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鄭士林
摘 要:“非遺”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它具有悠長的歷史內涵。“非遺”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為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寶貴的教育素材。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論述了“非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義,重點提出了基于“非遺”傳承與發展上推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非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非遺”全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將其定義為由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傳下來,并當作各族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式各樣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和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我國一直以來十分重視“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并出臺各類政策確保“非遺”得到科學、持續的發展。不少高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校園,把其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高職院校是偏向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可以充分結合“非遺”呈現的工匠精神,挖掘“非遺”的資源,掀起“非遺”流入校園和課堂的熱潮,營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氛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利用“非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
一、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知識結構有待協調
不少高職院校以專業知識的學習為重,都偏重于對學生專業理論和技能的教學,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貫穿整個教學全過程;甚至個別高職院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只需要走馬觀花式淺淺而學,流于形式。這類把思想政治教育邊緣化的現象,導致沒能充分地、有效地滿足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也難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課程形式較為單一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課程單一、重心不夠突出、內容缺乏新意等問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到高校教學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則能有效解決當前存在的不足。“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不應只停留在對學生傳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意識形態、法律和道德等基本準則,還需要融入更多的人文領域,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學習缺乏積極主動
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通常采取單向灌輸的形式進行,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直接導致了教育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互動性較強的體系,學生們的主動性仍然仍然有待提高。而高職院校可充分挖掘“非遺”的豐富資源,充當教育素材,足夠吸引學生們主動關注。
二、“非遺”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高職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非遺”蘊含著民族特有的精神風采、人文價值以及文化標識,是中華民族認同和歸屬的源泉。利用“非遺”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加深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出要樹立“四個自信”,而其中的文化自信,則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礎、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非遺”文化,有利于學生掌握自身民族文化的特質,自覺抵御外來文化的滲透沖擊,樹立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通過“非遺”實施素質教育
“非遺”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體系可適當地、合理地納入“非遺”文化的內容,這不僅是“非遺”傳承發展的新穎方法,更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創新途徑。通過“非遺”文化為載體,促進高職學生加深對“非遺”的認識和理解,開闊高職學生眼界,提升高職學生的文化素養,個性發展和氣質,從而萌發自豪感,醞釀民族精神,培養新一代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有利于提高高職學生的道德素質
“非遺”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的高度集聚,是促進中華文化繁榮發展,豐富文化形態,多元化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深厚的文化積淀對大學生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他們以微妙的方式感受著傳統文化的魅力。
(四)有利于“非遺”的傳承和保護
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被移除,逐漸被遺忘,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遭到破壞甚至面臨滅絕。人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市場,他們不愿遵循這些傳統技術,也不愿意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校園和課堂,加強大學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深化大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和繁榮民族文化的復興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反過來又影響了更多的大學生,積極參與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的行列。
三、“非遺”促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開拓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將“非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改變了原本單調的內容和形式,積極適應了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非遺”涉及的領域廣泛、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使教育過程更加形象化,采用啟發誘導,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其中的積極性,努力使教育得到更好的成效。
(二)營造良好的傳承和保護“非遺”的環境
根據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高職院校應當主動承擔開展相關的“非遺”文化教育。而高職院校將“非遺”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不但能承擔起傳承和保護“非遺”的主體責任,還能幫助大學生加深對“非遺”的認識,進一步強化大學生對“非遺”的保護意識,切實優化“非遺”在校園環境中的有效性。
(三)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經濟全球化時代,外來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持續加強,容易導致出現高職學生對民族文化認同感薄弱的現象。“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將“非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不僅能提升教育成效,還能讓高職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四)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知行合一”為重心的教育,強調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促進大學生成功成才。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應主動探索符合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利用“非遺”文化構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努力提升高職院校的文化內涵,提高“非遺”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盡力打造具備民族品格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學生。
四、結語
綜上所述,積極探索和研究“非遺”在促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非遺”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一方面是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突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非遺”的傳承與保護。高職院校應當充分發揮“非遺”豐富的資源作用,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積極創新教育方式,強化育人效果,促使新時代下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新作為。
參考文獻
[1] 鄭士林,張冬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與高校素質教育對接路徑新探——以廣東行政職業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8(33):24-25.
[2] 鄭士林.國學教育在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作用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7):164.
[3]包文婷.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索[J].戲劇之家,2018(29):169+171.
[4] 李翠.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D].蘇州大學,201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以廣東行政職業學院為例”(哲學社會科學類一般項目,項目編號:pdjhb078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楊璐,廣東行政職業學院,2016級投資與理財專業學生;指導老師:鄭士林,廣東行政職業學院輔導員,高教研究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