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曉
摘 要:民間美術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公費師范生具有在大學畢業后回生源地鄉村學校教師崗位任職的特性。在師范院校開設“民間美術鑒賞”課程,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想象力、激發學生創造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利于弘揚民族文化,實現民間美術在校園中的傳承。
關鍵詞:公費師范生;民間美術;湖湘文化;教學改革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改革,美術教育的地位越來越高,民間美術也越發受到重視。但受外來文化、工業化生產的沖擊,傳統文化日漸式微。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筆者也感受到了在社會轉型期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對民間傳統文化的忽視和缺失。學校是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藝術的主陣地。面對以師范生產出導向為核心的師范院校,開設“民間美術鑒賞”課程有其必要性,它能使青少年樂享美術教育和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成為心智健康、性格友善、獨立自信的個體,成為民間藝術的受益者和傳承者。
1 民間美術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的重要部署以來,特別是2015年9月國辦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來,美育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也出臺《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立足湖南實際,制定政策舉措,強化美育育人功能,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推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
民間美術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對美的最質樸的表達,具有較強的象征性、實用性和審美性特征。在校園中融入民間美術課程,可以豐富美育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向學生(特別是將來從事教育工作的公費師范生)介紹民間美術文化,使學生全面了解民間美術的含義、表現形式以及古人對傳統文化的思維表達;還可以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讓學生體驗民間美術,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熱情,促進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2 我校公費師范生的教育現狀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是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主的省屬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是全國最大規模的小學教師教育和公費定向鄉村小學教師培養高校。我校的公費師范生生源來自本省的六年制初招生,學生在大學的學習中,享受政府免繳學費的待遇,在大學畢業后,由生源地教育局根據考試成績擇優分配至各鄉村小學教師崗位任教。由于是初中起點,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有所欠缺,其人生觀、價值觀等尚未完全形成,有待引導。因此,教師在德育、美育等教育工作的責任重大。從保障和提升師范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鄉村小學教師隊伍來看,我校在公費師范生質量的提升和建設中堅持以師范生的師范性為中心,開設課程兼顧師范專業教育、文化教育、專業技法教育等,還有試講與試教、教學與教法等少量師范類訓練課程,目標定位和產出導向指向明確。但也有出現開設課程數量多、教學觀念陳舊等不足,部分教師為了追求獎項、榮譽(指導學生屢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大獎),用在教育技術訓練和理論上的時間相對較少,存在“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
3 “民間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之我見
2018年4月21日,在全國學校美育工作會議中,湖南省與教育部簽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教育部將對湖南省在開展美育教育教學改革、建設全國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與基地、加大鄉村美育教師培訓力度等方面給予支持。我校培養的公費師范生是服務本省鄉村小學的。筆者認為,在新時代社會背景下,師范院校“民間美術鑒賞”課程的開設與實施應兼顧師范生的師范性,突出對民族文化的弘揚、延續和創新,內容上向湖湘民間美術傾斜,突出湖湘地域特色。
根據公費師范生的特殊性合理分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比例。理論教學可結合博物館、實訓實習基地進行現場教學;實踐教學則將學生作為實踐主體,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和動手能力,要求學生完成實踐教學體驗報告和設計創作。
民間美術是民間藝術家結合當時的自然條件創造出來的民間文化,在教學中可以用現代生活方式為類比,引導學生理解農耕社會勞動人民的生活方式,梳理民間美術的發展脈絡。在教學資源上,我校美術與設計學院有專門從事民族民間美術研究的科研團隊,可合理分配和整合資源;學校“湖南省湖湘民族民間藝術教育研究基地”“民族文化藝術傳承與普及基地”等也可提供相應教學素材。在教學設計上,先概述國內民間美術,再重點拓展湖湘民間美術,弘揚民間美術。如在拓展梅山文化視野下的瑤、苗族神祇畫像時,結合梅山教道場科儀文本、道場工具、儺面具進行講解,分析神像畫作為瑤、苗人的內在生命的寄托而構成文化的骨骼,融入梅山文化之中,調節和平衡瑤、苗人民的精神和心靈,構筑梅山地區人民的理想世界、人神關系和思想道德體系。在講述湘南村廟壁畫時,分析百越民族的生存環境、民間信仰,分析眾神赴壇圖、兵馬圖、祈雨圖和梅山道場等壁畫題材;分析村廟壁畫彌漫出百越文化所特有的奇特詭譎的神秘氣息以及無可比擬的湘楚藝術魅力,及其反映荊楚似巫似道、尚武崇文的祭祀程式儀軌,反映漁獵與農耕文明的密切關系。講述湖湘宗祠壁畫和民居壁畫時,則要突出忠孝文化和鄉土文化。
民間美術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形態代表著古人的宇宙觀、美學觀、感情以及心理素質,反映著中國文化的哲學體系、美學體系、造型體系和色彩體系。為方便學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在教學思想上,需延續傳統思維。如從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中體悟江永女書文化,從侗族織錦創作(蝴蝶媽媽、太陽花)中感受原始崇拜、動植物崇拜和圖騰崇拜,從石雕題材(老鼠葡萄、四季長春、劉海灑錢)中理解古人祈求多子多福、平安富貴的意愿。
我國民間藝術是在長期的農耕文化下形成的,其種類多、品位足、底蘊深。在一批現代手工藝人的努力下,諸多傳統藝術形式、色彩、觀念經過創作,重新出現在大眾視野里。目前,傳統藝術以文創商品的形式被年輕人關注和接受。文化創意產業在增強情感認同和民族凝聚力、傳承民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實訓中,可將教育技術訓練與實訓相結合。先安排專題由學生自行組隊、收集資料、制作課件、上講臺講授并分享心得,然后學生互評,教師解惑,最后再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在實訓中心進行文創設計。同時,選擇優秀作品參與競賽,以達到“以賽促學、以賽帶訓”的目的。學院多次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授課和指導,引導學生分析民間剪紙、民間皮影、民間年畫等的圖形符號、造型特征以及其體現的思想和內涵,尋找設計元素進行結構重組,并完成創新作品,使原有產品具有新的審美特征。
我校公費師范生擁有較多的社會實踐(如頂崗實習、民族民間美術進校園活動)機會。實踐中,他們制作民間美術課件,根據圖像體現的文化內涵,采用講故事等形式,向鄉村小學學生講授民間美術,讓孩子們體會其中的樂趣,同時根據圖像的造型、色彩等,引導和鼓勵孩子們進行小產品創作、繪畫創作、玩具創作等文化創新設計。
4 結語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在師范院校中把民間美術融入課程教學,使人才培養的產出導向為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傳承服務。對于公費師范生而言,“民間美術鑒賞”課程的開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能促進民間藝術之花綻放校園。
參考文獻:
[1] 李尚可.中國民間美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6(7):151.
[2] 靳之林.論中國民間美術[J].美術研究,2003.
[3] 黃穎茜.弘揚、延續、創新——高校《中國民間美術》教學之思[J].戲曲之家,2016(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