高職學生的就業指導模式,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合格的職業教育人才。
參考文獻
[1] 楊紅霞.”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精準就業的路徑探索[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3).
[2] 王超玲.高職院校就業指導的現狀及對策[J].遼寧高職學報.2009(09).
作者簡介:鄧日清,男,輔導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