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
【摘 要】 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的核心,也是濃縮的精華。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注重數學思想的挖掘,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思想提高解題的實效性,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假設就是重要的數學思想之一,教師應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假設思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提升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關鍵詞】 小學數學;假設思想;學生
數學思想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學知識的精髓,更是數學本質的集中反映。而“假設”作為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將題目中未知的條件假定為已知條件,使原本隱藏的數量關系變得明朗化,探尋出有效的解題思路,達到順利解題的目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和創造力。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滲透假設思想,尋找題目中對應的聯結點,將原本復雜的數學題目變得簡單,體驗假設在解決特定問題時的便捷和高效。
一、融入假設思想,探尋解題策略
學生年齡較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還很薄弱,遠遠不能適應數學學習的要求。在面對數量關系較為復雜的題目時,經常出現思維上的斷層,無法形成有效的解題思路。教師應注重滲透假設的數學思想,引導學生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明確題目中數量之間的關系,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幫助他們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使問題迎刃而解。
如這樣一道題目:“雞和兔一共有18只,它們的腿有56條,雞和兔各有多少只?”這道題目學生看到后經常不知所措,實際上可以這樣思考:假設18只都是雞,那么應該有腿的條數是18×2=36(條),這樣就會比實際中少56-36=20(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實際上18只不全是雞,還有一部分是兔。一只雞比一只兔少兩條腿,一共少了20條腿,所以兔的只數為20÷2=10(只),雞的只數為18-10=8(只),順利地得出了結論。當然,這道題目也可以假設18只都是兔,那么腿的條數就有18×4=72(條),然后用上述的方法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結果。
上述案例,在學生面對具體的題目,思路一籌莫展之時,教師巧妙點撥,讓學生運用假設的策略解題,得出準確的結論,降低了解題的難度,提升了解題的正確率。
二、融入假設思想,實現一題多解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可見,解題策略多樣化是新課程標準重點倡導的教學理念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滲透假設思想,引領學生多角度、多途徑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能力。
在教學應用題時,教師出示了這樣的問題:停車場有7輛面包車,5輛中巴車,每輛面包車可以載7人,每輛中巴車可以載19人,面包車和中巴車一共可以載多少人?這道題目絕大部分學生會這樣解答:7×7+5×19,但教師沒有滿足于此,而是引導學生運用假設思想進行了解答:①假設中巴車和面包車一樣,也是載7人,那么可以載的總人數為7×(7+5),但每輛中巴車可以載19人,所以每輛中巴車少算了(19-7)人,共5輛中巴車,應該加上(19-7)×5,所以總人數為:7×(7+5)+(19-7)×5。當然,也可以假設面包車和中巴車一樣,也是載19人,用上述的方法也可以得出結論。②假設中巴車的數量和面包車一樣多,那么可以載的總人數為7×(7+19),但實際只有5輛中巴車,應該減去19×(7-5),所以總人數為7×(7+19)-19×(7-5)。當然,也可以假設面巴車的數量和中巴車一樣多,用上面的方法也可以求出結果。
上述案例,在學生解答出題目后,教師沒有滿足,而是適時地滲透假設的數學思想,讓學生另辟蹊徑,從不同的角度探尋解答問題的方法,取得一題多解的教學效果。
三、融入假設思想,突破解題障礙
有些題目表面看缺少具體的條件,無法確立解題的思路,對解題造成了較大的障礙。此時,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對題目中相應的條件進行假設,那么問題就變得簡單、容易多了。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將假設思想植入學生的頭腦中,讓學生在解題時不拘形式,讓他們學會數學思考,進一步拓展解題思路。
在教學比例時,教師出示了這樣的題目:A=B=C,請把A、B、C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看到這道題目后,學生不知所措,無從入手,因為要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A、B、C,就要知道A、B、C對應的值。但題目中并沒有給出A、B、C為多少的具體條件,所以對學生來說,難度很大。此時,教師并沒有直接進行講解,而是巧妙點撥,讓學生嘗試運用假設的策略進行解答。學生發現,如果假設A=B=C=1,那么就可以寫出這樣的3個等式:A=1、B =1、C =1,那么就可以求出A=、B=、C=,然后得出結論:A>C>B。
上述案例,在學生解題出現障礙時,教師沒有“和盤托出”,而是巧妙地融入假設思想,活化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解題的思路從模糊逐步走向清晰,達到順利解題的目的,享受成功的喜悅。
總之,假設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也是學生解題常用的思維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滲透假設思想,引領學生把好“審題關”,喚起他們運用假設策略解題的意識和習慣,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構建富有魅力的小學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王琰玲.巧用“假設思想方法”解決數學問題例談[J].中國校外教育,2014(14):35.
[2]孫新雯.巧用假設思想,提高數學教學實效性[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6(11):21.
[3]周錫花.滲透思想方法 完成探究教學——淺談小學數學開展探究式教學[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5(0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