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立 畢文波
【摘 要】大力弘揚革命傳統文化,需要結合我國的社會實際以及傳統文化精髓,全面提升紅色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針對性、時效性,使高校師生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以革命先輩們的革命精神武裝起來,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系統化、科學化發展。
【關鍵詞】革命;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1-0128-0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等紅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這些飽含紅色基因的革命傳統文化,鼓舞了無數仁人志士,不斷奪取革命、建設、改革事業新勝利。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高校通過革命文化的傳承,將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動中,既有助于促進紅色文化的發展,也有利于增強師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本文在強調歷史發展的新高度,以及歷史發展的思想進步基礎上,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涵的重要性,通過歷史方法解析,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一、弘揚革命傳統文化加強并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中華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把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紅色革命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起來,植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且將黨的理論成果、實踐經驗以及優良作風,積極貫徹實施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促使其生根發芽,發出新的光芒。借助優秀的紅色文化,進一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創新與發展。在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更加順暢,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提高,進一步提升中國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的融合度,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更好的文化基礎。
(二)社會經濟發展是紅色文化發揚光大的優質土壤。弘揚革命傳統文化要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我國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起來,并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充分融入到思政教學中,使得高校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進一步充分了解,能夠對思想政治教育有進一步充分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社會經濟的發展依托于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進步,文化是民族之魂,有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紅色文化有著深層次的現實需要,為紅色文化的發揚光大提供了優質的土壤和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中國夢”的實現有著對紅色文化的現實需求。充分把握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基本原則,在知行合一、注重行動實踐的原則下,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工作落實到實處,體現在師生的身體力行上,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弘揚傳統革命文化精神,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促進實踐工作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落實的過程中,必然需要身體力行。中國夢的實現,是中國人民在民族復興道路上進行的新長征,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艱苦的努力,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歷史進程中,需要凝心聚力、統一思想,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進行革命斗爭中所形成的優秀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依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在長期的艱苦革命斗爭中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需要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依然面臨著各種問題和挑戰,前進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依然需要發揮各種主觀能動性去克服困難、實現目標,對革命傳統文化依然有著強烈的現實需要。
二、弘揚革命傳統文化加強并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課堂全融入。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先進文化,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指導著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進步,紅色文化精神指導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所以,博大精深的紅色文化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進行深入研究,并且將其融入到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滋養高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積極推進紅色文化教學植入到師生的思想中,使廣大師生在紅色文化的浸潤下,形成高校獨特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引導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發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融入紅色文化,使得紅色文化滲入到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形成過程中,指導著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對大學生的品質、素養以及人文價值觀等形成了一定的影響,有助于培養高素質的大學生人才,有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陣地全覆蓋。依托于高校的各類文化宣傳陣地,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的高效傳播作用,積極推動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廣大師生共同繼承革命先烈精神,與時俱進,為弘揚革命傳統文化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積極利用紅色文化開發相關的歌舞音樂、網絡作品,豐富紅色文化作品的資源庫,并極大地提升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影響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的形成。紅色文化資源的滲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具有很好的感染力,有助于塑造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有利于增強價值觀教育的說服力。在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大力弘揚紅色文化的核心,并且發揮紅色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以此為依托,確保宣傳陣地的全覆蓋,形成具有顯著特色的紅色文化氛圍,弘揚正氣,抵制歪風邪氣,弘揚主旋律,強化正面引導作用。
(三)成果全共享。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植根于以共產黨人為代表的人民大眾精神的基因。不少反映紅色文化的作品已經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這類作品的影響力大、傳播范圍廣、群眾易接受,革命傳統文化成果的交流和資源上的共享,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廣深入,尤其是對于求知欲非常強的高校大學生群體而言,直接而具體的紅色教育更是讓其政治理論教育從課本走向了現實,有助于促進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的開展,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教學成果的轉化,分享教學經驗。在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的基礎上,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活動,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高校師生在共享紅色文化教學成果的過程中,既收到了深刻良好的教育,也加深了對紅色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思政教學的深入推進,更是用鐵一樣的事實說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四)理論全武裝。強化理論武裝,以強大的理論指導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步。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紐帶,紅色基因的內涵豐富,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及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結合紅色基因文化的重要內涵,強化理論武裝的重要作用,用內容豐富的紅色文化闡釋什么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闡釋堅定的理想信念,什么叫革命英雄主義,什么叫革命樂觀主義,用生動的歷史史實和科學的理論促進師生理想信念教育上的發展,推動紅色教育陣地建設,從而服務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高校師生共同學習傳統的紅色文化,繼承紅色基因,培養紅色信念與理想,是從理論上武裝高校師生的文化思想,充分展示意識對物質的能動的反作用。
(五)責任全落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于傳統紅色文化教學堅決落實到責任主體,并且在傳播紅色文化核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思政教育體制的改革作用,落實教育環節,并且對師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薄弱環節加以改進。以紅色文化的核心引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并且滲透教材課堂管理中。在積極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工作中,增強政治紀律和規矩,推動高校師生政治觀念以及政治生態、精神的發展。
(六)思維全更新。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結合,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提取與黨建工作融為一體,促進高校管理的制度化、系統化。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打造文明校園,從整體上推動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校園文化的網絡化管理工作。通過樹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典型,形成長效機制,推動思政教育的制度化、規范化發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風建設,并且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在弘揚紅色文化,加強紅色基因植入的基礎上,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教學理念,大力弘揚革命傳統文化,切實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推動教育事業的改革與進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不明確,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不高等因素,對思政工作的開展起到了交叉性的影響。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系統化開展不足,導致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教師教學的目標不明、教學認知不足,使得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得不到實質性創新與發展。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必須要結合當前弘揚革命文化精神的時代要求,努力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涵,豐富思政教育的思路,并結合紅色文化資源,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趣味性,促使師生共同進步,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2]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7.
[3]龍秀雄.中國共產黨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
[4]白雪峰.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D].遼寧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