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高校中,教學改革是各項教學活動中一個永恒的話題。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高職院校也將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如教學資源的配制不當,教學設施與內容的陳舊,學生生源質量下降等問題。在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下,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我們必須對課程進行不斷的改革以適應時代的要求。該文探討了模塊化教學與理實一體化教學在非測繪專業測量學課程改革中的實踐應用,并提出了與之相對應的考試評價方式。
關鍵詞:測量學課程改革? 模塊化教學? 理實一體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P2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9(a)-0129-03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技術教育越發得重視。2019年的政府報告提到職業教育要擴招100萬,職業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期已經到來。要想讓職業教育真正地“香起來”,我們的落腳點還是要在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質量上面來,讓學生在學校里學有所成,讓學生走向社會能夠學有所用。當前我國經濟在高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用工荒”和“就業難”并存的局面。用工是對于企業而言,就業是對于高校畢業生而言,企業難以招到自己滿意的人才,問題究竟出在什么地方?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筆者認為當前我們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某些方面還是不能很好地對接企業的需求,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需要不斷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不斷更新與優化課程教學內容。
測量學是大部分工科院校必開的一門課程,測量學涉及的專業也非常廣泛,包括土木工程類、交通橋梁類、土地資源管理類等10多個大類20多個專業[1]。因此,幾乎每一個開設了測量學課程的高校,測量實驗室都是一個比較繁忙的實驗室,測量教研室也是一個承擔教學工作比較繁重的教研室。面對不同的專業對測量學的不同需求,如何將有限的教學資源合理地投入到教學中去,是我們每一個教測量學課程的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近年來,我國測繪事業的發展非常快,新的測繪手段與方法不斷涌現,我們需要對測量學教學進行不斷改進,以滿足生產實踐的需求。
1? 目前非測繪專業測量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資源的分配
測量學的教學專業覆蓋范圍比較廣,授課人數多,就我們學校來說,水利工程專業、水利建設工程、水利工程施工技術、工程造價、水利水電工程管理、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建筑工程技術等與工程相關專業都要學習測量學的知識。學校每年新招入的2000多名學生中就有近1000人要學習測量學課程。由于測量學教學涉及的專業太多,大多高職院校的測量教研室在教學過程中很容易遇到測量學的教學任務重、實訓場所不足、儀器不足等客觀存在的教學問題。
1.2 教學內容的選取
測量學教學涉及的專業眾多,不同的專業對測量學的需求又是不同。是應該對不同專業開設不同的測量學課程,還是所有專業統一安排一樣的測量課程呢?如果每一個專業都選用不同的教材,勢必會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教學資源不可以共享,教師教的課程數也會過多,教師備課量會很大。如果所有非測繪專業采取統一的教材,雖然有利于教師的教學過程,但是對學生的專業發展不利。如何在眾多的非測量專業中合理地安排好測量學教學內容是我們每一個測量教研室的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1.3 課時不足
測量學是一門對學生動手能力要求很高的學科,當前職業院校的教學也都在偏重于實踐教學內容,我們的學生要有越來越多的動手操作時間。一方面,我們授課總的課時數是不變的甚至是減少的;另一方面,測量教學不斷有新知識的補充,學生的實踐教學課時是在不斷增加的。如何在課時壓縮的情況下保證教學質量,勢必要求我們的教師不斷改進傳統的教學手段與方法[2]。
2? 非測繪專業測量學教學課程改革實施方案
2.1 課程內容模塊化
我們首先將測量學教學分為測量學基礎模塊和工程應用測量模塊。基礎測量模塊圍繞儀器的使用進行展開,分為水準儀測量模塊、全站儀測量模塊、GPS測量模塊、地形圖繪制模塊;工程應用測量模塊分為渠道測測量、架空送電線路測量、公路線路測量、工業與民用建筑施工測量(見表1)。其中基礎模塊為每個開設測量課的專業學生必學的模塊,專業模塊根據學生所在專業進行補充學習。這樣的模塊劃分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集中整個測量教研室的師資力量進行集體備課,統一標準進行基礎模塊的授課;二是不同專業的學生能夠學到針對自己專業相關的測量知識。
2.2 課程內容理實一體化
對于高職的學生學習測量學,學校多年的測量教學經驗總結是:學生計算功底薄弱,對理論知識掌握不好,對實踐操作普遍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們對學習測量學的學生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能夠熟練應用測量儀器完成簡單的測量任務。
學校對測量學教學改革進行了一項大膽的嘗試,叫作“階段性教學”。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對開設測量課程的班級進行連續一個月的測量課程階段性教學。以一個學期18個周16個班級的教學量來進行安排就是:1~4周進行4個班的測量階段性教學任務,5~8周進行另外4個班的階段性教學任務,以此類推。進行階段性教學的班級,在一個月中只進行測量課程的學習。在這一個月中,測量儀器一直在學生手中,由學生進行保管。學生可以在課外時間進行儀器的動手操作,也不必要頻繁地去儀器室借還儀器,可以緩解測量課時不足的壓力和儀器室實驗員頻繁收發儀器的壓力。
這樣的階段性教學方式非常適合我們測量學課程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測量學授課的一般模式是理論課在教室講授儀器知識、表格記錄與計算方法,然后去實訓場地進行操作練習,操作過程中或結束再進行理論的講解和強化。傳統的一周4小節測量學授課模式不能很好地適應測量學這種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教學模式,由于課時的斷開,往往會造成連續的理論課程,不能讓學生在學習了理論知識后及時動手操作練習。
理實一體化教學要求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學校對測量課程進行連續一個月的強化教學,能夠很好地達到這一目的。由于一個月中,學生只上測量課,教師能夠很好地突破理論授課與實踐授課時空割裂的狀態,能夠在學生理論學習到一定程度后靈活安排學生到實訓場地進行練習。
學校經過3年的階段性教學實踐,學生普遍反映樂于接受這種連續一個月進行測量強化學習的學習方式,學生認為自己學到了東西,能夠有充足時間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測量學習小組在一個月的課程結束后都能夠利用自己小組采集的數據在電腦上畫出學校1∶500的地形圖。
該種教學方式學校也在進行不斷的優化,有兩點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連續一個月的單一課程可能會對其他課程的安排造成挑戰,需要對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整體調整;二是教師普遍反映該種教學方式比較有成果,但同時工作量比較大,因此學校對測量階段性教學課程配備兩名教師,一名主講全程參與課程授課,輔助講解教師進行實踐課輔助授課。
2.3 課程考試多樣化
課程改革必然要有相應的考試改革與之相對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課程改革的成效。學校對非測量專業的課程進行了模塊化和理實一體的階段性教學改革,因此課程的考核也具有模塊化和理實一體化的特點。首先測量學考試的內容分為表格計算、操作考試、理論考試,具體內容見表2。在測量中表格計算是銜接理論知識與操作水平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外業的表格記錄即考驗的是實踐能力,內業的表格計算即考驗理論知識水平。
(1)以考核計算能力為目的平時課堂表格計算。
計算能力的考核在平時的課堂中,隨學隨考。使用該種考核方式需要教師有足夠量的練習題目,保證每一位學生所處理的數據是不一樣的,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抄襲情況的出現,真正做到以考促學[3]。為了保證每一位學生數據不一樣,學校教師采取了兩種方式:一是對往屆學生觀察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去掉數據處理結果,形成表格題庫;二是準備兩套基底數據,根據每位學生學號的不同,對基底數據進行加減學號常數的設置形成不同數據,以保證每位學生拿到的數據唯一。
(2)與測量工操作考試相對應的階段性操作考核。
對學生的操作考核也在平時,分為4個大的階段,大致相當于一周(該校測量階段性教學為一周24課時)一考核,并圍繞儀器的使用同時結合測量工考證操作考試項目進行。在水準儀四等測量學完后我們即對學生進行水準儀四等水準測量考試,全站儀測回法測角學習完后即對學生進行全站儀測量四邊形內角考試。這兩個項目考試要求完全與測量工中級考證操作考試相同,所以該校學生在學習完測量學后能夠很輕松地通過中級測量工考證操作考試。第三周與第四周的考試主要為施工放樣考試,根據學生所在專業不同放樣內容不同,為學生的深入提高考核。
(3)與測量工理論考試相對應的期末上機理論考試。
測量學的理論考試為上機考試,考試時間為課程學習結束。學校的測量學理論考試題庫為課程題庫與中級測量工理論題庫融合形成的題庫。課程題庫涵蓋書本各章節知識點,考證理論題庫為歷年中級測量工理論考試題目整理而成。
3? 結語
學校非測繪專業測量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針對學習測量課程的專業較多,采取基礎模塊加專業模塊的模塊化教學方式以滿足不同專業對測量學知識的需求。模塊化教學可以使得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封裝組合,充分調動整個教研室的教師進行集體備課。
(2)針對非測繪專業測量教學任務重、課時少的特點,采取連續一月的理實一體化階段性教學模式。連續一個月的測量單項教學,可以使得授課教師能夠有效地將測量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銜接起來。由于儀器一直保管在學生手中,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實踐練習,同時也將測量儀器的使用率最大程度地調用起來。
(3)對學生的考核注重過程的考核,注重動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并且與中級測量工考證進行對接。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考核可以充分發揮考試的作用,促進學生平時的自我學習;模擬中級測量工考證進行考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看到所學知識崗位需求。
參考文獻
[1] 張俊,張鵬飛,李屹旭.非測繪專業測量學教學改革實踐與探討[J].地礦測繪,2011,27(1):44-46.
[2] 肖鸞,陳鳳年,陳海勝.工程測量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08(5):110-112.
[3] 彭文.高職院校考試問題改革問題及思考——以《水利工程測量》課程為例[J].綠色科技,2019(5):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