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維
【摘要】Stem教育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一種有著先進教育思維理念和技術手段的模式,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就是讓學生在雜亂無章的課堂學習條件和情境之中,對于多個學科的知識內容進行全面融合,讓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更強、問題解決能力更突出、批判性思維更精準。本文主要對stem教育視角下的初中語文教學策略應用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Stem教育視角;初中語文;教學策略;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Stem教育的內涵
Stem教育主要指的是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
Engineering(工程)和Mathematics(數學)的多學科、綜合性
交叉教育。Stem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的學者提出的。Merrill基于學科整合的視角對Stem教育進行研究,認為Stem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元學科,包括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師在內的所有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講解和教授他們應知應會的知識內容,更為重要的是要將學習的綜合思維理念、技術手段和方式方法傳授給他們,助力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思維發散能力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同時,他認為Stem教育并不應當僅僅局限于這四個特定的學科教學中,應當積極地向其他學科進行整合、延伸與拓展,使之向著“Stem+”的方向發展,要強化學生21世紀所應當具備和擁有的技能,包括探究的問題、問題的解決、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創新創造能力的發展等。
二、Stem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教學內容相對淡薄、學生學習興趣缺乏、學習參與不足、寫作教學重視不夠等問題,將Stem教育充分應用和貫穿于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之中,能夠讓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之下進行學習資料的查找、自主學習感悟和交流的實施、學習方法技能的掌握,強化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進一步凸顯,實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Stem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能夠將工具的利用、方法的使用、知識的獲取與生產過程的創新有機統一起來,強化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充分體現,循序漸進地實現學生科學態度的培養,強化學生創造性思維與理性嚴謹思維的鍛煉與提升,實現學生人文意識的持續性提升。
Stem教育最核心、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強化學生問題綜合解決能力的培養,不管是何種層面、何種類型的問題,在Stem教育實施過程中,能夠將初中語文中文章內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把握、修辭手法的應用、寫作技巧的實施等問題分成一組或者一個問題,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情景或者具體的實踐等貫穿連接起來,并在學生面前進行呈現,再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形成問題發現的思路與方法、問題分析的技術與手段、問題解決的思維與路徑、問題解決評價的方案或態度等,充分引導和幫助學生在“動腦思考”和“動手做”過程中,這個過程中初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就能夠得到培養與提升。
三、Stem教育視角下的初中語文教學策略應用
(一)強化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導入與情境引入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情境導入和情境引入是最起始的環節,教師應當強化對教學內容的深度把握,強化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再進行具體情境的引入,讓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應用場合進行學習和認知,并提出需要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和解決的問題。情境導入和情境引入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和引導學生對學習的任務和主題進行明確,將學生的思維調動和引發出來,強化學生知識學習過程中興趣度和參與度的全面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創設出學生較為熟悉或者學生喜歡的情境,而創設的教學情境能否實現學生注意力的充分聚焦,則是Stem教育實施成敗的重要衡量標準和關鍵基礎條件。在初中語文教學情境創設中教師應當強化生活化策略實施,盡可能地讓教學情境的創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多選取那些學生興趣度較高的內容作為素材,強化學生對學習情境的認可與認同,這個過程中能夠實現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充分激引。比如,在進行《大自然的語言》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進行一些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或者農時諺語進行查找和搜集,再讓學生對于物候學基于我們生活意義的體現進行思考和談論,強化學生探究主動性的激發,這樣就能夠實現學生生活與教材內容的充分銜接、有效關聯,學生就會帶著思考、帶著興趣去做,這一方法能夠助力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和效果提升。再如,在進行《鄉愁》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對于《故鄉的云》這首曲目進行播放,組織學生進行跟唱,以此將學生帶入到對于故鄉的美好回憶之中,強化學生思鄉情結的迸發。之后教師可以對《月之故鄉》進行朗讀,幫助和引導學生實現思鄉情結的進一步深入,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孟郊的游子吟進行誦讀,之后再引導學生進入到《鄉愁》的學習之中,整個過程中始終以教學情境創設引領學生思維和情感,必然能夠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強化課堂教學中的思維引導與思維指導
在將學生們帶入到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讓學生保持良好學習狀態的基礎上,教師應當強化對學生具體學情的把握,以教育教學的目標為依據,精心構思、周密設計一些能夠對學生提供方向性且有著較強可行性的引導。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安排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充分交流、探究,實現學生思維的發散與拓展。在課堂教學中,起點和動力就是問題,而探究式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則是問題的設計是否足夠精準、合理。恰到好處的問題設置能夠將學生知識探究的欲望提振起來,將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激發出來,讓學生保持高速的思維運轉狀態。基于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結合教材的重點內容以及學生自學過程中存在的疑慮和困惑進行問題的設計,問題應當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師應當對問題的難易和深淺進行充分的把握,特別是要努力達到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如果問題過難,學生不知所措、無法入手,信心就會喪失,畏懼和抵觸情緒就會加重,而如果問題過于簡單,則沒有什么可以探究的必要性和意義。因此,教師要強化對問題關聯性的充分利用,由易到難進行階梯式問題的設計,幫助和引導學生迎難而上,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帶著信心進行問題的解決。比如,在進行《孔乙己》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三個問題:①孔乙己的命運是極為悲慘的,他生活的不幸最后設置于哪個季節?②孔乙己在走向死亡的過程中是一種什么樣的心境?③孔乙己的死亡對于何種社會現實進行了揭示?這樣的問題密切關聯又層層遞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解決,這個過程中就能夠強化學生知識內容認知與理解的深化。
(三)強化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鍛煉與制造改進
在課堂教學中“實踐鍛煉與制造改進”是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發展、提升的重要階段,其中也涉及學生基于所學知識內容的更新與升華。教師應當幫助和引導學生以合作小組為單位借助多種方式、應用多種渠道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借助網絡資源或者組織帶領學生對知識內容相關的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等進行學習參觀,并且對課后實踐動態進行及時跟進,有計劃、有目的地輔助和服務于學生的針對性學習。教育改革背景下,“互聯網+教育”的實施能夠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和先進的知識內容呈現手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豐富的教學資料和更先進的教學手段作為輔助和支撐。就初中語文學科而言,在課前對文章內容的審視、對學生學習認知特點的把握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進行文章背景資料的搜集,對其中相關的研究資料進行全面拓展。比如,在《蘇州園林》一文的教學中,由于很多學生都沒有去過蘇州園林,對于文章中描述的園林的位置、布局及其特征難以理解,而教師需要通過教學幫助學生對于蘇州園林“務必使每一個游覽者不管站在哪一個點上、眼前的畫面都是完美的”特點進行學習和認知,因此教師可以從互聯網上擷取一些照片并將其制作成一個十分鐘左右的《蘇州園林》微視頻,這樣就可以將蘇州園林中角落門窗的設計、遠景近景的層次、花草樹木的映襯、假山池沼的配合、亭臺軒榭的布局等的描述與微視頻中的畫面形成有效融合,教師可以將自身的解說詞融入微視頻之中,在這樣的教學“制造改進”中,學生就能夠深刻地理解和認知蘇州園林的設計風格與基本特點。
(四)強化課堂教學中的交流分享與反思提升
在學生進行知識內容的學習后,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全面總結,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微隨筆的練習、展示、交流與分享,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在進行微隨筆作品的展示中,其他同學和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作品展示者更加深入、細致地思考,帶著思考、帶著情感的文字表達往往能夠取得理想效果,也實現了學生個性的充分表達。在此基礎上,對自身的微隨筆作品進行全面改進、持續提升,引導和鼓勵對知識內容、寫作手法、情感表達等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實現學生語言表達與應用能力的有效提升。這樣在課堂微隨筆的寫作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打破思維定式,在筆端將自身基于生活的感悟充分流露出來,而且是直抒胸臆的情感表達。比如,在進行《我也追“星”》這一口語交際活動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和引導學生對于一些“追星”的資料進行收集,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對于彼此的心得進行分享,以此實現學生交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持續提升,同時將學生基于社會現象的認識充分提升起來,引導他們樹立起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認知。在進行“敬仰”和“崇拜”的理解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探討,這樣學生就能夠充分理解崇拜是感情的沖動,而敬仰才是理智認知的集中體現,因此在追星的過程中絕不能盲目。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寫作一篇自身崇敬的名人或者對追星的思考與認識,這樣學生在課堂微隨筆練習中就能夠寫出生動而新穎的內容,其中的觀點和文字表達也非常有見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當將“二次創作”思維充分應用其中,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課堂微隨筆,讓學生們提出深化、改進和提升的意見與建議,依次進行,這樣就能夠在反復的提煉與潤色中實現學生寫作能力的持續性提升。
參考文獻
[1]朱麗娜,葉兆寧.促進課內外融合的Stem教育實踐與反思[J].語文教學研究,2018(4).
[2]趙慧臣.STEM教育視野下中學生探究學習的設計與實施[J].現代教育技術,2017(11).
[3]常詠梅,張雅雅.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教學活動設計與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8(10).
[4]朱立偉.基于“5C”模式的STEM教學活動設計[J].教育信息技術,2018(9).
[5]余勝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5(4).
[6]蔣志輝,趙呈領.STEM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學學生學習力培養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