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校志愿服務成為熱門話題,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上都展示了其巨大的潛力和生命力,成為溝通學校與社會的有效橋梁。從當前高校志愿服務的發展看:一方面,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多樣,主題豐富,組織嚴密,時間靈活;另一方面,志愿服務者的管理缺乏穩定持久,志愿服務組織的運行機制有待創新,志愿服務活動的實施效果有待提高。今后還需要開展組織培訓,提升志愿服務者的綜合素質;健全建設平臺,規范志愿服務社團的運行機制;完善激勵機制,強化志愿服務活動的實施效果。
關鍵詞:志愿服務;高校;溝通橋梁
近些年來,志愿服務活動在我國發展的非常快。尤其是在高校的志愿服務活動,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上都展示了其巨大的潛力和生命力,成為高校文化的一部分,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于弘揚社會主力核心價值觀,展示社會主義道德,培養合格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高校志愿服務成為溝通學校與社會的有效橋梁
(一)從社會走入學校
早期的志愿服務活動,更多的是由社會各界團體組織發起實行,出于對雷鋒精神的認可,出于對社會主義和諧友愛的向往,以服務他人,服務社會作為宗旨,往往是在社會生產甚至是國家安全出現了困難后,涌現出一大批進步青年自覺地貢獻自己的業余時間精力,揮灑汗水甚至鮮血,小到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大到保家衛國,內容不一而足。自誕生以來,就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已經成為全國性的大趨勢。
進入新時期以后,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我們更多要面對的不再是直接的問題,而是一些長期性的難題。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既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的今天;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入,既要抓物質文明建設,更要抓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在我國社會矛盾發生變化,要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今天,我們需要更多的高校學生加入進來,讓這批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們,在還沒有正式踏入社會之前就先認知社會,了解問題才能在今后的長期建設中解決問題。
(二)從學校走向社會
對于許多高校學生來說,大學之前的主題基本是圍繞著學習展開的。進入高校后,雖然依然需要學習,但是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顯然也不止于學習。當思維跳脫出了公式計算和題海背誦,他們想要完成以前沒時間也沒能力去做的事情,想要擁有新的朋友,想要更有質量地融入校園,度過寶貴的大學時光,想要提前接觸社會,為未來適應社會打下基礎,種種想法不一而足。
有趣的是,在某種意義上,志愿服務可以滿足這些愿望。它也許會很辛苦,離輕松舒服、干凈整潔的娛樂隔著很遠的距離。但是完成它的過程會給人無法代替的成就感,學一些沒有注意過卻很實用的技能,交一些擁有完全不同人生道路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參加一些能讓他人感到幸福自己也能更加自信的活動,更重要的是,為自己所熱愛的國家社會的進步做些力所能及踏實向前的改變,找到自己的前進方向,變成更好的自己。
二、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發展現狀
(一)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擁有的特色
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作為大學生走出象牙塔,提前接觸社會的有效實踐活動。相較于社會上的志愿服務活動,高校志愿活動帶有更多校園文化特色,也成為高校進行思想政治實踐教育的重要方式。
1.活動形式多樣。大學生精力充沛,行動力強,能設計出各種形式來配合他們活動的主題,活動過程中,還可以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拍成視頻上傳至網絡平臺,以便擴大活動影響,吸引更多人的加入。在校園內,他們幫助維護校園衛生和安全秩序;實時了解國內外新聞,針對同學們感興趣的內容結合所學專業,進行各種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的知識專題的宣傳、推廣和服務。不定期進行知識講座和趣味競賽,到城市社區或是基層農村去義務服務,實用性和服務性兼具,很受歡迎;在校外,幫助交警進行交通疏導,為孤兒院和敬老院提供幫助,解決他們的困擾。還可以與周邊學校、市內甚至省內一些組織聯動進行大型的志愿活動。
2.活動主題豐富。大學生頭腦靈活,充滿了好奇心,善于觀察,且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極強,有大學生作為主要成員的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往往能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腳步。眼中見到的,耳中聽到的都可以為他們的活動提供新的主題靈感并立刻施行。在校內,可以根據自身所學專業安排志愿服務主題,服務他人的同時也檢驗自己的學習情況。如口腔學院的社團可選擇如何保護/清理牙齒的專題,美容學院的社團可選擇如何護理身體、化妝清潔的專題,信息學院的社團可選擇如何維護電腦的專題等等;在校外,可以組織一些公益活動,了解學校附近社區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信息,結對幫扶,這也是高校落實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之一。除了捐贈物資之外,還可以經常看望,幫助他們打掃衛生,做身體護理,輔導孩子們的功課等等,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3.活動組織嚴密。大學生熱情活潑,但經驗不足,高校的志愿服務往往以院系黨團支部或是學生社團為依托,請院系老師或是與社團活動內容相對應的專業老師指導把關,受校團委統一管理。每次活動前社團會擬定詳細的活動策劃,包括活動的時間地點人物主要內容等等,活動策劃得到批準后方能實行,活動結束后要及時進行記錄總結。
4.活動時間靈活。大學生跟初高中生和上班族相比,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相對較輕,時間比較自由,活動的內容實施比較機動。在志愿活動的時候可以根據活動對象的情況及時進行調整,更好地保證活動的質量。
(二)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
1.志愿服務者的管理缺乏穩定持久。校內志愿服務者多為自愿報名參加,一般并沒有設置相應的準入門檻,因此對很多志愿者來說,進去很容易,但組織對志愿者的個人情況了解不多,無法更有針對性地安排活動,這比較影響志愿者的積極性和志愿活動的完成質量。如果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就會漸漸喪失凝聚力,也因此,很多志愿者滿懷激情加入,參加幾次活動后就杳無音信的事情屢見不鮮。
2.志愿服務組織的運行機制有待創新。許多志愿服務類社團制度并不完善, 活動的參與實施完全靠志愿者的自覺,很容易出問題。縱然有嚴密組織,然而很多社團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成員在平時例會或是布置活動時遲到早退,活動過程中不聽指揮,甚至有的社團會費都不清不楚,嚴重影響社團的管理。
3.志愿服務活動的實施效果有待提高。學校志愿服務組織進行的志愿服務活動是無償的。然而,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卻無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開支,如果全靠學生自己出錢,顯然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全由學校買單,是不現實的。作為社團來說,究竟如何合理地使用社員的會費,讓社團財務公開使人信服,同時不影響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是個難題;作為學校的管理層來說,如何制定相應的獎懲激勵政策,將志愿服務活動情況進一步納入到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標準中去,還需要更多的思考。
三、高校志愿服務的發展對策
(一)開展組織培訓,提升志愿服務者的綜合素質
高校的志愿服務社團眾多,管理過程中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培訓相結合的方式。由校團委出面列出常規的絕大多數志愿者都需要的內容進行組織間的聯合培訓,各志愿社團自己組織其志愿服務活動所需的具體知識與技能培訓, 一方面強化了志愿者的綜合能力素質,也讓社團成員彼此之間更加熟悉了解,一方面增強了社團間的聯系溝通,為社團間聯合舉辦活動提供靈感和便利。對于志愿服務者來說,他們增強了能力,也與其他成員熟悉起來,能為服務對象提供優質的服務,能提升其對所在社團的歸屬感,不會輕易流失。大型聯合活動則是給與他們更大的挑戰,激勵他們不斷提升自己。
(二)健全建設平臺,規范志愿服務社團的運行機制
高校社團的管理雖然不是社會機構,也要有規范的運行機制,從招生開始,記錄新社員的特長信息,教社員使用志愿匯app統一管理,每次活動在其上進行簽到打卡,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并告知社員。社團負責人定期召開社團例會,向社員通報社團發展狀況,包括每次志愿服務活動參與情況說明總結以及活動過程中產生的經費開支。
(三)完善激勵機制,強化志愿服務活動的實施效果
志愿服務活動雖然是自愿的義務的,也要完善相關激勵機制。針對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社團的表現,對其中表現突出的個人和社團進行表彰,對其中極具創意和善意的活動打造成品牌,在校內外進行宣傳。在志愿中國的后臺上查詢到的社團社員的活動信息,可以作為校內外各種評優評先進的依據之一,等到第二課堂普及后會更加系統地對學生的志愿服務參與情況進行評價和指導。
參考文獻
[1] 董廣芝,夏艷霞.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8,38(05):111-113.
作者簡介:張司南(1988.09- ),女,湖北孝感人,湖北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部,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