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的起源就是對萬事萬物的思考,人們在思考過程中產生疑問,開始追尋事物從何而起。這種思想對課堂來說至關重要。從我國教育模式上看,要想從根源上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就必須重視學生對事物理解的發散性思維。通過數學課上師生互動的研究發現,教師主動去誘導學生思考問題,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師提問環節中,如何合理的設置問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師的專業水平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
一、 課堂提問的概念
課堂提問從廣義上來說就是在上課過程中,教師提出有關教學內容的問題。這類問題必須與課堂內容相關。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進行回答。教師可以以任何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做出的回答就屬于對課堂提問的反映。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方式,同時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程度的一種重要方式,課堂提問的目的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思維上發展。課堂提問是一種目的性的教學手段,通過這種教學手段可以不斷深化學生的知識,并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通過強化的方法加強學生對學習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利用體態語、語氣、語調等多重方式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引發更細節的思考。
二、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 存在的問題
1. 實踐性的問題占比重少,程序性記憶的知識多。
2. 課堂提問與課上內容脫節,學生思考時間過長。
3. 學生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回答積極性不高,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4. 回答問題的形式單一,通常是個人舉手回答,沒有團隊協作的精神。
5. 學生的答案大多五花八門,教師在對于學生答案的處理方式上存在問題,只認定唯一的標準答案,缺少終結性評價和背后價值的追問。
(二) 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 課堂提問的目的發生了改變,大多數學生對老師的提問容易產生恐懼心理,思維空白,拒絕跟老師互動。
2. 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沒有準確的評估,提問的問題沒有難度。教師在課前準備不足,沒有深入理解問題。
3. 教師在提問過程中,通常會采用固定答案和先入為主的觀念。不能發揮學生的自主積極性,當學生答案與教師答案產生偏頗時通常以標準答案為主。忽視學生的思考角度。
4. 提問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過于簡單的問題不能引起興趣。
三、 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當前的教育模式強調師生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平等,持續性發展的過程。通過提問的方式可以有效加深師生之間的理解。這種合理的運行體系,對于師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都有著良好的溝通作用,設置問題情景,將學生引入到問題情境中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得學生發掘信息,獲取信息。更好地培養課堂教學的模式,提高教學的效率。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做到以下三點,往往還真能“問”出個新天地來。
(一) 提問要有指向性,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維方向
教師提出的問題需要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根據每節課的課堂重點和大綱的設置,提出符合學生認知的問題,不能偏離教學重點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嚴謹性和恰當的生活情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有據可依、有跡可循。不能脫離重點,直接運用所學的知識處理問題,才能引起思考和探索。只能將已有知識經驗重現和組合才能更快地完成學習目標。
案例一:學習《簡單的條形統計圖》
我是根據這樣兩個問題展開教學的:學校開展讀書活動,我們班要向學校圖書館借一些書,初步列出了四種書籍供同學們參考:故事書、科技書、作文選、名人傳。那你認為我們應該多借哪幾種書比較合適?
生1:我覺得故事書好,我喜歡聽故事。
生2:作文選!它可以提高我們的作文水平!……
師:意見不統一怎么辦?
生:統計一下!較多人喜歡的人,就多借一點兒!較少人喜歡的,就少借一點兒!
師:怎么統計?
學生統計出了喜歡各種書籍的人數情況:故事書26人,名人傳13人,科技書11人,作文選6人。
師:你們現在覺得應該多借哪一種了吧?
生:故事書多借一些,作文選少借一些……
師:用什么方式把這些意見告訴你們的班主任呢?
生1:把統計的結果告訴她!
生2:把統計的數據制成表格,并用文字說明后交給她。
生3:可以把它制成統計圖。
師生接下去一起學習研究條形統計圖。
此類問題根據生活場景提出,有顯示的依據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并且參與的學生數量多,又給出可選擇的范圍。通過學生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產生需要從而更好的利用知識。
案例二:學習《認識人民幣》
課的末尾,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人民幣的面值只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而沒有3角、4角、6角、7角……?
顯然這要的問題學生不能用現成的知識直接回答,必須運用學到的知識進行假設、分析,重新組合才能解決。
(二) 提問要有突破性,為學生提供深化新知的平臺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觀察,引導學生進行不斷地深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尋找到答案。當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進行探究時,可能會遇到許多困難,對于這種問題的解釋有片面性,需要教師對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解決問題。給學生提供新的知識平臺。
案例三:學習《平均數》
學生學習新知后,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第一、數學競賽活動中,四(2)班的平均成績是86分,四(1)班的平均成績是95分;第二、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參賽運動員的平均年齡為24歲。2012年倫敦奧運會,運動員的平均年齡為24.68歲。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四(2)班比四(1)班的平均成績低,低了9分;倫敦奧運會運動員的年齡比里約熱內盧奧運會大了 0.68 歲。
生2:我們國家要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鍛煉隊伍,培養年輕選手,所以選手年齡更小了。
生3:我覺得四(2)班同學的成績有點不理想。
……
師:是不是四(2)班每一個同學的成績都有點不理想,都是86分?
生1:不是的,這86分是平均數,是全班同學的總成績除以總人數得到的,并不是每一個同學的真正分數,有的可能比86分多,有的可能比86分少,有的可能剛好86分。
生2:24歲和24.68歲也是平均數,并不是說每個人都是24歲,我知道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中我國年齡最小的是游泳隊的艾衍含,14歲,最大的是射擊隊的陳穎,39歲。
生3:平均數相當于是一個中間的數,不大也不小,它只是說明了全班同學的學習情況。
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主要通過了解生活中的平均數,明白平均數的含義和概念,以及在生活中什么時候會運用到平均數,在寬泛的環境中達成目標,讓學生了解概念和內涵。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不斷提問,但是并沒有深刻理解平均數的真實含義。教師接下來進行補充說明。引導學生思考平均數帶到現實生活中,加深對于平均數的理解。
(三) 提問要有開放性,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間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張弛有度,恰當的設置問題重難點。不能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的方法,而是要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教學對象進行回答,只有通過問答的方式才能提供多重解題思路和解題角度。必須要提出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給予學生一定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問題的條件下,一步一步的解決問題,運用多重思維角度和各個方面的信息進行答案篩選,獲得新奇的獨特的反映,從而培養思維的廣闊性以及靈活性。
案例四: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
在課間,我對學生提供一些思考題,首先是問同學們想不想自己做一些手工,平均分配東西然后得到分數呢?老師在這里為小組準備了平面圖形,可以動手進行分配,將這些圖形平均分,并且按照自己喜歡的顏色涂抹上色彩。說一說你的分數是多少啊怎么計算出來的?(學生通過平均分制造出許多的分數,并且根據手工過程進行分配。在涂抹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二個問題是仔細觀察,除了這些分數之外有沒有其他的發現,為什么圓的一半和三角形的一半不對等?為什么有一些圖形的形狀和大小完全不一樣,但是都可以用一個分數來表示?(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和相對性)
案例五:學習《循環小數》
鞏固新知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在3.857的橫線上接著寫下去,使它成為一個循環小數嗎?
生1:3.857777…循環節是7。
生2:3.8575757…循環節是57。
生3:3.857857…循環節是857。
師:想想循環小數的定義,確定沒有其他答案了嗎?
片刻后學生突然興奮起來:有無數種答案呢!3.8571111…循環節為1;或者3.857222…循環節為2。
……
學生這樣的回答只有在這樣開放性的問題中才能產生,這種問題不僅考查了學生對新知的理解,更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
四、 結論
總之,教師的課堂提問也是一門學問,“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提問也一樣,關鍵在于根據教學實際,結合教學實體進行精心設計;在“善問”“巧問”的同時,還要善于導疑、釋疑,只有這樣才能誘發學生的“內驅力”,“問”中長見識,“問”中出成果,以“問”助“教”,最終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魯志鯉.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及其評價方法[J].高等農業教育,2012(8).
[2]邵懷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標準、策略及觀察[J].教育科學,2009,25(1).
[3]盧正芝,洪松舟.教師有效課堂提問:價值取向與標準建構[J].教育研究,2010(4).
[4]田儉.運用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分析蒙特梭利的數學教育方法[J].東方青年,2012(4).
作者簡介:
陳艷紅,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拱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