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學是聽覺藝術與情感世界溝通的一座橋梁,它將學生帶入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往往通過科學的引導,讓學生充分地發揮想象力,幫助學生感受音樂、理解樂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更多關于“聲韻”“意韻”“情韻”的體驗。
關鍵詞:小學音樂;三韻;音樂情感;策略
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要求學校不能僅僅注重對學生文化課的培養,還應該將教育重心偏向于培養學生的其他特長上。小學階段是興趣培養的重要階段,積極發掘學生潛在的能力是小學教師教學的必要任務。提高課堂效率對教師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教學途徑來優化課堂效率,從而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筆者多年任職音樂教師,對提高課堂效率有著豐富的經驗,現對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三韻”特色的課堂實踐進行了分析總結,同時將結果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三韻”在音樂教學中的價值體現
(一) 教學作品與聲韻美的實踐結合
西方聲樂藝術與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有很大差異,究其主要原因是漢語的語音與西方的語音有所不同,這直接導致了發音、音色的差異。中國民族聲樂特點的呈現,是與語音的發音有很大關聯的。中華民族的聲樂作品的旋律特點,與歌詞語音音調曲勢大體一樣,要不然就不能做到明詞達意,也就無法傳達出聲樂的內容和情感。在中國民族唱法中,由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民族語言,甚至在某個地區,由于交通的閉塞與落后,所帶來的文化交流的不便,也會產生相同語言不同發音的情況。但無論是哪種民族語言、語音特點,都被要求聲音純正、咬字清晰。中國的傳統聲樂最注重的就是“字正腔圓”,這是每個音樂老師都會反復提醒學生要注意的問題,只有把字唱正了,才能腔圓。比如在演唱《唱山歌》時,為了呈現出壯族民歌的歌唱特點,我們要把“喉、舌、潑、唇、牙”因語音發音的改變,從而改變咬字點。這樣一來,準確和細膩的“字”的處理,往往能使學生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并且也更富于藝術感染力,使其字清聲美,即“聲腔美”。
(二) 聲中之“情”源于心中之“情”
“唱情”就是唱樂之“本”,用聲音來表達情感。聲樂是音樂、詩歌、語言、情感完美結合的產物,缺少感情的音樂,就沒有靈魂,就無法傳情達意,沒有感情的音樂沒有生命力。唱歌要表達的就是情,所以常言道“有好嗓子的未必都是好的歌唱家”,這就是說,“唱情”是歌唱之本。再好的嗓子唱不出情韻,就永遠無法達到聲樂的另外一個高度,也只能停留在“模仿階段”,不會成為“歌唱家”。音樂課堂追求的是“情動而辭發”的歌唱表演,由于聲音與情感,互相依托、互相影響、共存互惠的關系,學生都應深刻明白,只有情動于聲才會感染聽眾,使他們的情緒被感染。
(三) 從意韻角度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韻”代表歌曲本身的“韻味”,即通過節奏、節拍、強弱、旋律、歌詞等音樂手段表現出來的內涵、境界和神韻。小學階段的音樂作品精簡短小、韻律優美、意境悠遠,具有較高的文學性,比如中國的古詩詞藝術歌曲有其獨特的古香古色、悠揚深遠、典雅優美、清靜淡雅的意境和韻味。對于大多數音樂教師而言,在經過不斷的演唱與細細的品味,發現古詩詞藝術歌曲最難的部分其實是如何把握每首歌曲的意境和韻味,表達古典詩詞特殊的文化內涵。因此,若要準確把握歌曲的意境和韻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具備較高的演唱水平的同時,更要求具備較高的審美能力,要了解中國傳統的、博大精深的詩詞文化,也要對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如若沒有注重對于意韻的表達,一味地追求技術,追求聲音,那么對于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就會顯得蒼白而無味。
二、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三韻”特色的策略
(一) 運用視覺沖擊,滲透音樂情感
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處于模糊階段,他們往往依賴于具體事物的表象來提高認知。一方面,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缺乏成熟的自控力,在課堂學習和活動過程中無意注意占優勢,他們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影響而轉移注意力;另一方面,小學生擅長記憶形象直觀的事物,對于抽象的事物記憶短暫,沒有整體的概念。教師采用多元的教學模式和創新的教學方法,恰當有效地運用圖像、動態媒介、實物教具等視覺資源,刺激學生產生視聽聯覺反應,激發他們對學習音樂的熱情,使他們更加全面、立體地記憶和理解每一個音樂作品,體會音樂背后的情感內涵,從而提升音樂教學效果。
例如:筆者用“同學們喜歡小水車嗎?我們一起來做水車排水的動作”這個問題進行了簡單的教學導入,因為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想象,大多數情況都需要借助直觀表現以及親身體驗才能實現。首先,當筆者展示出跟著音樂一同轉動的小水車的幻燈片時,學生們表現得積極活躍,已然對這堂課充滿了好奇和期待;其次,筆者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捕捉圖片和音樂之間的關系,其間有學生積極踴躍地大聲回答“車輪轉得快,音樂唱得快”,可見,通過他們的親自參與,使他們對節奏的掌握和記憶更加牢固;最后,筆者借助幻燈片將《森林水車》這首歌的旋律和音高變化傳授給學生,讓他們獲得更加真實、立體化的情感體驗。
(二) 巧用語言渲染,進行音樂美育
在課堂上,教師如何運用語言來給學生講授體現著自身的專業素質和專業水平。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靈活地調整自己的語速、語調,把握課堂節奏,提高教學效率。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應當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用語言進行描繪,要讓學生體驗音樂,從音樂本體去欣賞,尊重音樂本體,形成有效的語言溝通,同時教師在進行語言溝通時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遵循音樂審美原則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讓音樂課堂異彩紛呈,讓學生與音樂溝通的個性得以發揮。
例如,以人教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上冊《美麗的夏牧場》教學為例,筆者以談話導入:“夏天像一位熱情的小女孩,奔跑到大草原上,你能發現她的足跡嗎?讓我們一起去找吧!”筆者運用俏皮的語言為學生創設了夏日草原的情景,牢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在教授這首歌曲的音樂分層時,筆者問學生:“同學們根據歌曲的情緒,讓我們分一分它有幾部分呢?”學生在欣賞后得出結論。針對學生的回答,筆者引導他們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培養熱愛和保護自然的精神品質。可見,筆者在強調教學重點時有意提高聲調,目的是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對于非重點的地方或過渡語則加快語速,讓整個課堂的教學有快有慢、張弛有度,使教學節奏與學生能力相適應,而不是始終在一個步調上,這樣才不會令學生乏味,整個課堂也會充滿活力,從而有利于進行美育和德育教育。
(三) 注重情境體驗,提高音樂想象
小學生由于自身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局限性,其以具體實踐為主,他們任何和分析客觀事物的邏輯思維還未形成,所以對各種事物只有籠統、整體的認識,而難以通過觀察對象的內在特征進行更加準確的感知。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也開始逐年發展,他們的想象是建立在實踐經驗基礎上,具有模仿和簡單再現的特點。情境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游戲情境、問題情境、故事情境等,這種教學方式滿足了小學生愛玩而好動的天性,讓他們能夠愉快地接受知識,從而開發學生的多種思維,促使他們的聯想和想象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例如,人教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中的歌曲《大家一起來》,這首歌曲主要是表現歡快節奏,在正式學習這首歌曲之前,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拓展他們的想象思維和創新潛質,筆者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場景創設了問題情境,向學生們提問如下問題:在你的印象里,最讓你難忘的一次集體活動是什么?學生表現出強烈的學習主動性,并用歌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們的思維沒有受框架的束縛,他們把歌詞唱得天馬行空,每句歌詞都充滿了想象力和創造力。總而言之,本節課問題情境的設置,觸發了學生的記憶聯結,使想象思維、創造性思維等得到了循序漸進的鍛煉。
(四) 品味作品價值,感受聲韻魅力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合理增加實踐應用能夠開發學生的邏輯思維,使學生在將抽象理論具體化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應用能力。針對小學音樂教學,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專業技能,引導學生品味作品價值,這樣不僅能使學生主動把注意力轉移到課堂學習上,還使他們進一步感受聲韻的魅力。小學生往往對知識內容掌握不牢,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理解所學音樂的價值,這樣就缺乏了對知識的理解,從而無法在腦海中形成印象,只有讓他們做到研讀作品、感受作品,并且找到詞曲之間的聲韻關系,才能使學習質量得到大大提高。
例如,《感恩的心》是人教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下冊中的一首曲目。音樂簡潔明朗,適合六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審美的心理特征,有利于他們通過表演和律動去感受歌曲韻味,是培養學生旋律感和表現力的良好資源。首先,筆者表演歌曲的啞語動作,讓學生跟著表演和模仿。其次,筆者帶領學生一起演唱這首歌曲,提醒學生要注意歌曲的節奏,切記不要搶拍,同時筆者用自然又帶有節奏的動作表現歌曲內容,與歌唱一起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最后,筆者要求學生復聽歌曲,提問:“同學們在唱這首歌時,心情是怎樣的呢?”針對學生的發言,筆者不僅作了評價,而且總結了這首歌曲的音樂內涵。可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品味了作品的價值,感受到了聲韻的魅力,理解了音樂藝術的多元化特征。
綜上所述,“三韻”是音樂教學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學生音樂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除了為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之外,還應該調動學生的感官和能力,將“三韻”特點融入音樂教學和學習,充分增強課堂的高效性。
參考文獻:
[1]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的意韻表達——以《楓橋夜泊》為例[D].河北師范大學,2017.
[2]周慧.開啟想象之門,感受音樂魅力——淺議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J].好家長,2017(55).
[3]孫悅.音樂是聲韻中的詩——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對學生節奏感的培養[J].教育藝術,2017(8).
[4]林秀芳.“三韻”教學促升音樂素養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評論,2018(7):229.
[5]張彥麗.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欣賞教學與歌唱教學的關系[J].中國校外教育,2017(1).
作者簡介:李征,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第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