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田青
摘要: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語言精練,形象生動地勾畫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正確把握好古詩文所包含的情感,努力發掘學生的興趣點、多讀書、讀中悟、讀中想象畫面、讀中積累才是我們追求的教學目標。古詩詞教學是學生品德形成、智力發展、語文素養全面提高的有效載體。
關鍵詞:古詩教學;反復吟詠;換詞法;啟發想象;品味意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31-0053-01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中進行古詩文教學不僅有利于小學和初中語文學習的銜接,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從小打好語言文字功底,獲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增長文化素質。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進行正確地指導,并使學生充分領悟古詩文的意境。
1.反復吟詠,創造激勵探究問題的熱情和責任感的情境
教材中選入的古詩詞大都是非常優美的,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帶領學生品味古詩詞中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詩詞中的主要內容。之后,教師可以進行朗讀示范,學生在教師朗讀的范讀中,學習詩歌閱讀時應當如何停頓,體會古詩詞朗朗上口的特點。漢語言文學講審美、體驗、感悟、直覺,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口誦心惟,咀嚼體悟,共鳴感奮,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現。吟誦涵詠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責任感。詩教足以養心。詩詞教學就該多一些聲并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一些聯系自我的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
2.采用“換詞法”
古詩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做到悟情、入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采用“換詞法”,收到較好效果,其具體做法如下:
2.1 以“我”換“獨”,體會詩人“獨”的意境。
在教學生初讀全詩,對詩意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提出“獨在異鄉為異客”能否換成“我在異鄉為異客”呢?這一問一改過去教古詩先釋字詞再釋句的做法,激發學生的興趣,“獨”如一石擊水,學生有的說行,有的說不行,一時間眾說紛紜。這時,我便引導學生辨析“獨”與“我”的異同,當學生明白了“獨”只含有“我”的意思,但“我”卻無法表達“獨”的意思,兩詞不可替換,我便進一步提出:詩人為何在這里要強調“獨”呢?這一問題,聯系上下文,引導學生理解“獨”字所表達的準確感情。我仍不滿足于此,又提問,在重陽佳節之時,從“獨”字還可以看出詩人怎樣的心情呢?這樣,隨著老師的提示學生漸漸展開了想象,客居他鄉的詩人,目睹他人合家團聚的情景,與詩人孤獨一人形成強烈的反差,“獨”字所包涵的詩人心境已躍然紙上。有一學生在解釋這詩句中,這樣描述:九九重陽那天,詩人倚在窗前,望著眼前人們攜手登上高處,而自己卻一人在空蕩蕩的屋子時,不禁長嘆一聲:“獨在異鄉為異客”,如此學生已開始進入詩的意境了。
2.2 以“更”換“倍”,揣摩詩人思親之情。
當提出“每逢佳節倍思親”換成“每逢佳節更思親”時,學生便議論紛紛。“倍”與“更”所表達的意思相近,究竟行不行呢?從詞義上看,“倍”所表達的思念之意較之“更”字更濃更切。于是,我提出詩人思親之情為何是加倍呢?引導學生結合“每逢”的意思進行理解,學生便逐步品味出詩人離家愈久,思念之情意濃的心境,詩人越是佳節到來之時,思鄉懷親之情越發不可收拾,這種感情已非“倍”字則不足以表達了。這樣學生似乎也進入了詩人思親的感情之中了。
2.3 以“自己”換“一人”,賞析詩句表達的精妙之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可否換成“遍插茱萸少自己”呢?問題一提出,學生竟然發出會心的笑,他們搶著回答:“這一換很拗口,不行。”顯然學生已初步感知到了詩的平仄和韻律,可是問題的關鍵遠不在于此。我便問:“一人”指詩人自己,它不能換成“自己”僅僅是因為拗口嗎?反復品讀詩句,學生則明白了,這兩句詩實際上是詩人產生的聯想,“遙知”一詞已很明顯說明這一點,詩人這里是借兄弟之口來說的,因此換成“自己”在語意上表達不通。緊接著,我再提出,詩人為何要兄弟之口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呢?原來,詩人此時的思緒已飛回家鄉,他分明看見家中兄弟一行登上高處,分明看見兄弟頭上插著茱萸花時少了詩人自已的感嘆之情,分明聽到了他們的嘆惜聲,這“少一人”不正是這種感情所凝聚的詞語嗎?詩人把自己離鄉之愁、思親之緒傾瀉于紙背,讀到這里,誰不為之動容呢?
3.啟發想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詩詞的靈魂,鑒賞詩詞的過程就是品味詩詞意境的過程。鑒賞詩詞的關鍵要啟發想象。古詩詞通常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去聯想、去補充、去創造,以構想詩詞中的畫面。例如《江上漁者》,我要求同學們想象,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捕魚人冒著生命危險,打撈鮮美的鱸魚,使人不由對捕魚人產生同情與憐憫,從而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到詩歌的意境。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于古詩詞意境的重現,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比如,在教學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時,這是一首著名的描寫春天景色的詩詞,作者從側面描寫了春天的景色。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開”,給學生制造了想象的空間,為什么敲不開門呢?教師可以讓學生設想一下,詩人敲不開門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開始積極探索這個原因,是外出了呢?還是在院子里干活沒聽到敲門聲呢?這樣一來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
總之,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著古詩詞的背景資料展開教學,在教學中注重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詞中的美,利用古詩詞的寫作和課堂實踐活動,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趙飛華.小學高年級古詩詞教學拾隅[J].學周刊,2011年10期.
[2]李秀碧.古詩詞教學之我見[J].新課程(中),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