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項目式學習是一種融合多元理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探索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和挑戰,并在一定時間內解決一系列相互關聯問題的新型探究性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領會到更深刻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能夠真正地做到“學做合一、知行合一”。本論文旨在全面介紹這種學習模式的理論基礎、本質特色和實踐程序,希望促進項目式學習在國內中小學教育中的全面實施和推廣,引導學生主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和獲取知識技能,培養和造就適應未來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主動性;創新型
隨著當今世界進入高科技時代,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成為這個時代的鮮明標志,同時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了行業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及各行業以及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在這一趨勢下,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以及思維方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這場國與國以及人與人的競爭中,能否把握機遇面對挑戰、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是競爭中能否取勝的關鍵因素,也是新時代社會和教育發展面臨的中心任務.在這一形勢下,國內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正面臨新的發展和變化,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以及新媒體手段層出不窮。在這場教育變革中,項目式學習應運而生,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形態,旨在引導孩子學習如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保持專注、養成團隊精神、用自己的方式掌握各方面知識和技能,上升到更有意義的主動學習范疇,從而能夠真正地做到“學做合一、知行合一”。目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在美國中小學廣為盛行,近年來也被引入我國,不過國內教育界對項目式學習的研究還處在探索階段。因此本論文旨在全面介紹這種學習模式的理論基礎、要素特征和實施程序,希望促進這種學習模式在中小學教育中全面實施和推廣,引導學生主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和獲取知識技能,培養和造就適應未來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一、 項目式學習的概念和理論基礎
項目式學習,英文為Project based Leaning,簡稱PBL,是一種基于多元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教和學的模式,具有深遠的歷史發展背景和廣泛的社會現實意義。這一概念最早著名的教育家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于1918年發表在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學報上。理論上,項目(Project)這個專業名詞是表示活動有行動的目的并且特別注重活動的目的。因此設計教學這一項目,必須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教學現實的需要,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設計規劃,開展有目的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學的目的以及所要達到的效果是教育過程的核心,也是后期學習的有效依據,有效地預防了教學和實踐活動的脫節。項目式學習是一種結合現實需求,積極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它能從多個層面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和人才的全面鍛煉,促使課堂教學形態和學習方式不斷創造性的發展變革。項目式學習蘊含了多元的理論基礎,包括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布魯納的發現學習以及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和等,是一種全方位融合和創新的教與學的方法。首先從建構主義出發,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在一定的情景下,通過思考、聯系、合作、交流等方法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同時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也是構成項目式學習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針對以課堂,教科書和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現狀,杜威提出了以教學實踐經驗,學生對象以及教學活動意義為中心的理論,明確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導性,將學習變成一種社會體驗,通過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學習過程的協作探索,自主思考,主動性地發揮,與真實世界和生活實踐相聯系的學習模式,保證了人才培養和社會進步的同步發展。另外,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也深深地影響了項目式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不是采用被動地接受式學習,而是采用主動發現式的學習,在學習活動的開始,學生就全面的思考整個教學活動,形成問題解決的假設,提出問題解決的方案,然后通過各種探索活動和已具有的理論知識和資料對所提出的假設進行驗證,最后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學習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規律,成為一個“發現者”,語言、邏輯和思維等多元智力因素綜合運用,收獲的不僅僅限于知識和結論,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項目式學習是立足現在,更著眼于未來,通過完成真實的項目來培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從多個層面促進人的長期全面發展。
二、 項目式學習的自身特色
通過多元的理論基礎,我們能夠看出項目式學習的自身特色就是以學習者為主體,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學習任務是解決實踐活動中的問題,學習內容是掌握關鍵的技術知識和核心的理念原理,最終目標是解決問題,在頭腦中完成自身理論知識的建構。因此項目式學習主要包含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和學習情境以及學習結果四大要素構成。首先學習內容是指真實環境和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復雜多變的、不可預見的問題,同時這一問題應該和學生的背景經驗或興趣愛好等一致,具有一定的可執行性。活動主要是指生動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生通過一定的技術知識和學習工具以及可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對所面臨的問題所采取的探究行動,在這個過程中活動具有挑戰性和建構性,學生需要思考、觀察、分析,全方位地學習和運用現實問題中的知識和技能,完成自身的知識建構。情景是指特殊的學習環境。在這種模式中,學習者所處的探究學習環境,包括實體的物質環境或者信息技術和行為知識形成的虛擬環境。在學習情境中,學生通過與他人分享學習的知識和思維經歷,開發自己的交往溝通技能,最終達到理念的認同理解和潛在能力的發揮。在整個情境中,學習者之間形成協同合作的氛圍,實現獨立性和協作性的高度統一。最終的結果是產生獲得豐富的學習成果,促進學生掌握技能知識,培養創新實踐和學習探究能力,并運用到終身學習當中。這種全新的課程設計,把我們一生不得不追求的那些思維、能力、素養、知識、考試等要素串聯成了一個高度融合的事件,讓教材與生活、原理理念與經驗碎片、綜合素養與應試能力、面向未來與扎根當下,成為一個息息相關的有機體,使人才培養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潮流。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項目式學習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形態和學習方式產生深刻的變革,從傳統以教為中心逐漸轉向以學為中心,由接受性學習向主動創新性學習過渡,因此項目式的學習教育改革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1)目的性:項目式學習研究的問題來源于現實學習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難以解決的復雜問題,因此該學習將專業知識與現實生活問題聯系起來,能夠很好地避免一些基礎教育和社會生活脫節的傾向,同時將理論知識融于實踐活動中,需要學生對真實而重要的主題進行深刻思考,來組織和激發學習活動,具有很強的現實實用性。(2)主動性:項目式學習中,項目建構應遵循實際問題,如根據學生自身經驗背景來篩選學習的主題和內容,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作為學習的主體,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有利于高效地解決問題,同時在活動中積極發揮指導和協助的功能。(3)綜合性:項目中的問題主要產生于現實生活,該問題的解決涉及多個學科知識和多個團體的合作,因此施教者和受教者以及涉及的其他人員共同組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所帶來的封閉性和單一性,形成一個完整高效的反饋體系。(4)實踐創新性: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承擔的是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學生對項目進行分解,然后嘗試著利用已有知識和資源進行解決,因此學習具有很強實踐性,同時項目進行中會出現各種情況,倘若利用已有的知識不能解決,需要重新審視已有的認識,質疑和批判,尋求新的解決方法,充分挖掘自身的智慧潛能,激發創造力。
三、 項目式學習的實踐途徑
項目式學習在當今的教育教學中發揮了獨特的優勢,但對涉及的教師和學生有較高的理論和實踐要求。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習者的特點,把學科專業性知識進行項目式轉化,即把原有知識堆疊的課程內容體系,改造成為以內在邏輯為基礎的項目式學習的教學系統,通常其實施流程分為確立項目,制訂計劃,方案實施,結果呈現和交流以及活動評價等多個基本步驟。因此項目選擇是項目式學習的起點。在項目的確立過程中,項目一定是真實存在的,要緊密圍繞核心理念,充分考慮學生的經驗背景和社會現實意義。其次確定了項目之后,就要設計活動,如制訂詳細時間安排和活動計劃,建立一個可行的項目執行環境。接下來進行活動探究,在這個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構建學生的學科資源庫,同時提倡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形成自主和互助的學習模式。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為培養現代化、國際化的創新人才,國內外對教育改革日益重視。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項目式學習是現代社會教育改革推行的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信息時代,項目式學習更有它的特色優勢,多方位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綜合能力,符合了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時代需求。
參考文獻:
[1]單中惠.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39.
[2]明潔,劉革平.基于Sakai平臺的項目式學習模式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191-194.
[3]張文蘭,張思琦,林君芬,等.網絡環境下基于課程重構理念的項目式學習設計與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2):38-45,53.
[4]李松華.大學英語教學中項目學習法的應用分析[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5):90-92.
[5]徐建星.中小學教學改革模式歷史(1949~2009)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32):25-29.
[6]張文超,范蔚.學校課堂教學變革的多重邏輯分析與有效路徑建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2):34-38.
作者簡介:
武業城,山東省肥城市,泰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