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從多元方式培養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健全多元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打造多元化的創新創業環境三個方面提出了“互聯網+”視域下建立高職院校多元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教育是為了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也要與時俱進,才能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在國家軟實力競爭激烈、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的嚴峻現實下,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引導大學生創業是緩解我國就業問題與提升我國綜合實力的良好途徑。但目前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從理論到實踐應用都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本文分析了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院校多元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建立對策。
一、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
傳統的教育觀念以應試教育、就業教育為基礎,忽視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教育,認為學生只要學好一門技術并拿到文憑,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后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就算完成了自己的教育使命。所以日常教育內容大都偏重于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專業知識的培養,較多灌輸課本知識,較少考慮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及應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忽視創新思維的教導。由此帶來的后果是,學生的思想過于標準化,遇事遇人時不能夠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力。
而事實上通過創業教育的定義可知,創業涉及到對創業機會的發現、創業風險因素的排除、創業者整合身邊資源的能力,涉及到創業者人際關系處理、領導力的培養、價值觀的養成等多方面的素質。而顯然單純的知識應用與技能掌握無法有效幫助創業者克服創業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同時,由于高職院校對學生疏于正確創業價值觀的培養,使大學生創業多以追求功利性的目標為主,束縛了學生的創新創業理念,導致其不能夠在創業的路上遠行。
(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師資力量匱乏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不完善、師資力量的匱乏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操作層面以零散的課堂教育、專家講座、創業設計大賽等方式為主,沒有正式固定的課程、教師安排和教學考核,也沒有一套成熟系統的教學理論、教育管理模式。大多數的高職院校都只是把創新創業教育當作選修課程來安排而非必修課程。有些學校領導并不十分重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意識淡薄。所謂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大都是面子工程,走形式化道路,游離于正規教育之外。僅僅停留于操作層面,當作簡單的就業指導來做,體現不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思想與內涵。
高職院校培訓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也大都非專業出身,無創業實戰經驗,講課都以理論化、課程化輸出的知識為主。并且,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有些教師本身無企業從業經驗,教授的課程難免有紙上談兵之嫌。學生聽課時自身也無法從中吸取精華,培育積極的創新創業精神更無從談起。
從應用教育理論知識的輸出一直到創業實踐的指導都沒有形成專業的教學體系與考評體系。大學生雖然接受了一些創業教育但效果低下。
(三)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
創新創業是一種實踐性的活動。創新創業考驗的是一個創業者在開創事業過程中思維能力、預見能力、分析能力、交際能力、組織能力、決策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體現,需要創業者掌握談判技巧、經營技巧、演講技巧、管理技巧等技術能力。而這些創業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磨練成熟起來。顯然傳統的教育理論趨于保守僵化,即使所謂的創新創業教育也是采取課堂教育的剛性模式,局限于老師與學生之間知識的簡單傳授。由于高職院校缺少創新創業平臺的實踐,學生疏于實際創業的鍛煉,使創業的大學生大都眼高手低,其想法多無實際可行性。且疏忽了對學生中成功創新創業典型案例的宣傳,沒有打通應用瓶頸,阻礙了教學體系的貫通。
由于缺乏政府、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式的創新創業環境的搭建,使大學生一直缺少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許多創業項目都沒有真正走出校園,沒有跟外面的企業進行對接,沒有接觸社會,缺乏競爭力,從而無法真正孵化。
二、“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院校多元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建立對策
(一)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多元化培養創新創業教育理念
根據調查,大學生的創業動機多是為改變現有的物質狀況,進而實現自我價值,較少考慮到為社會發展而努力,還處于一個較低層次的創業動機水平。創新創業教育要讓大學生意識到,自主創業不僅可以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同時,能夠帶動國家就業率,推動社會的發展,滿足被人尊重與自我實現的需要。
隨著國家通過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的推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投身于創業浪潮。然而,創業的大學生雖然多,大多數卻是盲目創業或動力不足以失敗而終,如果不能正確地指導大學生的創業動機,塑造他們的創業人格,很有可能扼殺他們的創業動力,使他們遭受失敗的打擊。為了能夠讓大學生順利地踏上創業之路,塑造健全的創業人格,需要不斷完善和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氣質、性格、能力等,所以創新創業教育既要肯定大學生的創業動機及其積極性,注意正反面教育的結合,又要及時指出影響他們創新創業教育的消極因素,解決他們的意識障礙,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創業心態,為其日后成功創業打下基礎。
(二)健全多元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增強師資隊伍建設
1.在必修課中增加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根據問卷調查的數據,我國高職院校只有不到30%的大學生接受過創新創業教育,而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表示希望能學習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是因為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以選修課程為主,在必修課中尚未設置與創新創業教育有關的教學內容。
因為創新創業是一個長久性的過程,意識形態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循序漸進。具體的方法應用上,可分年級段開展不同的創新創業教育。比如在大一時注重的是對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引導,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創業精神。根據創新創業素質的模型,可著重培養大學生的意志力、獨立性、責任心、冒險精神、挫折承受力等方面的品質。針對大二的學生可注重于豐富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知識,分享創新創業政策,健全創新創業技能的培養,比如法律、會計、市場營銷、管理等方面的知識,這些都可為他們日后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于大三的學生可在創新創業實踐方面進行指導教育,比如領導感召、資源組合、人際交往、機會識別等能力的培養,同時及時糾正他們創新創業中的錯誤意識與行為。
另外,也可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展開不同的教育。現在的大學大多擁有健全的綜合性專業。而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擁有不同的個性特點與知識技能。主要差異在于文科生、理科生的思維方式、做事風格、知識背景等,這導致了他們接受同一事物上的方法與觀念也不同。而這種差異也直接導致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在目標定位上也有了相應的針對性。大多數學生畢業后選擇創業或就業會根據自身的專業來定方向。所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可以以不同的學科為載體,促進差異化的知識結構與創業技能的相互滲透,同時注重專業性與普及性的結合。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學課程體系。若要使創新創業教育達到良好的效果,必然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教師不僅要具備新的教育理念、綜合的知識結構、專業能力,而且要有企業或機構的從業經驗。現實條件下,僅憑高校自身實力要組建這樣一支完善且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難度是很大的。高校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法來構建這樣的師資隊伍。一是可以加強學校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相關培訓補足教師的短板,提高他們的專業化程度;二是可以聘請高校外的專業人士兼職授課,如企業高管、政府官員、知名科技人士等,充分利用各自的社會資源為大學生傳授各自所擅長的領域。
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還需要根據專業的特色,以培養創新創業型大學生為目標,在本專業課程目標的基礎上,對教學課程體系進行相應的調整。要考慮不同年級所接受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內容的不同,根據重要性,先后順序依次為創業精神教育、創業技能教育和創業能力教育。根據不同課程的重要程度來分布課時,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循序漸進地推行。
(三)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打造多元化的創新創業環境
學校可以通過建立創新創業基地、創業孵化園、就業教育等研究機構,加強學生的實踐鍛煉,協調教學與實踐的分配管理。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通過成立創業社團,開展創業沙龍,搭建大學生創業平臺,建立創業孵化園等,豐富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加強學校與企事業單位的聯系,使創新創業的教學理論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起來。
為打造多元化的創新創業環境,需要把高校、政府、企業三方緊密結合起來,高校創造良好的創業文化,政府提供完備的配套設施,企業與大學生創業項目對接,只有實現三方聯動,才能達到企業、高校及學生的多贏效果。
參考文獻:
[1]寇譽元.“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
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科教理論,2019(2):203-204.
[2]姜惠娟.“互聯網+”背景下軟件技
術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8(9):152-155.
【本文系2017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院校多元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17C042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