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需要以學生為本,教師需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依托情境教學,將遠離學生的歷史事件通過歷史情境重現,從多方面提高課堂實效,進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關鍵詞:情境;氛圍;合作
部編版第7課《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涉及三個民族,以及這三個政權各自是如何建立的,是學生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問題。而這三個政權之間的戰爭與和平相處即宋遼關系、宋夏關系則是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主要內容,因此它們是這節課的重點。而澶淵之盟是宋遼關系中的典型歷史事件,因此它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澶淵之盟是本課的重點,而評價這一歷史事件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則又是一個難點,因為正確評價澶淵之盟需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的方法,從多種角度全面進行評析。
針對這節課所涉及的重難點,利用雙休日,我鉆研教材,備課,設計教案,自我感覺準備充足。星期一選了七年級一個班級試上,結果完全出乎意料。課堂完全是我一人在唱獨角戲,學生一頭霧水,跟不上我的節奏,游離在課堂之外。從他們的眼神中我找不到學習的興趣,似乎只有對我的不信任。盡管自我感覺設計恰當,但真正在課堂上落實起來還是問題百出。我自己很灰心,知道自己這堂課很是失敗,這也說明這堂課的教案必須改,還得徹底地改。都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來聽課的同組老師給我指出了這節課存在的一些問題,歸根到底這節課沒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沒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他們這樣說道,教學活動本應該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而我們傳統教學一直把師生關系看作是單向的傳與受的關系。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與學二者的辯證關系,學生這個學習主體是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的學習主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主導、指導作用。同組老師建議可以嘗試情境教學,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課堂實效。
所謂“情境”,指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情況的相對或結合的境況。情境內容很多,包括戲劇情境、規定情境、教學情境、社會情境、學習情境等。它可以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外顯的教學活動形式,營造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過程。
情境教學不但用在教學的開頭階段,而且還輻射、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不但指外部環境,而且指主體的內部環境,整合成為心理場;不但在教室中創設,還可以帶學生到大自然、社會大課堂中去,讓學生在現實場景中去感受、體驗、思考。不但可以激發學生求知、求真,而且更可以用來做激發美感,陶冶情操,鍛煉意志,引導學生求善求美,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審美教育和品德行為養成教育。
基于這一課程理念,我把自己的教案重新設計,將情境與課堂內容聯系在一起,可能還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具體設計如下。
一、 引用故事情境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羅古今中外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學、技術等等。可以這樣說,歷史知識是一切社會科學知識的基礎,沒有歷史的社會科學是不存在的。學習歷史,是學習各門社會科學學科的入門途徑。古人曰“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但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節奏,歷史這門學科似乎已經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野,學習歷史被認為是研究故紙堆,盡做無用功,學生上課也很是提不起精神。如果教學過程僅僅就是純粹地傳授專業知識,效果不盡如人意,那么在課堂的導入部分就得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人們常說,“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但對于初中生而言,有些文化較為深奧,應該棄而不用。在課堂的導入部分,我嘗試著引用用故事情境,尤其是對于七年級的中國古代史而言。以故事為情境,在課堂上根據所講授的內容穿插相關的簡明、短小故事,以說明注解強調所講內容。在這一節課的導入新課部分,我首先使用了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對聯一出,雖然大部分學生并不明白其中的含義,但是歷史課的開場白居然是一副對聯,顯然吸引了他們的眼球。我順勢解釋道:這是著名小說家金庸先生曾經創作過的十四部小說聯成的對聯。其中《天龍八部》中的主人公喬峰(蕭峰)既當過漢人也當過契丹人,他正好涉及了今天的北宋與遼政權;另一主人公虛竹小和尚誤打誤撞成了西夏國的駙馬。故事情節我不展開,因為說到這大部分學生都已經明白我出示對聯的用意。在這我還設問了一句“真實的歷史是不是這樣呢?真實的歷史又是怎樣呢?讓我們一起進入這節課的學習”。在利用故事的同時,也引導學生樹立故事和史實的區別。前一節課我就是簡單地運用了復習式導入,雖能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概念,但無法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學到北宋政權建立時,學生對于“陳橋兵變”和“杯酒釋兵權”這兩個故事并不陌生。前一節課我就是簡單地在學案上把這個故事內容給放上去,給了三分鐘時間讓學生自己閱讀,結果我發現很多學生漠不關心。這次我改變了這一做法,出示一些圖片,給學生一些提示,讓學生自己講出這個故事,對于學生的講說給予肯定與表揚,學生在充滿自信的氛圍中學習了知識。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其他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增長了知識。
二、 利用地圖情境
為了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有時往往得借助于一定的地理知識,尤其是今天這一節課,又正好涉及了三個政權,光是一味地去介紹,學生很難形成一定的空間形象。歷史時空觀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征、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在探究遼、西夏與北宋三個政權的建立時,我出示了地圖,并介紹了一定的地理知識,讓學生更好地建立空間感。這是歷史學科素養中對于時空觀能力的要求。由于這需要掌握這三個政權建立的一些基本要素,再出示完地圖以后,這部分內容我就留給學生自學,根據課本上的相關內容找到與三個政權對應的知識點,并邀請一位同學上講臺完成。從學生的答案來看,這種小情境也有一定的價值。
三、 愛國主義教育情境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世界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聯系現實等。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這一歷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而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民族融合不斷加劇。在這一課中如何正確評價宋遼之間的戰爭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此前雙方有戰有和,戰爭時雙方均損失慘重,但這些戰爭是屬于中華民族內部的兄弟之爭,戰爭之后簽訂澶淵之盟,雙方迎來宋遼百年相對和平的不易,民族融合不斷加強,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
四、 小組合作學習情境
在這節課中我布置了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探究“遼與北宋之間的關系怎樣?西夏與北宋的關系怎樣?”這是本課的難點,對學生的基本要求較高,需要培養學生閱讀材料,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因為個人能力有限,所以我布置了小組合作學習。這也是基于失敗之后采取的改進措施,布置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之后,可能由于面對的是陌生的老師,學生似乎放不開。在我的鼓勵之下,慢慢地小組合作的氣氛變得融洽,四小組都給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做了簡單的補充,本來很難回答的問題,頓時迎刃而解。
合作學習的課堂情境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讓他們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隨大流,也并不是將自己置身事外。首先需要自己先獨立思考,通過對相關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處理,從中不斷地進行猜想、論證、共同討論,實際感受和親身體驗到學科知識的產生過程。其次學生之間表達不同見解,集思廣益,拓寬學習渠道,形成對知識互補、實現資源共享,體現集體智慧。而我們教師則由過去的課堂主宰者轉變為學科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給予正確的指導,發現學生的思維動向,提供信息,提出更深層次的新問題,以促進理解的不斷深化。而學生自己變成了參與者、合作者。無論是對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分析歸納能力,還是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這都是一種很好的模式。當今社會是一個資源共享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現在社會越來越需要合作,人與人的合作、人與自然的合作、群體與群體的合作、國家與國家的合作。對于今天的學生,為了更適應明天的社會.就更應該從小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五、 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情境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科學深刻地改變了世界,同時也深刻地改變著課堂。這節課我采用的是多媒體教學,充分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課件包括豐富的圖片、詳實的史料、清晰的視頻,圖文并茂地展示了這節課的內容。前一節課我采用的同樣也是多媒體教學,這節課做了些調整,在關注課件內容的同時,我還注意色彩的搭配,防止長時間盯著幻燈片看時,容易出現的視覺疲勞。
信息化教學手段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和教科書一樣,具有提高教學效率、擴大教學范圍和延伸教師功能的作用,運用在歷史學科中更加具有優越性。它以其特有的圖、文、聲、像并茂的動態性,再現過去歷史的真實形象,便于學生把感性知識升華為理性知識,通過歷史表象更加生動地去理解和把握知識。在教科書中,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并不能長篇大論地過多解釋,而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也是歷史學科素養的要求之一,特別是重要的歷史人物和生動的歷史事件,有了信息化教學手段,教師將遠離現實的歷史重新展現在學生面前。多媒體打破了歷史和現實的空間和時間的局限,將文字的內容動感、形象地表達出來,化靜為動,使平面化的教學立體化,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情感,達到以情激情、以情生情、以情動情的境界。用多媒體來創設情景,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形象興趣和積極性,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好奇心,激起他們探索知識的欲望。
整堂課依托情境教學,效果不錯。創設教學情境給我打開了另一個平臺,情境教學模式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課堂質量和實效性。在課堂上我們應將遠去的歷史復原,使久遠的歷史重現,讓學生在身臨其境、心感其情的狀態中達到主動地學習歷史知識的目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設計符合學生年齡心理和認識的情境,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實效。
參考文獻:
[1]許聚龍.情境教學在歷史課堂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0(8).
作者簡介:
袁云霞,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花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