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田芬
【摘 要】 要把數學課堂還給學生,就要把學習數學的樂趣帶給他們,把探究問題的權利交給他們,把交流方法的機會留給他們,把享受成果的快樂還給學生。一堂美好的課是平等的,是融洽的,是有趣的,是快樂的。我們可以把數學課堂上出“情感味”“數學味”和“生活味”,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數學的“美好”。
【關鍵詞】 美好;情感味;數學味;生活味
美好,指美麗的東西讓人身心舒暢,更好地生活,快樂地生活。是啊,孩子的周邊需要的就是這樣的美好,而怎樣讓孩子帶著這份美好去學習知識,怎樣把美好的數學課堂帶給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到幸福感呢?
一、讓課堂洋溢著“情感味”
1.創造平等的師生關系
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我們要積極挖掘數學教材,把快樂的氛圍注入我們的數學課堂,把輕松愉快的情緒帶給學生,使學生樂此不疲地參與學習。比如課前教師可以與學生輕松交流,使學生的心情得到了放松,簡單的幾分鐘交流讓學生忘卻了緊張的情緒,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新的學習內容。課堂上老師們躬身與學生交流,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微笑,都能帶給孩子無限的自信心。老師輕松詼諧、富有活力的語調,帶有安慰和肯定的“不著急”“慢慢想”等語句,在不知不覺中有效地拉近了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可以有效激發孩子們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孩子們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心情是美好的。
2.把趣味帶進每個課堂
教師可以創設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具有童真的教學情境,讓他們從中體會到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在興趣盎然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學習的趣味所在。比如教學時我們可以用講故事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運用聲音、圖片、多媒體、肢體語言等途徑創設一個有趣的故事情節,把鮮活、形象的動畫人物帶入數學課堂,從而把學生的眼球吸引到課堂中來。一位老師上《9的乘法口訣》時,把西游記中的一個個人物和有趣的小故事串聯在一起,創設了帶故事、帶挑戰的情境,環環相扣,孩子們在學中樂、在樂中學,聽課的老師也記憶深刻,有趣的課堂是那么美好。
3.把“說”的機會留下
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載體,是數學學習的工具,又是培養數學學習能力的途徑之一。課堂中,我們除了要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技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以及解題能力外,還要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數學想法“說”出來。比如《畫圖表示實際問題》一課中,需要引導學生看懂圖、讀懂圖,并會用三句連貫的話表述圖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說錯、說反沒關系,我們要大膽表達、嘗試,并在別人的“說”中領悟正確的思路和說法。
嚴謹準確的語言表達是培養思維邏輯性和周密性的“良方”,數學的邏輯性要求數學語言的表達必須有層次、有條理。學生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數學理解力時,才能真正說好數學,感受數學之美。
二、讓教學充滿“數學味”
美味的菜肴總是讓人流連忘返,甚至在離開許久后還想著再去品嘗一回。那么,數學課堂是否也能來調調“味道”,比如加一點“探究的味道”,讓課堂充滿濃濃的香氣,再加入一點“合作的味道”,讓課堂充滿甜甜的回甘……
1.探究的“味道”
課堂充滿了“數學味”,突出學生參與探究的過程。學生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學習,這就要求老師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過程,使他們樂于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動探究、思考、交流、創造。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勝利的果實,在“做”中學數學,在“探究”中學數學,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在畫圓的過程中,“定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學時老師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探究比賽環節,分配給孩子兩種不同的釘繩工具(線和皮筋)來比賽畫圓,自然橡皮筋作為工具的一組很難畫出一個標準的圓,因為半徑會不自覺地“伸長或縮短”,這讓孩子們一下就意識到了畫圓時必須得先固定半徑,這樣的活動比老師直接告訴孩子們“為什么”效果好得多,孩子會把“定長”這個詞牢記于心,并且難忘這段美好的經歷。
2.合作的“味道”
我們常會和孩子們說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故事,其實在學習活動中,“一把筷子”的力量也是相當強大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常會出現一些概念知識需要我們去共同驗證,也常會出現一些較難的題目需要我們共同去研究,還會出現一些必須通過分工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的任務。所以我們要及時抓住這樣的機遇,盡可能為學生創設或提供交流和合作的空間,使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方法與策略。教與學是一個共存的體系,數學的學習是需要師生、生生共同參與的,我們在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同時,還要充分用好學生間相互合作這座橋梁,把一個人原本解決不來的問題,通過大家的合作、溝通、交流探索出來,從而讓每一個孩子們都能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感受集體的力量,體會數學的真諦,提高數學的學習能力。
三、讓學習蘊含“生活味”
數學來源于生活,大家翻開我們的數學教材,里面有許許多多豐富的圖片資源和活動素材都是源于實際生活的,數學問題就是從那里走出來的。在學生用盡各種方法探究出數學知識時,靈活地運用和解決問題又成了孩子們把數學回歸到生活的歸宿。
1.結合生活學習知識
生活是數學教學的源頭和歸宿,打開“源頭”,才能讓學生快速、快樂、準確地跟隨老師進入各個學習環節,感受到數學是親切,比如排隊問題、間隔問題、策略問題……它們就是從我們生活的點滴中產生的。為此,我們的教學就可以從生活切入,讓學生迅速進入思維發展的“最近區”,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品嘗到數學的“生活味”。
2. 利用知識詮釋生活
“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基于此理念,我們還要把自己學到的數學知識返還到大自然中,返還到我們每天的生活中,返還到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中……讓數學回歸生活,讓生活詮釋數學。《角的認識》一課中,學生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后,問他們:“你能從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嗎?”如果能夠運用自己對角的初步認識來識別生活周圍物體上的“角”,不僅能夠起到鞏固新知的效果,還能對“角”有更深刻的了解,對我們的生活有更形象的體驗和理解。
作為老師,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敏銳地捕捉學生在課堂中的每一次思維靈感的閃現和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不著痕跡地加以指導、點撥、放大。聯系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將蘊含著數學知識的生活實例引進課堂,讓他們在課堂中有疑問、有猜想、有驚訝、有沉思,有經歷探究的刺激,有茅塞頓開的喜悅。這樣才是對“美好課堂”的真實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