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課堂的延伸,作業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茖W合理地設計課后作業,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鞏固和記憶,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重點內容,在反思和總結中得到提高。對此,本文將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對作業模式進行改革優化,更加有效地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進行探究,并提出合理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優化改革;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作業設計在初中教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優秀的作業設計可以高效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對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視野起到了相當有效的作用。自“核心素養”一詞提出以來,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一直備受重視,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傳授理論知識,更要開設多種多樣的探究環節,幫助促進學生思考,拓展學生知識面,以此來注重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達到塑造多邊形人才的目的,作業的設計也不例外。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作業設計的現狀
(一)過分注重知識點的背誦
由于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過分注重知識點的記憶,從而忽視了實踐活動,使得作業的形式過于單一,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失去了主動思考的機會。學生將作業視為任務,疲于應付,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從而使教師加大作業量,形成惡性循環。
(二)作業模式單一
現階段的語文作業多采取“背誦”“抄寫”和“試題樣卷”的形式進行,很少涉及其他形式的作業,使得學生不能將所學的內容靈活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不能達到理想的練習效果。
(三)缺乏主動性
目前,初中語文課程的作業過于統一,教師不能根據每個同學的特點布置作業,缺少針對性。水平較低的學生往往因為作業量過大,內容難以理解而失去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反之,水平較高的同學卻因為內容過于簡單而失去練習的機會。這樣,統一的作業無法滿足所有同學的需求,不能做到有效地提升。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業設計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初中階段是學生生理和心理高速發展的時期,他們充滿活力,積極向上,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因此,我們提出辯論式作業設計,讓學生參與到激烈辯論活動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鍛煉了邏輯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提高對世界的認知,彌補了學生之間個性化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此外,還可以通過鼓勵學生閱讀近期的熱點新聞,并針對新聞內容發表自己的感想,將其寫成詩歌、散文等題材不限的讀后感,大家各抒己見,最后在課堂中進行展示,以此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拓展閱讀,向學生推薦多篇適合本階段的學生閱讀的文章,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針對不同文章的內容提出問題,對此進行探究,并對探究結果進行整合和展示。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為學生提供指導,但不能急于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否定,而是應該以鼓勵的態度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的優點進行肯定。
(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為在作業中培養學生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設置了一系列的探究式作業,幫助學生提出自己的主張。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主題內涵的探究性作業,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思考,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
一方面,可以針對文本或文章的中心思想提出問題,增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例如,在學習了李清照的《相見歡》后,我們提出問題:“本文運用了豐富的意向,并為其賦予了豐富的情感內容,將其寄予到‘梧桐‘深院等物象之中,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據此,請聯系古詩詞中典型的象征手法,探討詩詞中典型意象的文化內涵。”學生由此開展探究性學習,在互聯網中搜集資料,感受中華古典文化的魅力,將傳統文化中意向的內涵聯系起來,制成演示文稿在課堂中進行展示,共同感受典型意象無窮的魅力。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從內容的角度對學生進行考查,促進學生對內容的拓展性思考。例如,在學習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后,我們提出:“本文的主人公宋濂雖出身貧寒,但他仍舊堅持克服各種困難,一心向學,‘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而我們活在習總書記領導的新時代中,有著優良的教學設施和良好的學習背景,應如何向宋濂學習呢?”讓學生感受文章中主人公的精神品質,并以此受到啟發,投入到學習中。
(三)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
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作業的形式應該更加開放,以此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此外,不同學生由于個人經歷、興趣愛好及特長的不同,創作的作品也是不盡相同,在創作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嘗試,將所學的技巧靈活地應用到實踐中,對大師進行模仿也是進步的一種手段。與傳統的讀后感、議論文練習相比,開放性創作練習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傳統的寫作練習經常被學生當成強制性的任務,像對待考卷一樣認真,從而失去興趣,而開放性創作練習則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達到練習的效果,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自由結組,共同完成課題的探究,通過布置作業促進小組內部成員交流合作。通常,小組中會有至少一名領導者,對組內成員進行任務的分配和對小組合作成果進行總結。組內人員互幫互助,取長補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帶動了集體的進步。
三、總結
總而言之,無論教師以哪種形式對作業進行布置,都要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最終目標。此外,不同形式的作業可以進行靈活的改進和綜合,設計更加新穎有趣的作業方式,以此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在學習中培養堅持不懈、敢為人先的優秀品質,在未來的發展中占據有利地位。
參考文獻
[1]黃婷,魏小娜.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課程重建與教學策略——2016年度語文教育研究論著評析之四[J].中學語文旬刊.2017(16).
[2]王永付.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中學語文教學[J].考試周刊,2017(56).
[3]趙福樓.核心素養:現代語文重建的起點與歸宿[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6(4).
[4]徐文彬.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實踐探索[J].師資建設,2017(3).
作者簡介:倪冬英,女,1976年生,江蘇省無錫市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學科作業優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