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璐
摘? ? 要: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領域和重大任務。本文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為切入點,論述生態文明的含義及十九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充分認識生態文明觀是對傳統生態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環境污染問題與生態破壞等問題。推進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茖W技術,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生態保護,為生態文明提供重要載體。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保障。
關鍵詞: 生態文明建設? ? 美麗中國? ? 生態文明觀
一、引言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物質來源,生態環境是承受人類活動的各種作用結果。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1]。近年來,我國現代化進程加快,但同時也產生一些生態破壞和生態環境污染問題。面對嚴峻的形勢,人類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斗目標不斷完善,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1]。這一目標指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強國不僅需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的提升,而且需要生態文明的協同并進。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不僅對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做出更大的貢獻。
目前一些學者從理論角度理解生態文明,對其概念、特征和地位進行大量研究。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地指出,在全面決勝小康的關鍵期,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轉折期,一定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只有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才能早日建成美麗中國[2]。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進行了系統總結和重點部署,梳理了五年來取得的新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標、新部署,為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和根本遵循[3]。
本文結合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及其基本內涵進行解讀,指出生態文明觀是傳統生態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新發展,并提出生態環境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以及具體政策建議。
二、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
人類的發展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生態文明”[4]。
“生態”一詞來源于古希臘文明,指環境與家。簡單地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5]。“文明”是指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
生態是各種力量相互制約、協調共生的結果。生態文明指以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它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新形態,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引導人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它包括人與人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它是人類文明理念、探索模式和發展道路的重大進步[6]。
三、生態文明觀理論的來源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我國傳統自然生態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創立了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
(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根植于我國傳統自然生態思想
我國自古就有“天地人合一”等蘊含自然生態意識的傳統思想理論,如儒家曾經提出“取物不盡物,取物以順時”,要求人們有限度地利用自然資源,反對無限制的破壞性開發;到宋朝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態資源思想。由此看來,我國生態文明思想由來已久,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是對傳統生態思想的總結和升華[7]。
(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
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主要運用歷史唯物觀思考人類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辯證法的思維,將生產力和生態理論有機結合[8]。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飽含著辯證法的思維,明確表示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辯證地看待生態環境與社會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并努力維持二者之間的平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不僅延續和繼承了馬克思的生態文明觀點,更重要的是將經濟與環境的辯證關系提升為高度和深刻的理論題域[9]。
四、生態環境中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有所緩解,尚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污染問題
高速發展進程帶來了水體污染和大氣污染。近年來,我國大氣環境面臨一些問題:全國40多個重點城市中,約70%以上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達不到國家規定的二級標準。與此同時,水體污染加重。雖然我國淡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四位,但其人均水資源是全球貧乏國家之一,此外水污染加劇造成國家水資源匱乏[10]。75%以上的湖泊因氮、磷污染造成富營養化,大型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水質較差。
(三)生物物種數量問題
據統計,我國15%—20%的植物物種正處于瀕危狀態,僅高等植物中的瀕危植物就高達4000—5000種。資料表明,高鼻羚羊、東北虎等珍貴野生動物分布區顯著縮小,種群數量銳減。由此可見,我國正面臨物種保護壓力。
(四)森林資源問題
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我國森林面積占2.08×1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1.63%,森林蓄積1.5×1011立方米。但由于燃料消耗、毀林開荒及掠奪性開發,造成森林的消耗和破壞,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且分布不均,森林覆蓋率遠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林業發展面臨挑戰[11]。
(五)水土流失問題
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和生態惡化的集中反映,影響經濟的發展。我國多數省區目前水土流失嚴重,現有土壤侵蝕面積達到35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37.2%。
(六)荒漠化問題
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27%,北方地區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已超過149萬平方公里,約占國土面積的15.5%。而且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與之有關的各種地質災害時有發生,造成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棄耕等問題。
五、我國生態環境中面臨問題的成因
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是綜合性因素疊加的結果,這既是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必然出現的結果,又有人為原因而造成的后果,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
輕重工業區域分布,未能充分考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加劇了污染的空間轉移。
(二)生態科技水平滯后
生態科技是指人類利用科技手段解決社會發展中出現生態環境問題。將科技運用于生態保護領域,能有效處理日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但由于受到科技水平和思想觀念的制約,目前的生態科技還處于初級階段,缺乏核心的競爭力,服務于生態環境治理的能力仍有限,難以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三)市場活動的局限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包括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又包括主管部門對經濟活動的宏觀調控。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生產往往是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可能會減少,生態環境容易遭到破壞。主管部門是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主體,但其環境決策也存在局限性。在某些經濟活動中,制定環境保護政策部門往往從自身立場出發,造成部門間政策交織,難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
(四)生態意識陳舊
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是由于人們生態意識的陳舊引起的。在這種生態意識之下,竭澤而漁、竭礦而采。消費主義盛行,加劇自然資源、能源供應矛盾,生態平衡遭到損害。
六、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戰略對策與措施
(一)推進綠色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體現了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這一理念將指引我們更好地實現人民生活富裕、國家富強、美麗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2]。
推動綠色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就要多策并舉、標本兼治,這樣才能筑牢根基、行穩致遠。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利用綠色產業培育形成更多市場主體和新的增長點[13]。
(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積極推進休耕政策的實施,推廣種地養地和綜合治理相結合的生產技術模式,引導農民轉變生產理念,實行綠色種植,可以最大限度地涵養水源、保護耕地,為生態系統的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持[14]。
(三)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
(四)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
科學技術既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又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手段。我國具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但目前的開發利用水平低。為此,國家提出要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努力改善能源結構。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努力在重大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尤其要在油氣資源、電網技術等領域勘探開發利用技術,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和技術改造。
七、結語
我國已邁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新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是理論形態與實踐形態的有機統一,是人類文明史上一次全方位的變革、創新與探索[15]。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生態文明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黨的歷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吸納了中華傳統文化智慧,在我國發展實踐的深化和拓展中不斷完善,把建設生態文明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完整地統一起來,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開啟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為世界各國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貢獻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曹光杰.中國生態環境問題分析[J].臨沂師專學報,1999(3):23-26.
[2]周生賢.積極建設生態義明[J].求是,2009(22):30-32.
[3]走進新時代十九大精神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谷樹忠,胡詠君,周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01):2-13.
[5]鄭冬梅.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廈門的調查與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11):64-70.
[6]劉海清,劉絳華.論建設生態義明.理論導報,2008(2):44-6.
[7]劉耀彬,鄭維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歷史形成、邏輯主線及實踐創新[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68-76.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胡鞍鋼.地區與發展西部開發新戰略[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2001.
[11]趙其國,黃國勤,馬艷芹.中國生態環境狀況與生態文明建設[J].生態學報,2016,36(19):6328-6335.
[12]趙建軍,楊永浦.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解析[J].環境保護,2017(22):32-34.
[13]陳偉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8(01):82-84.
[14]胡鞍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J].林業經濟,2017(12):3-5.
[15]胡鞍鋼,張新.建設美麗中國? 加快邁進生態強國時代[J].國際稅收,2018(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