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展鵬 魏秋月



摘要:本文運用FMEA方法對供應商風險進行分析,創新性地將FMEA“產品/過程”中的“失效”轉換成供應商管理中的“風險”,并通過計算RPN針對性地對供應商實施改善,降低供應商的風險系數,增強供應商供貨保障,促進主機廠的供貨安全。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FMEA to analyze supplier risk, innovatively transforms "failure" in FMEA "product/process" into "risk" in supplier management, and improves supplier by calculating RPN, reduces supplier's risk coefficient, enhances supplier's supply guarantee and promotes the supply Safety of Auto Maker.
關鍵詞:FMEA;供應商;風險防范;預防控制
Key words: FMEA;supplier;risk preventi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圖分類號:F274?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31-0041-02
0? 引言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和深入,企業所生產的產品越來越多的依靠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供應商產品交付的準時性、現場服務的及時性以及產品質量的可靠性直接影響企業生產過程的正常進行和產品品牌的聲譽。供應商風險防范成為企業日常運營中重要的管理內容。
1? FMEA方法介紹
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是一種用來確定潛在失效模式及其原因并針對性地降低失效的分析方法。基本原理是,根據現有的資料和客戶的需求,分析過程/產品的故障模式,分析引起失效的原因,建立一份完整的“故障模式分析表格”,然后利用統計方法,估算發生時的嚴重度、發生頻率及不易探測度等因素,計算風險值,該數值超過一定大小時,需要對該過程/產品采取“預防措施”進行針對性改進,以降低失效。
通過對供應商風險的嚴重度(S)、發生頻度(O)和探測度(D)進行評價,將評價結果予以乘積后獲得風險系數RPN(Risk Priority Number),RPN的大小表示該供應商存在風險的大小。嚴重度S表示潛在風險所產生的風險后果的嚴重程度,發生頻度O表示在現行的條件下該風險出現的幾率大小,探測度D表示現行風險可檢出的難易程度。S、O、D的取值標準如表1所示。
2? 供應商FMEA分析
2.1 供應商信息收集
在對供應商進行FMEA分析時,需要對該供應商的歷史狀況進行了解,包括該供應商的歷史交付情況、產品質量狀況、生產設備能力、環保控制能力等。了解歷史情況后方能做到FMEA分析的細致準確。主要包括以下信息:
①該供應商在最近半年或一年的產品交付率;
②該供應商所供產品的質量狀況,是否經常有質量問題發生;
③該供應商是否具備足夠的生產能力以確保旺季生產所需;
④該供應商企業是否通過了國家相關部門認可的環保資質檢查。
2.2 FMEA分析過程
風險分析與防范的步驟為:針對具體的供應商,分析其存在的潛在風險、該風險可能產生的后果、風險原因及其現行的控制過程、風險監測等,最后根據RPN值的大小確定是該風險是否可控,不可控則要采取措施,措施實施后再重新進行S、O、D分析和RPN計算。
2.2.1 風險模式及后果分析
針對分析對象,有目的的收集其以及同類供應商的歷史風險模式,也可以通過風險發生的原理來推斷供應商可能出現的風險模式,以此來找出該供應商所有可能出現的風險模式。根據風險模式推斷出可能產生的后果。
2.2.2 風險原因及現行控制過程分析
從供應商提交的問題報告以及其公司內的人員、設備、原材料、環境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風險或潛在的風險因素,進而找出風險模式產生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同時,根據風險原因找出現行的控制措施。
2.2.3 風險監測分析
供應商作為一個企業實體,其風險監測主要通過供應商主動報告和供方管理人員的業務推斷兩部分構成。監測項目則為供應商的交付周期、零部件質量狀況以及供應商服務及時性等方面。
2.3 分析結果記錄
客觀全面的分析供應商所有可能出現的風險是FMEA分析的重要目的。了解供方的生產信息、設備能力、自動化程度、主要客戶信息、環保能力、所在地政策甚至天氣狀況等是采用FMEA方法進行供應商風險分析的重要內容。分析供應商的歷史供貨數據,并根據當前環境、條件進行修正分析,可促進供應商風險分析結果的準確性。本文以某公司為例,分析結果見表2。
3? 分析結果的評價
通過對分析后存在的潛在風險及風險后果進行評估,獲得嚴重度S的分值;再通過對引起風險的原因和現行的預防控制措施進行有效性評估,估算出發生頻度O的分值;最后對當前的控制探測措施和頻率進行評估,獲得探測度D的分值。
將S、O、D各項進行相乘,獲得該供應商的風險系數RPN,RPN是評價該供應商當前風險高低的最終衡量依據。表3為S、O、D的打分結果。
4? 風險防范
根據經驗,RPN值小于100的供應商可以認為風險可控,繼續保持即可。對于RPN值?叟100的供應商,則需要采取改進措施降低風險,使RPN降低到100以下以保證供應商的風險可控。為驗證措施實施后風險得到了有效控制而降低,需要進行二次FMEA分析,分析方法及SOD打分均和第一次FMEA相同。表3中供應商C的RPN值大于100,需要采取改進措施后進行二次FMEA。二次FMEA的打分及計算結果如表4。
從表4可以看出,措施改進后進行二次FMEA打分,RPN=56<100,風險系數大大降低,該供應商的風險得到控制。
5? 結束語
FMEA(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作為一種風險預防工具,其主要目的是發現、評價產品/過程中潛在的失效及其后果,找到能夠避免或減少潛在失效發生的措施并且不斷地完善。基于FMEA分析的供應商風險防范,創新性的將FMEA“產品/過程”中的“失效”轉換成供應商管理中的“風險”,通過對供應商的潛在風險進行分析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針對性地實施改善,降低供應商的風險系數,從而增強供貨保障,促進主機廠的供貨安全。
參考文獻:
[1]陳全.系統安全工程[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嚴璋鵬.工業企業供應商管理模式綜合評價及比較研究[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12(7):141-143.
[3]吳鳳明.基于FMEA的設備風險分級管控研究[J].價值工程,2018(27):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