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麗



摘要:文章從科技要素投入、科技創新產出、商業應用三個維度比較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江蘇、廣東、浙江、上海四個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總結出江蘇省科技創新能力現狀,提出江蘇省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議。
Abstract: From aspects of technology inp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utput and business applications, the paper compare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Jiangsu, Guangdong, Zhejiang and Shanghai in China's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then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mak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enhanc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Jiangsu Province.
關鍵詞: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比較研究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 index;comparative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127?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31-0291-07
0? 引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知識經濟的時代,科技創新越來越受到重視,科技創新被公認為決定實體經濟走勢的最關鍵因素,它是衡量一國或一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江蘇是經濟大省,2016年GDP總值為76086.2億元,比上一年增長7.8%,GDP總值僅次于廣東省,位居全國第二位。《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要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2016年江蘇省 “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提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拓展科技創新工程,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廣東、浙江、上海等地區也提出了加快科技創新的相關政策。研究試圖通過比較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江蘇、廣東、浙江、上海四個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找出地區間科技創新能力的差距,從而提出江蘇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議。
1? 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
參照國內外學者相關的研究成果[1-3],同時考慮指標設置的科學性、可比性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從科技要素投入、科技創新產出、商業應用三個維度設計指標,其中科技要素投入包括科技人才、研發資金、物化資產、技術四個方面,具體有R&D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內部支出、R&D經費外部支出、高技術產業新增固定資產、高技術產業技術獲取及改造經費支出5個指標,科技創新產出包括國內有效專利數、國外檢索工具收錄論文數(SCI、EI、CPCI-S)2個指標,商業應用包括技術市場技術輸出合同金額、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高技術產品出口額3個指標,見表1。
2? 江蘇、廣東、浙江、上海科技創新能力比較
2.1 各地區科技要素投入比較
2.1.1 各地區科技人力資源情況
R&D人員全時當量相對于R&D人員數更能夠反映科技人力資源投入的情況,2011-2015年,江蘇省R&D人員全時當量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2011年R&D人員全時當量低于廣東省,而2015年在絕對數量上已經超過廣東省,年均增長11.1%,2015年江蘇R&D人員全時當量為52.03萬人年,占全國總投入的13.8%,在四個地區中比重最高。2015年廣東省R&D人員全時當量為50.17萬人年,占全國總投入的13.3%,僅次于江蘇省,廣東省R&D人員全時當量2012年增長最快,達到19.8%, 2013-2015年占全國的比重則下降,年均增長5.4%。浙江省R&D人員全時當量在絕對數上低于江蘇省和廣東省,年均增長9.5%。2011-2015年上海市R&D人員全時當量在四個地區中最低,年均增長3.7%。如表2所示。
在科技人力資源投入規模上江蘇省位居第一, 把各地區就業人口數考慮進去比較,計算出2015年江蘇省每萬名就業人員中R&D人員全時當量為109.34人,廣東省為80.67人,浙江省為97.68人,上海市為126.18人,可見上海市每萬名就業人員中R&D人員全時當量最大,江蘇省第二,廣東省最低。見圖1所示。
2.1.2 各地區研發經費投入情況
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包括R&D經費內部支出和R&D經費外部支出兩個指標,這兩個指標主要從R&D投入是用于內部還是委托外單位合作方面做了區分。2011-2015年江蘇省R&D經費內部支出一直高于其他三個地區,2012年增長最快,較2011年增長了20.9%,2013-2015年增速逐年放緩,2011-2015年年均增長14.1%,高于全國13.1%的年均增長率,2015年江蘇省R&D經費內部支出為1801.2271億元,占全國R&D經費內部支出總量的12.71%。2011年廣東省R&D經費內部支出比江蘇省少20億元,2011-2015年廣東省R&D經費內部支出在數額上僅微微低于江蘇省,其增長趨勢大體和江蘇相同,年均增長14.6%,2015年廣東省R&D經費內部支出占全國R&D經費內部支出總量的12.69%。浙江省R&D經費內部支出低于江蘇省和廣東省,略高與上海市,年均增長14.1%,2015年浙江省R&D經費內部支出占全國R&D經費內部支出總量的7.1%。2011-2015年上海市R&D經費內部支出年均增長11.9%,低于全國年均增長率,占全國R&D經費內部支出總量的6.6%。見表3所示。
2015年江蘇省R&D經費外部支出為70.83億元,低于廣東省和上海市,2011-2015年江蘇省R&D經費外部支出出現了波動,2012年比2011年下降了13%,2013-2014年R&D經費外部支出增多,分別比上一年增長了20.8%,55.1%,2015年又較2014年減少,年均增長11.8%,2015年江蘇省R&D經費外部支出占全國R&D經費外部支出總量的9.8%。廣東省R&D經費外部支出在四個地區中最高,2011-2015年廣東省也出現了波動,年均增長了17.5%,2015年廣東省R&D經費外部支出達到104.28億元,占全國R&D經費外部支出總量的14.5%。浙江省R&D經費外部支出在四個地區中最低,2011-2015年也出現了波動,年均增長8.8%,2015年浙江省R&D經費外部支出占全國R&D經費外部支出總量6.7%。2015年上海市R&D經費外部支出僅次于廣東,2011年上海R&D經費外部支出為31.16億元,在四個地區中最低,2011-2015年年均增長了27.2%,占全國R&D經費外部支出的比重也由2011年的6.3%上升到2015年的10%。見表4所示。
從總規模上看2015年江蘇省R&D經費內部支出最大,廣東省R&D經費外部支出最大。把各地區GDP總值考慮進去比較,2015年江蘇省GDP總值為7.01萬億,廣東省7.28萬億,浙江省4.29萬億,上海市2.51萬億,計算出2015年江蘇省R&D經費內部支出占江蘇省GDP的比重為2.6%,R&D經費外部支出占江蘇省GDP的比重為0.1%,廣東省R&D經費內部支出占廣東省GDP的比重為2.5%,R&D經費外部支出占廣東省GDP的比重為0.14%,浙江省R&D經費內部支出占浙江省GDP的比重為2.4%,R&D經費外部支出占浙江省GDP的比重為0.11%,上海市R&D經費內部支出占上海市GDP的比重為3.7%,R&D經費外部支出占上海市GDP的比重為0.29%。由此可見,從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的角度看,上海市的投入比例明顯高于其他三個地區。見圖2、圖3所示。
2.1.3 各地區高技術產業新增固定資產比較
高技術產業新增固定資產反映高技術企業在科技創新固定資產方面的投入。2011-2015年全國高技術產業新增固定資產投入逐年增長,年均增長22.6%。江蘇高技術產業新增固定資產方面的投入一直在絕對數上領先其他四個地區,2015年該指標投入為2538.2億元,是2011年的1.49倍。五年間廣東省高技術產業新增固定資產投入略有起伏, 2013年出現了負增長,2015年該指標投入為978.5億元,是2011年的1.63倍,位居第二。浙江省高技術產業新增固定資產增長最快,年均增長了32.1%,高于全國平均增長率,2015年該指標投入為2011年的2.98倍,低于江蘇省和廣東省。上海市該指標投入最少且起伏較大,在2012年、2013年投入減少,2014年、2015年略有上升,但仍然低于2011年基期的投入額,比2011年減少了20.6%。見表5所示。
2.1.4 各地區高技術產業技術投入比較
技術也是一種生產要素,高技術產業技術獲取及改造經費支出由技術引進經費支出、消化吸收經費支出、購買境內技術支出和技術改造經費支出四個方面構成。2011-2015年期間,江蘇省高技術產業技術獲取及改造經費支出一直領先于其他三個地區,該指標投入表現為先升后降,2011年江蘇省該指標投入遠遠高于其他三個地區,至2015年僅略高于廣東省。廣東省該指標投入增長最多,2011年僅為27.38億元,低于江蘇省和浙江省,2015年投入達到112億元,是2011年的4.09倍,位居第二,年均增長了71.3%。浙江省該指標投入逐年緩慢增長,2015年略有下降,低于江蘇省和浙江省,年均增長了4.5%。上海市該指標投入最少,總體為負增長,2015年該指標投入比2011年下降了37.4%。見表6所示。
從總規模上看,江蘇高技術產業技術投入最大,廣東省位居第二,把各地區GDP總值考慮進去比較,2013-2015年江蘇省高技術產業技術投入占江蘇GDP的比重呈下降趨勢,2015年該比重為0.17%,仍然高于其他三個地區。2015年廣東省高技術產業技術投入占該省GDP的比重位居第二,浙江省位居第三,上海市最小,上海市高技術產業技術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見圖4所示。
2.2 各地區科技創新產出比較
2.2.1 國內有效專利數比較
專利有專利申請數、授權數和有效數幾個指標,有效數更能反映專利成果的質量,因此選取國內有效專利數來衡量。2011-2015年全國國內有效專利數年均增長率為20.3%,江蘇省國內有效專利數穩步增長,年均增長了17.3%,2015年江蘇省國內有效專利數為67.41萬件,在四個地區中僅次于廣東省。2014年廣東省國內有效專利數超過江蘇省,2015年廣東省該指標是江蘇省的1.19倍,年均增長了19%。2011-2015年浙江省國內有效專利數增長最快,年均增長了19.6%,2015年國內有效專利數為66.89萬件,僅略低于江蘇省。上海市國內有效專利數逐年增長,年均增長了13.9%,數量上一直低于其他三個地區。考慮到人口因素計算各地區每萬人擁有國內有效專利數,2015年江蘇省每萬人國內有效專利數為85件,廣東省為74件,浙江省為121件,上海省為104件,浙江省每萬人國內有效專利數最大,上海位居第二,江蘇位居第三。見表7、圖5所示。
2.2.2 科技論文比較
國外檢索工具收錄論文包括SCI、EI、CPCI-S三大檢索。2010-2014年全國國外檢索工具收錄論文數年均增長了9.1%,2011年江蘇省國外檢索工具收錄論文數超過上海市,遙遙領先于廣東省和浙江省,年均增長了11.7%,2014年達到4.39萬篇,是上海市的1.18倍。廣東省國外檢索工具收錄論文數年均增長了14%,2014年為2.43萬篇,僅為江蘇省的55.4%。浙江省國外檢索工具收錄論文數年均增了了8.7%,2014年該指標僅為江蘇的51%。上海市國外檢索工具收錄論文數年均增長了6.2%,2014年達到3.71萬篇,僅次于江蘇省。考慮到人口因素計算各地區每萬人國外檢索工具收錄論文數,2015年江蘇省每萬人國外檢索工具收錄論文數為5.5篇,廣東省為2.3篇,浙江省為4.1篇,上海省為15.3篇,上海市每萬人國外檢索工具收錄論文數最大,江蘇位居第二,浙江位居第三。見表8、圖6所示。
2.3 各地區科技創新商業應用比較
區域科技創新商業應用由三個指標構成,其中技術市場技術輸出合同金額衡量的是科技成果在技術市場的輸出額,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和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衡量的是科技創新帶來的實際經濟效益。
2.3.1 技術市場交易額比較
2011-2015年江蘇省技術市場技術輸出合同金額逐年增長,2012-2013年增長較快,2014-2015年增速減緩,年均增長了15.1%,2015年該指標值為572.92億元,占全國技術市場技術輸出合同總金額的5.8%,低于上海市和廣東省。2011-2012年廣東省技術市場技術輸出合同金額低于江蘇省,2013年開始超過江蘇省,廣東省該指標年均增長了29%,2015年該指標值為662.58億元,占全國技術市場技術輸出合同總金額的6.74%,僅略低于上海市。浙江省技術市場技術輸出合同金額逐年緩慢增長,該指標值在四個地區中最低。上海市技術市場技術輸出合同金額一直領先于其他三個地區,2015年該指標值為663.78億元,年均增長了8.5%,2011年上海市技術市場技術輸出合同金額占當年全國技術市場技術輸出合同總金額的10%,2015年該占比下降到6.75%,但總體規模仍然高于其他三個地區,這說明上海市的技術市場較其他地區更為活躍。見表9所示。
2.3.2 高技術產業比較
2011-2015年全國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年均增長了16.6%,江蘇省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逐年增加,但一直低于廣東省,位居第二,2015年約占全國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的18.9%,相當于廣東省的63.6%,年均增長了12.6%。廣東省在四個地區中位居第一,2015年該指標值達到12328.86億元,占全國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的29.8%,高出其他地區很多,年均增長率為13.8%。浙江省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逐年增加,年均增長率為24.5%,總體規模位居第三。上海市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在2012、2013年出現下滑,2011-2015年間上海市總體增長率1.84%,2015年上海市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相當于廣東省的8.4%。見表10所示。
2011-2015年全國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長了4.7%,在這期間江蘇省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變化不大,2012年占全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的23.7%,2013年出現負增長,2015年江蘇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額達到1311.1億美元,僅較2011增加了7.68億元,占全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的20%,該指標值是廣東的56.4%,年均增長了0.2%。廣東省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最大,2011-2015年逐年增長,2015年廣東省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為2325.72億美元,占全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的35.5%,年均增長了4%。浙江省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總體規模最小,2012、2013年出現下滑,2014-2015年出現增長,2015年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僅為廣東省的7.2%,年均增長了2.2%。上海市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位居第三,總體呈下降趨勢,2015年上海市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占全國高技術產品出口額13%,2011年該比重為17%。見表11所示。從總規模上看,廣東省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最大,江蘇第二。把各地區GDP總值考慮進去再比較,匯率取每年第四季度平均值,2011-2015年江蘇省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占江蘇省GDP比重逐年下降,2015年該比值為11.9%。廣東省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該省GDP比重先升后降,2015年該比值為20.4%。浙江省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占該省GDP比重一直最低。2011-2015年上海市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額占該市GDP比重一直高于其他三個地區,并呈現下降趨勢,2015年該比值為21.7%。見圖7所示。
2.4 比較結果
通過三個維度各指標比較,得出江蘇科技創新能力的現狀:
①科技人力資源具有一定優勢。2011-2015年數據顯示,江蘇省年均科技人力資源投入規模位居第二,僅次于廣東省,相當于廣東省年均投入的92%,是浙江省的1.44倍、上海市的2.76倍,2015年科技人力資源投入總量已經超過廣東省。江蘇省年均科技人力資源投入強度(每萬名就業人員中R&D人員全時當量)排名第二,僅次于上海市,相當于上海市投入強度的73%,是廣東省的1.18倍、浙江省的1.12倍。
②R&D經費內部投入優勢較為明顯,R&D經費外部投入強度較低。江蘇省年均R&D經費內部投入最大,相當于廣東省的1.02倍、浙江省的1.8倍、上海市的1.89倍。江蘇省年均R&D經費內部投入強度(R&D經費內部支出占本省GDP的比重)排名第2,相當于上海市的70%、廣東省的1.08倍、浙江省的1.14倍。江蘇省年均R&D經費外部投入排名第二,相當于廣東省的88%、浙江省的1.56倍、上海市的1.19倍。江蘇省R&D經費外部投入強度(R&D經費外部支出占本省GDP的比重)排名第四,相當于廣東省的92%、浙江省的98%、上海市的44%。
③高技術產業新增固定資產投入遠超其他地區。江蘇省高技術產業新增固定資產投入規模最大,年均投入占全國高技術產業新增固定資產總投入的20%,年均投入是廣東省的倍2.7、浙江省的5.58倍,上海的15.69倍。
④技術投入優勢顯著。江蘇省高技術產業年均技術投入規模最大,占全國高技術產業技術總投入的25.9%,是廣東省的2.07倍、浙江省的3.28倍、上海市的8.27倍。江蘇省高技術產業年均技術投入強度最大,是廣東省的2.66倍、浙江省的2.56倍、上海市的2.12倍。
⑤國內有效專利數無明顯優勢。江蘇省年均國內有效專利數位居第二,相當于廣東省的94.7%、浙江省的1.07倍、上海市的2.83倍。江蘇省年均每萬人國內有效專利數排名第三,相當于浙江省的74.4%、上海市的85.6%、廣東省的1.27倍。
⑥科技論文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江蘇省年均國外檢索工具收錄論文數位居第一,是廣東省的1.88倍、浙江省的1.86倍、上海市的1.08倍。江蘇省年均每萬人國外檢索工具收錄論文數排名第二,相當于上海市的32.3%、廣東省的2.51倍、浙江省的1.29倍,可見與上海市還存在較大差距。
⑦技術市場技術輸出合同金額位居第二。江蘇省技術市場年均技術輸出合同金額占全國技術市場年均技術輸出合同金額的6.41%,總體規模相當于廣東省的1.06倍、浙江省的5.66倍、上海市的85.3%。
⑧高技術產業產出較廣東省落后。江蘇省高技術產業年均新產品銷售收入位居第二,相當于廣東省的65%、浙江省的3.49倍、上海市的6.87倍。江蘇省高技術產品年均出口貿易額排名第二,相對廣東省的56.9%、浙江省的8.46倍、上海市的1.46倍,江蘇省高技術產品年均出口貿易額占本省GDP比重也低于廣東省和上海市。
3? 提升江蘇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議
3.1 搭建多渠道投融資平臺,擴大科技創新投融資規模
近年來江蘇省不斷加大科技創新研發經費投入,但總體強度不足2.7%,與主要創新型國家仍然存在較大差距,2014年美國、德國和日本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分別為2.74%、2.84%和3.59%,韓國更是達到了4.29%。江蘇省科技創新經費投入以政府為主,民間風險投資參與明顯不足,科技保險還處于起步階段。政府財政資金投入應進一步發揮引導民間資本的作用[4],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引導,逐漸形成以企業為主,銀行、信貸公司、風投公司、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等多方參與的多渠道投融資平臺。同時建立和完善多元風險補償機制,包括貸款風險補償機制、風險投資補償機制、保險補償機制,2017年9月江蘇省出臺了《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和《江蘇省天使投資風險補償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在科技創新融資風險補償方面已經開展了摸索,對于補償對象、補償操作程序、補償方案還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3.2 多方位集聚整合科技創新資源
一是集聚整合長三角科技創新資源,目前上海市正在大力建設國家級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國際航運中心,集聚了金融、貿易、信息、航運等領域多種科技創新資源,而科技創新具有一定的“溢出效應”,江蘇應該利用這種區位優勢,規劃和引導各類創新主體主動跟蹤和對接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進程[5],與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更多更廣的產業合作、科技合作、人才交流等,通過集聚上海、浙江等長三角地區的創新資源,構建具有江蘇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格局。二是要集聚整合國際創新科技資源。江蘇省應繼續開展與發達國家的科技合作,同時積極響應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多領域的科技合作,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和創新平臺、開展科技園區合作和技術研發、聯合培養人才等方式推動技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本土化應用。
3.3 形成多主體參與的科技創新協作機制
江蘇省R&D經費外部投入強度較低,說明研發上與外單位開展合作的比例較低。企業、院校、研究機構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不僅要加強院校、研究機構與企業共同研發,更要加強企業間的科技合作。當前江蘇省多主體參與科技創新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科技創新互動動力不足、科技創新互動利益分成標準模糊、科技創新互動政策支持不完善等幾個方面,應該著力探索互動科技創新模式,逐步形成多主體參與的科技創新協作機制。
3.4 將科技創新融入到產業創新中
江蘇省高技術產業投入優勢明顯,但高技術產業產出落后于廣東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江蘇省科技創新效率不高,科技創新要服務于產業創新,政府應引導院校、研究機構、企業結合市場、結合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合作研究,要推動專利優勢、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產出優勢。
3.5 進一步發展科技創新中介服務體系
科技創新中介服務體系包括技術市場、法律服務機構、科技咨詢與評估機構、科技人才中介等,它對于技術擴散、成果轉化、技術評估、風險控制、創新資源配置等方面都起到促進作用。目前江蘇省已經建立了官方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大大促進了技術的流通轉讓,如何使得該平臺更透明、更高效、更公平還需要其他中介服務機構的共同參與,比如在技術評估、知識產權保護、技術作價、技術經紀、合同風險控制、技術轉移等方面都需要其他類型中介的參與,從而保證技術交易更好的達成。
4? 結束語
研究表明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江蘇、廣東、浙江、上海在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產出以及科技創新商業應用上表現各異,這與各省的區位特點、產業結構、戰略發展規劃有關。江蘇省應結合自身特點,從科技創新投融資、科技創新資源、科技創新協作機制、科技創新融入產業創新、科技創新中介服務體系等多方面優化整合,從而促進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志學,王小凡,王毓軍.東西部地區科技創新效率比較及互動機制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3,15(2):48-54.
[2]虞震.泛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與比較研究[J].社會科學,2011(11):47-52.
[3]張換兆,霍光峰,劉冠男.京津冀區域科技創新比較的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2):43-48.
[4]蔣鐵柱,楊亞琴.構建完善的科技創新政策支持體系——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科技創新模式比較[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11(3):5-14.
[5]王鐵.區域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優化配置的市場化路徑分析——以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例[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0(3):129-133.
[6]余建平,周祉茜.基于市場導向的科技創新政策構建研究[J].價值工程,2019,38(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