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濤 王艷偉 張德芬
摘 要:課程思政是各種課程和政治理論相互結合的重要手段。課程思政的實施有利于形成教育協(xié)同效應,促進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效結合。在大學將思政因素納入課程教學,可以更好地加強教學體系建設。文章就其實施策略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課程思政;專業(yè)教師;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4-0063-02
一、背景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fā)展,網絡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聯(lián)網上不同的價值取向對學生的認知具有重要的影響,負面的價值取向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如何正確地指導學生,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是大學教育應該思考的問題。長期以來,思政課程一直是培養(yǎng)大學生價值觀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簡單的思政課程給學生一種抽象和困難的感覺。面對各種各樣的理論,學生只能通過記憶來記住,而教學效果也不太好。近年來,國家強調了課程思政的觀點。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中,核心問題是如何充分利用職業(yè)課程進行思政教育。筆者認為,只有通過對學生進行專業(yè)的培訓,結合適當的教學實例,才能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熱情,才能達到課程思政建設的預期目的。
二、課程思政的意義
1.課程內容更加豐富
在目前的大學課程中,有許多類型的思政課程,其中,大多數都是強制性的。然而,僅僅依靠思政課程是不夠的,學校還需要將思政教育納入各種專業(yè)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從單一的思政教學模式變?yōu)檎n程思政教學模式,不斷豐富思政課程教育內容,建立一個更為立體多元的思政教育體系。
2.提高課程趣味性
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往往更注重學科的發(fā)展和專業(yè)知識的教學,忽視了課程本身的趣味性。因此,教育過程中,教師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課程內容方面的專業(yè)知識與思政內容有機結合。通過在課程中引入和滲透思政內容,擴大了思政教育的傳播渠道,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
三、課程思政實施策略
1.提升教師思政教學能力
課程思政的主要執(zhí)行者是教師。由于職業(yè)原因,許多教師沒有精力對國家的方針政策等進行及時的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舉的教學案例與生活是分開的,其效果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提高職業(yè)教師的思政水平是課程思政成功發(fā)展的關鍵。這也是我們必須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1)專業(yè)教師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目前,大多數專業(yè)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模式。如果之前他們未接觸過思政教育,那么,他們就會害怕將思政觀點融入課堂教學。從心理上講,他們會誤解和質疑課程思政工作。因此,我們應該幫助教師弄清職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關系,這樣他們就能意識到兩者之間的關系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的。一旦學生對生活和價值觀有了正確的認識,他們就會認真學習職業(yè)課程,這對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而只有當專業(yè)教師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時,他們才能有機地將專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從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2)加強專業(yè)教師的思政學習。課程思政要求教師擁有思政教育的基本技能,能夠系統(tǒng)地應用思政教育,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并熟練地解釋國家的政策。教師的思政培訓應該在學校里加強。學校要通過定期集中培訓和其他手段,提高教師的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水平,以確保教師能夠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教師是思政課程的核心。只有當教師擁有高水平的思政素養(yǎng)時,課程思政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課程思政應精心選擇契合專業(yè)的先進事例
許多專業(yè)教師在談論課程思政時感到困惑,他們不知道從哪里開始,也不能把他們的理論知識與思政結合起來。事實上,我們只需要找到與時政有關的案例,就可以結合課程理論知識來豐富和促進教學。其實,任何主題的知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比如,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中國在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這些例子的意義是什么?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讓人們了解祖國的悠久歷史,讓學生了解中國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認同感。同樣,我們可以在教學中將一些著名人物作為例子。例如,在地質學學科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談論李四光;在數學課上,我們可以談論華羅庚。教師可以向學生解釋這些人物,讓學生知道他們是中國人的驕傲,他們都有一個相同點——克服種種困難,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發(fā)展。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相關課程的發(fā)展和應用,接受積極、愛國的精神,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正確的人生愿景。
3.課程思政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不能簡單地被理解為將思政知識融入理論課程的教學。這應該是一個系統(tǒng)的教學過程,應該有相應的教學方式。
(1)在課程的目標中要體現出學生應掌握的思政類知識。課程的目標是課程的核心,教學必須圍繞這個目標進行。目標是明確的,方案、研究方案和相應的教學方法應將其作為執(zhí)行的基礎。課程思政的思政目標應該包括:基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專業(yè)成就、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生態(tài)文明等。
(2)對學生的思想狀況及學習能力進行研究。課程思政要求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包括他們的知識結構、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并對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生活態(tài)度、日常多多關注。我們只能根據他們的學習能力來教學,為學生選擇有興趣的專業(yè)課程,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避免課程陷入枯燥乏味。
(3)要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合理的設置。思政內容的增加將對專業(yè)知識理論教育的結構產生影響。如果它沒有被正確地處理,就會分裂正常的學習節(jié)奏。因此,教學過程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進行調整。學生在長時間的傾聽后會感到疲憊,他們的身體狀態(tài)也不適合對某些理論知識進行精確記憶,但不影響某些可以模糊記憶的故事。教師必須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思政學習的興趣,必須指導學生參與和思考,并通過討論來完成課程思政的教學,以確保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課程思政是思政教育領域的有效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高校教學必須予以足夠重視。
參考文獻:
[1]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13-16.
[2]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基金項目:本課題受廣東省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GDJG2019390);深圳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ybfz18030、ybzz17001);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學成果培育項目、課堂教學改革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專項(2019ktjgzx07、2019ktjgzx12);學校現代學徒制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專項(2019xdxtzzx06);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2019jgyb05)支持。
作者簡介:何濤(1973—),男,壯族,廣西靖西人,副教授,博士,教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