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文 陳永崴 趙俊杰
摘 要:黨的十九大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新形勢中摸清大學生的信仰狀況,分析研究其存在問題,制定可行的教育培養對策,幫助大學生抵制不良信仰影響并樹立正確的信仰成為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
關鍵詞:大學生;信仰;對策
隨著改革開發的深入發展,物質文化水平顯著提高,社會逐漸對精神文明建設重視起來。信仰是一種精神現象,是人們對一種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認可并以此指引自己的人生。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其信仰狀況會影響自身發展,進而關系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和民族的繁榮昌盛。
一、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現狀
人在成長過程中其價值觀和信仰觀必然會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外界的因素影響。對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展開調查,通過結果分析了解現在大學生的思想動向和信仰現狀,分析研究存在問題,從而探索有效的信仰教育對策。
(一)大學生信仰主流積極向上
調查顯示,83%大學生認為信仰對人生的影響十分重要;87%大學生選擇“為社會做貢獻”去實現人生價值,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具有社會主義奉獻精神;關于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問題,8%的大學生表示不太了解,其余大部分表示有一點了解或者清楚知道,18.26%的大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符合我國國情需要。根據調查結果,大部分大學生認識到信仰的重要性,以為社會做貢獻為榮,絕大部分高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大學生主流信仰呈現積極向上的趨勢。
(二)大學生信仰呈多元化方向發展
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對多元化信仰持包容的態度。大學生信仰馬克思主義科學占63%,信仰宗教占3%。此外30%大學生崇拜政治家或者社會家,21%崇拜明星,18%崇拜普通人或者自己,11%無崇拜對象。由此可見,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當代大學生平時接觸到的信息復雜繁多,他們的信仰內容呈多元化發展,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信仰為主流,宗教為次的發展趨勢。
(三)大學生信仰受到多重沖擊
第一,當代大學生信仰受西方文化沖擊。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西方國家的文化如西方節日、生活方式等被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廣泛接受。然而文化信仰有優劣之分,優秀的文化能夠使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能夠約束人們的行為,提高道德水平,指引人們積極向上,而低劣的文化作用恰恰相反。文化信仰的多元性符合我國國情,其存在是合理的,但必須符合國家的主流文化信仰方向,不能與之背道而馳。
第二,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面臨失落危機。在市場機制多元利益的作用下,社會上出現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道德信仰失落的現象。這些現象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影響當代大學生良好道德信仰的樹立。當代大學生是祖國建設的接班人,理應要有貢獻精神,然而有部分大學生在人生目標的制定和選擇中更加自我,沒有考慮到為國家做貢獻,在某一角度反映其信仰更傾向現實主義和利己主義,道德信仰面臨失落危機。
第三,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面臨淡化危機。我國現代社會的政治信仰主流是馬克思主義,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等,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動搖,淡化共產主義理想的現象。這些不良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對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的培育和鞏固有負面影響,部分大學生效仿社會上不良現象,鋪張浪費熱衷攀比,淡化了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信任度和對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
(四)現有教學方式不能滿足學生需要
調查發現,大部分大學生對于現有的思政課程安排和教學方式持肯定態度,認為對自身信仰的培育起重要作用。29%的大學生表示現在的思政教學不能滿足其需要,課程教學形式單一、內容過于理論化,希望結合實際需要進行教學方式改革創新;對于信仰培育形式,大部分大學生希望可以采用多元化、生動化的形式,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加強信仰培育。
二、當代大學生信仰培育的對策
當代大學生的信仰不僅對其自身發展有重要意義,且關系到祖國的未來。高職院校應根據大學生的心理和思想特點,營造良好的信仰培育氛圍,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適時地正確引導,讓大學生自覺堅定信念,確立遠大抱負,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
(一)充分發揮思政課堂教育作用,增強信仰培育實效性
第一,創新教學理念,發揮思政課堂主渠道作用。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信息網絡時代,獨立個性和自我意識明顯,價值取向多元化。他們的信仰狀況總體上積極向上,信仰馬克思主義成為主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滿信心;同時,不同專業、不同政治面貌等群體間對信仰的認知程度與態度不盡相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者要創新教學理念,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將其和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培育有機結合,從而讓大學生在生動靈活的課堂氛圍中接受科學信仰的熏陶。如果授課教師照本宣科,這樣教學效果就會不如預期。當代大學生信仰的培育要依托思想政治課堂的主渠道,思政科教師要注重細節,對生活有所體驗和感悟,力爭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從“講明白”到“講鮮活”, 促進大學生科學信仰的形成和鞏固。
第二,創新教學方式,注重理論和實踐結合,增強信仰培育實效性。高職院校應積極搭建實踐平臺,組織大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親身歷練中運用知識、培育信仰、感悟人生。例如利用假期組織“三下鄉”活動,到基層進行走訪調查,讓他們利用理論知識結合所見所聞,撰寫活動心得體會和調查報告。通過進一步接近現實生活,讓大學生對現實生活有更理性的認識,確保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達到知行合一,建立完善和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觀
第一,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形成良好校風,促進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設。高職院校應積極組織大學生開展課外體育鍛煉活動,從室內走向操場,將德、智、體、美有機結合,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讓大學生參與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強化校訓校歌校史的育人作用。此外,還可以組織校園榜樣文化活動,通過榜樣的示范作用進行靈活的德育教育,宣揚正確的價值觀、信仰觀,營造良好文化氛圍,激發廣大學生學習模仿榜樣的積極性,樹立崇高的信仰追求。如,一年一度的“自強之星”評選活動,備受大學生群體關注。
第二,加強校園政治文化活動開展,促進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培育。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應結合當前的發展形勢開展馬克思主義校園文化活動,從而促進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的鞏固。比如,在校園內舉辦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知識競賽活動,在比中學,在學中悟,十九大精神潛移默化地進入大學生的腦海中,使科學的信仰內化于心。另外,高職院校還可以利用各個重大節日的契機,如國慶節在校園內開展系列主題紀念活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通過開展校園政治文化活動,讓大學生文化熏陶下接受洗禮教育,能有效地促進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培育。
(三)充分利用新媒體,占領大學生信仰教育的網絡新陣地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已全方位覆蓋社會生活,馬克思主義教育必須有效占領網絡陣地,否則其他非主流思想必定會趁虛而入。高職院校要順應潮流趨勢,開辟信仰教育的網絡新課堂,弘揚主旋律。首先,建立馬克思主義主義教育網絡平臺,關注信息流的有效傳遞,激活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積極性。其次,將微博、微信、網絡論壇等應用于教育中,迎合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就大學生關注的問題進行探討交流,引導他們樹立信心、堅定信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占領網絡陣地,可以有效地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同時也有力地避免大學生的信仰受到沖擊。
(四)外輸內修,全面提升教師素質
高職院校要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打造適應新時代教學需要的教師隊伍。比如,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引領大學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這樣有利于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樹立崇高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再如,著力提高教師的教學協調能力,通過優化教學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建立互動趣味的課堂生態,加強師生之間、課堂內外之間的信息傳遞,進一步促進大學生成為馬克思主義信仰者。
大學生是祖國建設的中堅力量,肩負著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必須要樹立正確的信仰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才能使社會主義事業在思想穩定的前提下,實現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張冬梅,勾正剛,鐘楊.大學生信仰現狀分析與對策——以河北北方學院為例[J].智庫時代,2018(01).
[2] 黃龍.大學生信仰現狀及培育路徑探究[J].學理論,2018(11).
[3] 李紅艷.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問題的新思考[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19(01).
作者簡介:李冠文,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團委副書記,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法治教育、青年教育;陳永崴,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016級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專業學生;趙俊杰,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017級電梯工程技術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