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國忠 張伶聰
【摘 要】媒體融合極大地改變了傳播的方式、手段,對傳播效果與影響產生了顛覆性的作用。傳統文化面對這種革命性的改變,必須從主題意識選擇、故事情節淬煉、言說方式轉換等方面進行變革,這樣才能適應融媒體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融媒體;傳統文化;傳播方式
中圖分類號:G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1-0226-02
融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由傳統媒體發展到融媒體,不僅是傳播理念的改變,更是傳播方式的革命。雖然在學界對于融媒體還沒有定鼎一尊的界說,但其對傳播方式的革命性顛覆則是為大家所公認的。杰克布·尼爾森在《傳統媒體的終結》一文中宣稱,傳統媒體在五到十年間就會壽終正寢,完全為網絡媒體替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新時代文化體系的根基,在長達5000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文化成就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和花繁葉茂的表達形態。融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的閱讀方式、接受方式和表達方式都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傳統意義上的一杯茶在案、一卷書在手的古典閱讀、接受和表達,已經成為了一種略帶懷舊色彩的小資生活情調。生活的快節奏使得閱讀呈現出碎片化傾向,普羅大眾已經不可能花費大段時間去閱讀原著,去細細品讀經典,快餐式的閱讀作品提供成為傳統文化必須突破的窘境。
陸先高在《融媒體產品的三個維度》中提出“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是要以產品為軸心,重組資源,核心是要解決在新媒體、新技術日新月異的局面下,如何通過設計新的融媒體產品,創新和拓展傳播渠道,從而實現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增強傳播力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核心目的,而傳播力由產品的傳播價值決定,內容是根本。”①
據此,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探討融媒體條件下傳統文化傳播問題。
一、傳播價值選擇
從傳播價值層面考量,傳播價值是衡量的首要考慮因素。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當然,由于我們有著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歷史,在傳統文化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落后的、不健康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進行選擇,去偽存真、去蕪取精。這種價值的選擇,既是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由之路,必做的功課。在傳播價值選擇上,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衡量標準,進行深入挖掘,“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②這里可以拿清初滿洲詞人納蘭性德的詩詞作品為例。作為清初著名詞人,納蘭從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這使得他同時兼有滿漢蒙幾種文化影響,在納蘭作品中表現出強烈的家國情懷。納蘭詞以婉約見長,評論家多以“哀感頑艷”來形容。在通常的傳播中,納蘭總是以多情、善感、憂傷等形象出現,而忽視了納蘭作為滿洲貴胄的那種責任與擔當精神,忽視了納蘭身上體現出的那種自強不息的中華情懷。渴望建功立業,渴望為國家獻身的壯志豪情,應該說不僅僅屬于納蘭,而是整個民族血液中流淌的精神血脈。和平年代依然需要英雄,庸常的日子需要用壯志豪情去點燃奮斗的激情。當然,正如傳統文化中包含著某些不合時宜的消極的東西一樣,在納蘭詞中也有著體現,在傳媒技術如此豐富的當下,如果不注意選擇,這些不健康的東西可能會被現代技術包裝、渲染,甚至有可能產生所謂“轟動效果”,而這與傳統文化傳播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二、傳播方式選擇
從講好故事的層面來考量,好的故事是吸引受眾的關鍵因素。優秀的價值觀需要用動人的故事作為載體,價值觀的傳播不能依靠簡單的說教。故事需要設計情節,融媒體情境下的情節設計,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情節設計,不同于以往小說、戲劇、電影等作品,其核心問題是今天的接受者需要在極短的時間中去選擇閱讀的對象,換言之,發布者需要在極短的時間里抓住閱讀者,用最精簡的語言(畫面、音樂等)激起閱讀興趣,這是一個手指滑動與眼睛掃描的過程,也是一個取舍、判斷的過程。融媒體傳播條件下的講故事,徹底顛覆了傳統的那種“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的講述模式,不講求故事的鋪敘,不需要過多介紹事情的來龍去脈,而是直奔主題,把最核心的東西直接推送到讀者眼前,將閱讀者的興趣、注意力緊緊拉住。必不可少的背景材料往往采用畫外音的形式,用極其簡潔的語言交代,通過與畫面的切換來完成。故事情節的構造要突出驚、奇、險、美,要制造情節起伏,形成回環往復的氣勢。
仍然以納蘭詞為例說明,如《金縷曲·贈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間、淄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娥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緣、恐結他生里。然諾重,君須記!”這首詞講了一個感人肺腑的友情故事:顧貞觀(梁汾)的好友吳兆騫因受科場案連累被流放寧古塔,納蘭看到梁汾思念友人的詩作大為感動,在得知事情原委后,納蘭應許以十年為期,救回吳兆騫。后在明珠的幫助下,吳兆騫得以返京。整個事件離奇曲折,頗為復雜。在改編這首詞的時候,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將科場案、明珠幫忙等作為背景,用畫外音簡單處理;突出展現納蘭在讀顧貞觀詩作時的驚嘆、詫異、感動,接著表現寧古塔的苦寒、艱澀,進而表現顧貞觀為救友人不惜屈膝,大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情勢,最后展示納蘭慷慨承擔的豪情。整個節目情節波瀾起伏,情感豐富,節奏緊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傳播的媒介手段選擇
調動多種審美方式與感覺,巧妙運用媒介互文手法。朱莉婭·克里斯蒂娃在其著作《符號學》中提道:“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許多行文的鑲嵌品那樣構成,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融媒體技術條件下的互文手法,含義廣泛,方式更多樣,效果更驚人。可以說,這種互文,綜合了視覺、聽覺、感覺等多種審美方式與手段,全方位調動了人類的審美感覺,給人帶來的審美沖擊力極強。例如改編納蘭的《長相思·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作品中將白雪皚皚的山海關城樓、漫天飛卷的雪花、行軍宿營的氈帳、高高懸掛的風燈等畫面疊相推出,配上北風的呼嘯聲,一陣陣的梆子聲,偶爾傳來的烏鴉的聒噪聲,再配上低吟誦唱,長長的嘆息聲……視覺與聽覺,文本與圖像,寫實與幻想,構成了多重的互文性,意境的創造,氣氛的渲染,給人以身臨其境的傳播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指出:“要善于思考,深入發掘好材料的內涵,梳理和闡發好材料中蘊含的雋永的精神和深刻的道理,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方法、技巧創作出精品力作來。”③這也是在融媒體時代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遵循。
注釋:
①陸先高.融媒體產品的三個維度[J].新聞戰線,2015(21).
②習近平.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8-8-21.
③習近平.視察解放軍報社時的講話[EB/OL].2015-12-25.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